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两小儿辩日,为什么回答不了两小儿的问题?

时间:2022-06-01 11:35:59

孔子与两小儿辩日,为什么回答不了两小儿的问题?

《列子•汤问》篇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博学多识的孔子参与两个小孩的辩论,两个小孩各持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让孔子做一个评断,而孔子茫然不知孰是孰非。故事是这样的:

孔子到东方游学,路上遇到两个小孩子在争论,就走上前去问道:你们为什么争论呢?

一个小孩说:我觉得太阳刚出来时离人比较近,到了中午,太阳离人就远了。

另一个小孩的看法正好相反,说:我觉得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到了中午,太阳离人就近了。

孔子很有兴趣地问道:你们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好像车的盖篷那么大;到了中午,它就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了。这不是说明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近的时候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使人感到还有些凉凉的;到了中午,就热得像泡汤一样,这不是说明远的时候感觉凉、近的时候感觉热吗?

孔子听了他们的话,一时也判断不出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很丰富呢?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两个小孩是在凭着直觉或感觉去讨论大自然的问题。人们往往认为,直觉或感觉是真实的,具有普遍性。一个人远远地观看某个物体,越远看着越小,反之,越近看着越大;同样,一个人距离火源越近感觉越热,反之,距离火源越远感觉热度越低。这就是认识上的直觉和感觉。直觉和感觉在人的视、听、嗅、触等经验范围内常常是适用的,超出了这个经验范围往往就不灵了。

很显然,太阳离人远近的问题,是一个现代天文学才能解答的问题,它远远超出了古人的经验范围,不是孔子时代能够解答的。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即使到了今天,人类仍然有着许许多多的未知领域。

后世儒家喜欢强调“一物不知,儒者之耻”,这在认识论上是有问题的。当然,从“知耻而后勇”的角度看,这句话起到了激励人们追求知识的作用。不过,也不排斥有人从消极的意义上去理解,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以掩饰自己的无知。难能可贵的是,孔子面对那两个小孩,老老实实表示自己无知,遵循了他自己一贯倡导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精神。

(选自《问吧3――有关孔子和〈论语〉的101个趣味问题》,中华书局)

上一篇:鸟巢趣谈 第2期 下一篇:柚子,我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