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特点 有效训练

时间:2022-06-01 12:07:58

抓住特点 有效训练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弄懂生字词和故事情节,理清文章的脉络并提出相关问题,从而完成预习任务。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再针对课文的重、难点和学生的问题做适当的点拨、讲解,以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要求。

关键词:夜莺的歌声;目标;有效训练

《夜莺的歌声》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有两方面:一是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二是了解开头三个自然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的相互照应。教学时,笔者抓住特点,将课文的教育性、情感性和对语言文字的训练融于一体。

一、紧扣课题质疑,初探导学目标

从课文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提问,理清文章的脉络。可设计以下层次的教学:

1.齐读课题,思考从课题中你想到什么?(夜莺是鸟,还是人?夜莺的歌声是从哪来的?)

2.再读课题和预习部分,你还想知道什么?(什么是苏联卫国战争?德国法西斯怎样侵略苏联?课文讲了件什么事?夜莺的歌声是哪儿来的?……)

3.教师把学生读课文时的质疑归纳为三个问题:①夜莺的歌声是从哪儿来的?②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③课文为什么几处都写到“夜莺”的歌声?这三个问题正属于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应相机引导,让学生明确。

二、突出课文重难点,强化语言训练

这篇课文结构清楚,文字浅显,情节引人入胜,可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弄懂生字词和故事情节,完成预习任务。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针对课文的重、难点和学生的疑难作适当的点拨、讲解,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强化语言训练。

1.抓住课文的关键词语,进行语言生动性的训练。如讲第三段时,将“孩子突然站住,转了个身,钻到树林里不见了”与“孩子不见了”两句做比较。学生经过讨论,明确第一句里的“站”“转”“钻”几个动词写得具体、形象、生动。

2.抓住用词精当的句子,进行语言准确性训练。如学习第二段孩子把德国兵带进茂密的树林,对于“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这一句群,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之后议一议这一句群分几层,各写了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描述并观察课本插图,再表演一下夜莺的间断性动作,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接着,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孩子与敌人打岔的那一自然段,议一议: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重点写“夜莺”的动作与语言?(领悟孩子故意麻痹敌人,表现孩子的机智)引导学生品味写游击队员听“夜莺”的歌声的句子:那个最先听到夜莺叫的凝神的站着,好象钉在那里似的。教师问:“把‘凝神’删去,‘钉’改成‘盯’好吗?”再与这句的缩句“那个最先听到夜莺叫的站着”比较,讨论怎么写好,从中品位作者用词的准确。

3.抓住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进行语言条理性训练。引导学生讨论,课文在哪几处写了夜莺的歌声,有什么作用?(课文有五处写了“夜莺”的歌声,分别起了引诱敌人、报告敌情、麻痹敌人、坚守岗位、观看敌情的作用)进而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这些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让学生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语言条理性叙述的训练。

4.抓住课文的表情朗读,进行语感训练。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方法。本课的语感训练可以从三个方面组织教学。

首先,教师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情感。

其次,引导学生对课文中主要人物“夜莺”和“德国军官”进行评价,把握朗读时的语调、语音及语速,然后找出那些描写具体、生动的句段,指导学生进行有表情的朗读。

再次,由点到面,由部分到整体,讲读结合,同时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读的训练。

三、深入讨论,体味写法

指导学生学习“相互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学时,结合讲读,引导学生就课文重点训练项目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自求自得中提高认识能力,学到作文的方法。

在精读课文时,引导学生读读、议议,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是相互照应的。让学生按照课后思考练习3的要求,深入议论:课文哪些自然段写“夜莺”的歌声,以便配合游击队歼灭敌人。

通过以上学习活动,让学生认识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是相互照应的,这样写,可以提高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运用首尾照应的写作方法进行习作。

上一篇:让自主交际在特设情景中遨游 下一篇:韩国语“”和汉语“多少”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