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引领创高效课堂之我见

时间:2022-06-01 02:22:22

科研引领创高效课堂之我见

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我们深知只有立足本校实际,以科研为先导,切实实现“减负、自主、高效”的教学目标,创建高效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我们的改革才有意义、有价值。

如何充分发挥科研的先导作用,使课改少走弯路,为教育教学保驾护航,以下便是我的一些粗浅见解。

一、科研引领强基础,着力提升理论素养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利加强对教师们进行“生本课堂”的培训活动,如:讲座式、研讨式、经验交流式……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让教师对“生本课堂”的理解从懵懂变得日渐清晰,也可以解决大家在教学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开放的课堂”不等同于“放任的课堂”;“生本”是一种理念,不是一种模式;小组合作不要过分重视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与此同时,还应为教师提高校本学习、联片校学习、外出学习的机会,目的旨在不断为教师充电,开阔教师的视野,快速提升教师的理论支撑。

二、“科教”联动课例抓实,扎实推进教学改革

“教科研不分家”是我们常提的口号,科教部门联动可以加快生本课堂改革的步伐。要解决师生在实施“生本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必须要以“课例研究”的方式进行了主题教研。要求参与教研的每一位教师都先认真地钻研课标,通览教材,从单元训练重点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初备,并整理好自己的思想。在集体备课时,先由主备人说课,从课标要求、内容特点、目标确定、教学过程及方法等方面进行交流,然后大家围绕本组主题结合本节课开始有针对性的讨论与交流。综合大家的建议,确定每个环节的最佳教学方案,主备课人对教案进行修订补充,形成具有群体智慧、达成共识的集体教案――共案。

主备课人第一次授课,“科教”领导及参与课例研究的教师们听课,课后再次进行评课活动,在听取他人建议之后,主备课人修改教案,进行第二次尝试,就这样在不断地磨课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总结方法,提高质量。

三、“分层指导”促发展,不断创新研究方法

课改要本着“尊重教师差异,让每一位教师得到最适宜的发展”的原则,对教师进行分层指导与引领,制定阶段性目标,以培养“合格――优秀――骨干”教师梯队。

(一)结对子、促合格

由于教师年龄经验等方面存在差异,为促使其成为合格的教师,可由老教师和青年教师组成“师徒”帮扶对子,进课堂、同备课、研究教材、探讨学情等,只要教师有了虚心学习的精神和刻苦钻研的劲头,青年教师很快就能成为合格教师。

(二)深指导、育优秀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成立以科研领导为核心的“课改实践中心组”,深入指导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有重点地培养可塑教师,让他们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课改的道路上先行,会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教师。如一年级孩子年龄小,知识水平和表达能力有限,在此年级实行“生本课堂”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中心组”对一年级的“生本课堂”进行把脉问诊,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指导与帮助。不仅学生能迅速成长,教师也收获颇多,逐渐成为优秀教师。

(三)建平台、塑骨干

为了使“生本课堂”的改革深入人心,还可为骨干教师们搭建校园展示平台:观摩课、研讨课等类型的课要在学校经常上演。使每一位教师看到到“生本课堂”带给学生们的变化,激发所有教师参与课改的热情与动力。通过搭建展示平台也使骨干教师们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与提高,这样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们的生力军作用,能逐渐形成一支课改的优秀教师团队。

四、课堂教学改革中遇到问题与思考

课堂教学的改革,让我们在探索与实践中尝到了甜头,看到希望,也收获了点滴。但我们也沉下心来冷静的思考,课改中我们还很稚嫩,还会面临许多问题,如:部分老教师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课堂,害怕学生学不会,知识掌握不牢固,不放心也不愿放手让学生大胆去尝试。因此,我们对高效课堂创建工作做的还不够深入,对新课堂的模式创建体系要更加完善等。

我们的课改依然在路上,推进高效课堂,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我们的任务艰巨而有意义。我们坚信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一定会乘着课程改革的风帆,乘风破浪,为驶向那“生命课堂”的彼岸而大步向前。

(责编 张景贤)

上一篇:浅谈探究式教学的原则 下一篇:浅谈中学美术欣赏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