现代园林景观的生态建设工艺分析探讨

时间:2022-06-01 04:35:42

现代园林景观的生态建设工艺分析探讨

摘 要:为应对日益恶劣的全球性气候变化和频发的自然与人为灾害,以及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目标和措施,本文立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实践和应用,提出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践行节约生态技术和理念,文章就对节约型生态技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节约性生态技术;设计方法;技术分析

1、现代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方法

1.1加强清洁能源的利用与节能技术的开发

近几年,全世界都面临着能源匮乏的问题,而且一种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都给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尤其以不可再生能源引起的环境影响最为严重和显著,它们开采、运输、加工、利用等环节都会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而开发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则是改善环境、保护资源的有效途径,因为通过使用像太阳能和风能这样的再生性能源,可减少消耗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从而减少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清洁能源主要是指能源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或极少产生废物、废水、废气的优质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水能、生物质能和海洋能等。以太阳能利用为例,被动式太阳能采暖是靠建筑物构件本身如墙壁、地板等来完成太阳能的集热、储热和散热的功能,不需要管道、水泵等机械设备。被动式太阳能采暖,建筑技术简单。

1.2保留原有植被

在生态设计时,应尽可能保留当地的原有植被,由于这些植被与环境间长期的共存,已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故而一般情况下应尽可能保留。但保留原有植被并非不加选择地将所有原有植物加以保留,而是要依据植物的生长状况、景观效果加以评价,当留则留。园林设计要创造意境,达到情景交融园林设计做为艺术特征具有创造性,反映生活,鲜明、生动、准确完美地表达思想感情,将建设对象的“形”和想表达的“意”结合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画中有诗的境界,这就是意境。文化意境一直作为民族特色影响着中国当代园林的建设,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点的名称或景题得到普遍的肯定。要先对所有设计的内容性、定位准确。然后,融合各种先进文化、学科、创新突出特色,展现自身风格魅力,甚至一种政治、文化态度。以人为本的设计出发点是所有成功设计的关键。

2、与城市绿化总体规划相结合

园林生态设计还应与城市绿化总体规划相结合,从形式上和布局上满足整体规划的要求。从规划角度出发,城市绿地系统的点、线、面相结合,各生态绿地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各自独特的艺术特征。设计不象绘画作品那样,仅供人们的欣赏,而设计家的手稿,必须通过实施才能发挥出效益,否则仅仅起到一个资料的作用。特别是园林设计虽然看似简单,但如果想要得到优秀的设计手稿,所需要掌握的各类专业知识和受其周围环境的影响,付出的辛苦也照比别的设计要多得多。

3、群落生态构建

3.1宫胁法

3.1.1技术要点

宫胁法所实现的植被较传统造林法更接近当地的自然植被,建成后群落抗性强,结构稳定,生态效益最佳。具体的方法(程序)如下:一是潜在植被类型的调查:通过实地考察,查看当地的现存植被,推测原有的潜在植被。这一工作相对较复杂,一般可通过郊区村落、寺庙地区残存的植被或结合地形、土壤、历史文献来判断。二是优势种和建群中的选择:在植物群落中,因优势种和建群种的数量和作用显著而地位不同,确定他们是建造顶级群落的基础。通常包括灌木在内,要选出10-20种。三是种苗培育:根据建造地的条件,确定种苗的数量、种类、出苗时间。一般应到自然林中选择健康母树采集成熟的种子,经苗床播种、营养钵育苗,2-3年后,待幼苗长到30-50cm高时,根系发育良好,可用于野外栽植。四是栽植:由于造林场地条件多恶劣,栽植前需人工整地,保证土壤厚度30cm以上,特殊场地还需打桩、加挡板,以防止水土流失。密度控制在3-4株/m2,注意种类的混合和配置。幼苗期间覆盖秸杆或干稻草,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和杂草生长。五是养护:栽后3年内,需要加强管理,及时浇水、除草、防止人为的破坏;3年后,林冠基本郁闭,杂草生长受到抑制,管理可粗放一些;6年后,可不加人工管理,通过自然力,绿地逐步接近自然潜在植被。

3.1.2技术应用与评价

20世纪90年代,“宫胁法”引入我国,在北京、上海、青岛、宁波、安徽等地先行试用,生态群落效果明显。然而,在技术的实施过程中,确定潜在植被的种类将是一大难题,这需要有专业的植物学知识和负责认真的职业态度。其次,建造地的生境条件差,土壤退化严重,在此情况下需要30cm的种植土覆盖,实施较困难,相对成本也高。另外,乡土植物需要更好的土壤条件和遮蔽环境,因此苗木的成活率比较低。针对该技术在国内应用的特点,建议如下:一是建立当地的潜在植被种类库。城市主管部门应组织专人对已实施的项目进行跟踪记录,并通过科研机构的考察试验确定本地区的优势种及建群种,形成完备的资料库。二是培育乡土树种种苗。引导本地区的苗圃进行乡土树种种苗的繁育,保证实施时充足的种苗供应。三是鼓励城市中心区的应用。对目前过于人工化的植物群落建植,提倡城市公园、专属绿地内的应用。四是改进实施技术要点。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北方地区,应将苗木培育时间延长,以保证出圃后抗性增强,同时最好在雨季造林,提高苗木成活率。五是提高全民参与意识。加强公民生态意识,鼓励市民加入生态林建设的队伍,特别是青少年的参与。

3.2边坡生态恢复

边坡生态恢复工程是随着经济发展和基础建设,特别是交通基础建设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技术,是指单独利用植物或者植物与土木工程和非生命植物材料相结合,以减轻坡面的不稳定性和侵蚀的固坡技术措施。从生态角度考虑,植被应以灌木、藤本、草本植物为主,乔木为辅,同时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适当添加草花及宿根花卉。

4、总结

园林生态设计不是单纯考虑绿地具有高生态价值,而是在强调生态价值的同时,迫求其功能价值、景观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经济价值。它不单纯以实现当代人类的需求为日标,还考虑其他生物以及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追求生态、功能、景观、文化、经济多种价值、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杜会效益等综合效益的最佳。

参考文献:

[1]朱建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节约型园林[J].中国园林,2009(02).

[2]王淑芬,杨乐,白伟岚.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雨水花园建造探析[J].中国园林,2009(06).

[3]金建红,叶圣绿,丁赛祥.边坡生态恢复技术现状与展望[J].现代农业科学,2009(7).

[4]孔东莲,郭小平,赵廷宁.华北地区边坡生态防护植物选择[J].林业调查规划,2006(04).

上一篇:浅谈公路工程项目竣工档案的整理编制 下一篇:浅谈城市园林施工的前景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