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之美 8期

时间:2022-06-01 04:15:21

【摘 要】声乐艺术作为人类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文章就我国三种唱法中的美声、民族,通俗(流行)三种唱法从产生渊源、发声特点进行阐述,并着重就三种唱法的特点进行比较,就我国现今三种唱法提出了见解。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流行)唱法;演唱风格;我国现状和发展

自1982年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青年电视歌手大奖赛开始,到今年第十五届青歌赛如火如荼的开赛以来,在我国声乐艺术界有关三种唱法的的特点、风格、分类以及评判就众说纷纭。在我国,目前声乐被划分为美声、民族、通俗三种演唱方法。从20世纪80年代的初步形成到今天,这种划分方法已逐步得到音乐界人士及整个社会的承认。每种唱法都以其独有的风格和魅力深入人心。

1.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即意大利文bel canto意为美好的歌唱。主要是指17世纪产生于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及歌唱方法。其最早出现于16世纪末意大利的弗洛伦萨。美声唱法要求歌唱的发声自然,声音宏亮,音色美妙清纯,有适当的共鸣和圆润的连贯音,特重的起音法,巧妙的滑音,稳定的持续音,有规律地渐强、渐弱以及装饰音等,其目的是要使旋律演唱得更华丽、更灵活、更圆润、更富有光彩,音高更为准确,声音更具有穿透力。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罗西尼认为,美声唱法应该具有三项要求:(1)具有自然优美的嗓音,在整个歌唱音域范围内能将声音保持均匀与统一;(2)通过严格训练后,达到对极为华丽的、具有高度技巧性的音乐作品能够唱的毫不费力;(3)通过聆听赏析意大利优秀歌唱家的歌唱并能融会贯通,充分掌握美声唱法的风格。这三项要求。给美声唱法做了一个较为科学、完整的总结。

1.1美声唱法的特点

美声唱法发声自如,声区统一,一般有着两个八度以上的宽广音域;十分讲究声音的连贯,音色的优美,读字的清真;很强调音量的控制。演唱者不用麦克风扩音,已把声音传得远,注重声音的穿透力和爆发力;讲究声音的高位置(面罩共鸣),相对稳定的喉头,横膈膜的支持;强调呼吸和共鸣对歌唱发声的重要作用;科学地将男、女声分成不同类型的六个声部。

1.2美声唱法的发展状况

在我国,美声唱法已有90余年的历史。杰出的代表有老一辈的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应尚能、周淑安、黄友葵、喻宜萱、周小燕、郎毓秀等。多年来,我国自己培养了以张权、郭淑珍、温可铮、施鸿鄂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歌唱家,他们的演唱成就卓著,为美声唱法的民族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年轻一代的歌唱家胡晓平、张建一、詹曼华、傅海静、梁宁、迪里拜尔、刘跃、范竞马、曹群、顾欣以及更年轻一代的廖昌永、吴碧霞、邓晓俊等歌唱家在世界各种声乐比赛中频频获奖,引起了世界对我国声乐力量的瞩目。国外评论界声称“中国有世界上第一流的声乐教师,所以,能培养出世界一流的歌唱家”。中国声乐正走向世界。

2.民族唱法转贴

民族唱法,是我国人民根据自身的审美习惯,根据汉语言的发音吐字,在戏曲唱腔,民歌自然唱法的基础上,吸收西洋唱法的优点,把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特色较强的歌曲作品时所采用的声乐技巧通称为民族唱法。民族唱法又称“民族或民间唱法”。广义上讲,它应是曲艺(说唱)唱法、戏曲唱法、民歌唱法和民族新唱法四大系统的总称。从狭义上讲它是一门独立的歌唱方法。在演唱风格上可以分成两类,即民族传统唱法和民族新唱法。

2.1民族传统唱法

(1)民歌唱法。民歌唱法自然、纯朴、甜美、吐字亲切,或用真声,或用假声,或用真假混声。民歌唱法是民族歌唱的摇篮,也是民族歌唱发展的源泉。它来自民间,直接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感情。所唱的各种小调、小曲、山歌、号子、高腔山歌、青海花儿、蒙古长调等,在群众中广泛传唱,经久不衰。

(2)戏曲唱法。戏曲唱法是民族传统声乐中的代表唱法。优秀的戏曲演员都有着深厚唱功和独特的风格,并自成流派,如京剧界的梅、程、尚、荀;越剧界有袁雪芬、徐玉兰、王文娟等。

(3)曲艺唱法。曲艺唱法是另一种戏曲唱法。曲艺又称说唱,其特点是:念白和唱腔在表演过程中交替进行。要求演员有娴熟、扎实的演唱各种叙事、抒情、戏剧性唱腔的能力。著名的说唱艺术家有马如飞、刘宝全、骆玉笙、蒋月泉、魏喜奎等。所以,行家们常以“清晰的口齿、沉重的字,动人的音韵、醉人的音”作为评价说唱技艺的标准。

2.2民族新唱法

民族新唱法是在继承了民族传统的三种唱法的基础上,保持了民族的风格,又借鉴了西洋传统唱法的先进理论、教学方法和发声方法而发展起来的,它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意识和欣赏习惯。

(1)具有传统特色的民族新唱法。以王昆、李波、郭兰英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歌唱家,其演唱风格具有鲜明的地区性或民族性。上世纪40年代的《兄妹开荒》《白毛女》就是民族新唱法的雏型。此唱法在50年代中期就出现在中国的音乐舞台上。

(2)含美声色彩的民族新唱法。这种唱法十分讲究吐字、行腔、润腔,讲究传统的表演程式,在发声、用气、共鸣等方面有美声成分,突破了老一辈歌唱家单一的地区、民族的局限,所演唱的曲目更丰富,风格更多样。这种唱法的歌唱家代表有李双江、吴雁泽、蒋大为、、阎维文等。在不久的将来,这种唱法将成为我国民族唱法的一大主干力量。

(3)带有通俗色彩的民族新唱法。这种类型歌唱家的代表有李谷一、朱逢博、钱曼华、张暴默、郑绪岚、郁钧剑、董文华等。他们具有较好的自然声音素质和发声方法,在行腔上带有明显的韵味特点。他们追求一种贴近时代节奏的轻松活泼的表现风格,以唱情为主,以情带声,用真情实感去感染人、吸引人。它是民族歌唱法的一种“革新”倾向和发展趋势,也将成为民族唱法的又一大主干力量。这种唱法被称为“通俗成分的民族新唱法”。

3.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强调演唱的自然、朴实、亲切、逼真,或娓娓的倾诉,或强烈的宣泄,以情真意切为基点。通俗歌手大多使用中、低声区,较少使用“头声”,运用轻声、气声、假声、真声、装饰音、滑音、颤音、连音及自由节奏等多种技法来表现歌曲。歌者注重歌词的节奏,并自由地加以发挥。通俗唱法注重声音和吐字靠前,有一定的吟唱效果。演唱风格特别富有个性,需要有特色的嗓音条件。通俗歌手还注重与观众的情感交流,尽量克服把观众和演员隔开的“舞台感”,允许并带动观众的参与歌唱,与演唱者共享欢乐。通俗歌手多数采用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他们可以到舞台的各个部位去表演,还可以借助许多非音乐因素――扑朔迷离的灯光,变幻无穷的色彩,以及各种服饰、化妆手段等来达到他们所需要的舞台效果。都讲究话筒与音响的使用和控制。如果说严肃音乐(交响乐、歌剧等)是以“娱人”“寓教育于娱乐之中”作为它表现的主要目的的话,那么,通俗音乐却反其道而行之,它以“表白真情”为表现的主要目的。

3.1 通俗唱法的主要特点

通俗唱法强调演唱的自然、朴实、亲切、逼真,或娓娓的倾诉,或强烈的宣泄,以情真意切为基点。通俗歌手大多使用中、低声区,较少使用“头声”,运用轻声、气声、假声、真声、装饰音、滑音、颤音、连音及自由节奏等多种技法来表现歌曲。歌者注重歌词的节奏,并自由地加以发挥。通俗唱法注重声音和吐字靠前,有一定的吟唱效果。演唱风格特别富有个性,需要有特色的嗓音条件。通俗歌手还注重与观众的情感交流,尽量克服把观众和演员隔开的“舞台感”,允许并带动观众的参与歌唱,与演唱者共享欢乐。通俗歌手多数采用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他们可以到舞台的各个部位去表演,还可以借助许多非音乐因素――扑朔迷离的灯光,变幻无穷的色彩,以及各种服饰、化妆手段等来达到他们所需要的舞台效果。都讲究话筒与音响的使用和控制。

由此可见,通俗唱法是大众化、富有时代感、有很强感染力的唱法,是深受当代人们喜爱的艺术形式。

3.2通俗唱法的现状和分类

关于通俗唱法,至今仍有各种褒贬不一的看法,但它作为一种演唱形式已经成为客观存在。我国目前通俗歌坛基本由两大部分组成。

(1)四种唱法:我国港台风格(以邓丽君为代表,亦包括台湾校园歌曲的演唱者)、日本风格(香港歌星大多直接模仿日本歌星的唱法,也有的用粤语填日本歌)、欧美风格(美国黑人歌星及乡村歌手)、劲歌风格(一种欧美风格在亚洲的变形)。

这部分歌手业余成分占多数,他们尚处于单纯模仿阶段。由于世界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社会习惯不同,艺术上单凭模仿是肯定没有出路的。改革开放初期处于模仿阶段,现早已走出模仿阶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2)借鉴外来唱法,形成独特风格的歌手。他们借鉴国外歌星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情况,把握时代脉搏,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努力学习发声技巧,加强自身素养。不少歌手还在通俗唱法与民族风格的结合上作出了优异的成绩,如崔健、刘欢、孙楠、韩红等,他们唱出当代群众的心声,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最后用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的一句话来结束,金铁霖认为:“为了发展中国声乐的艺术事业,我们应当把一切有利于提高和发展我国民族声乐的歌唱方法和经验都吸收过来,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目的在于丰富自己,发展自己,而不是照搬和盲目崇拜,我们的任务是把科学演唱方法的普遍性运用到中国民族声乐演唱的特殊性当中,最终体现出来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训练体系。

上一篇:浅析“营改增“将会增加建筑业税负 下一篇:大雁爷爷 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