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美日的泡沫看中国楼市

时间:2022-06-01 12:37:50

通过美日的泡沫看中国楼市

2008年8月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国楼市泡沫的故事》,是蔡林海继2007年10月在同一出版社出版、与翟峰合著的《前车之鉴――日本的经济泡沫与“失去的10年”》之后,推出的又一部讨论泡沫经济的著作,两本著作实际上构成了上下篇。2007年谈了日本,2008年接着谈美国,而作者最大的关注点,则一直没有偏离中国。通过分析日本和美国,蔡林海要给出一个中国经济今后将何去何从的大胆假设。

受篇幅限制,本文把评述的焦点放在蔡林海的新著上。

《美国楼市泡沫的故事》大概是为了能够卖得容易一些,所以起了一个较通俗的书名,但这并不是小说,从中也难以找到一个完整的人物造型。经济学的著作免不了动用大量的学术名词,像国内一些板着脸做出的财经媒体那样,明明是一个简单的经济运动表现,却要故作高深,写成非“专业人士”不读上几遍就搞不清楚的艰涩论文。蔡林海是产业社会学博士,是在象牙塔里琢磨过学问的人,他却要以故事的形态来形象地阐述美国经济出现的问题。

学者能否保持对经济现象冷静分析的态度,是目前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一些经济学领域专家学者写出来的文章,与财经记者写出来的没有太大的区别,又由于直接接触一线的机会较少,很多学者的文章与现实脱节。蔡海林在中国很多学者积极翻译美国经济学著作,论文一个劲地套用数学模式的时候,走出了一条新的分析经济现象的新路。

首先,蔡林海在著作中,以极为严厉的态度分析了美国“次贷”。他说:“美国的次贷是针对穷人设计的一种高利贷式的住房贷款。这种住房贷款本身风险度很高,为此华尔街的金融专家们在金融创新的幌子下,想出了一种叫做证券化的绝招来分散风险。”一语道破问题的所在。通过蔡林海的分析,人们能明确地知道绵密的金融诈骗过程是怎样形成的。他在书中写道:“发放次贷,把次贷证券化,在世界范围销售次贷的证券商品,这一系列的过程犹如是华尔街创造的一个现代化的金融商品加工生产的流水线,可以说这个大量生产证券的流水线实际上是一个绵密的欺诈过程。”

而貌似中立、公正的信用评级机构则受证券发行商之托,巧施妙计把烫手山芋加工成投资者人见人爱的金苹果。

泡沫总归是要破灭的。蔡林海从大量的数据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从2006年下半年起,美国人开始断供,也即大量拖欠住房贷款,导致每月被扣押的住房数超过了每月新竣工的住房数,住房库存大增以及扣押住房的大拍卖最终使得全美的住房价格开始下跌。美国的楼市泡沫破灭了。”

这次泡沫的破裂导致了大量的金融公司入不敷出。蔡林海将这个过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拖欠住房贷款,贝尔斯登等金融机构倒闭。第二阶段,大火越洋烧到了大西洋彼岸,欧洲国家的很多金融机构如英国的北岩银行蒙受损失。第三阶段,也是大火终于燃烧起来的阶段。美国花旗银行、美林证券、摩根士丹利、高盛、雷曼兄弟等著名企业遍体鳞伤。

蔡林海在著作中提出了一个很有特色的论点:“从2008年上半年的股市指数来看,美国股市下跌1个百分点,中国股市下跌大约4个百分点。”直接从数据的角度,分析了中美股票市场的关联。并认为“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展望中国股市时,美国楼市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对于蔡林海分析美国楼市的大部分结论,笔者表示赞同,唯有在最后评述美国楼市与中国股市的关联上,笔者不敢苟同。日本住宅的使用期限大都为30年左右,美国通常超过百年,二者折旧时间有很大的不同。日本住宅在泡沫经济后期,10年内上涨了5倍,而美国在最近10年内上涨了3倍,美国处理楼市泡沫不像日本那么困难。中国股市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短时间内能上涨过快,但最终将会逐步走向冷静,美国下跌1个百分点与中国下跌4个百分点,此二者间的关系恐怕难以找出定律。不过,这仅是笔者与蔡林海观点不同的地方,这并不影响本书的学术价值,反倒是带着这些疑问去读此书,更能感受到本书的价值。

上一篇:商业运作“火烧”《赤壁》 下一篇:崂山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