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绥阳县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时间:2022-06-01 05:33:15

基于GIS的绥阳县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摘要:以绥阳县2004年土地利用数据库和2011年的土地变更数据为信息源,对绥阳县2004年-2011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2011年绥阳县土地利用总体上呈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总量增加,其中林地增幅较大; 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总量减少,其中耕地和未利用地下降最快。

关键词:土地利用 RS GIS 绥阳县 动态变化

1.研究区域概况

绥阳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大娄山中段、遵义市东北面,东经106°57′22″—107°31′31″,北纬27°49′22″—28°29′34″。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1℃。年降雨量1160mm,年平均空气湿度80%以上,无霜期283天,年日照数1114.2小时,森林覆盖率28%,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2.研究数据与方法

2.1数据来源

2.1.12004 年绥阳县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

2.1.22011 年绥阳县SOPT影像;

2.1.3绥阳县1:5万地形图。

2.2研究方法

基于gis 和RS 技术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以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 辅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等资料, 通过遥感影像配准、增强等处理步骤, 形成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图。利用计算机自动处理和人工解译相结合的方法, 提取遥感影像土地利用信息,并进行野外调查核实,最终获取土地利用信息, 并对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叠加分析、统计分析处理,获得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数据。

3.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3.1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

为分析研究绥阳县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情况,运用ArcGIS中的ArcMAP模块,对2004和2011年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空间叠置分析,利用ArcCatalog模块提取数据,得到土地利用动态演变的数据矩阵。

表3-1 绥阳县2004-2011年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转移矩阵

从表3-1中可以反映出2004 和2011 年各土地类型间的转换情况。从转化面积来看,2004~2011年,绥阳县转化为耕地最多的是林地12687.08hm2;转化为园地最多的也是耕地212.98hm2;转化为林地地最多的是耕地27896.10hm2;转化为草地最多的是未利用地4162.87hm2;转化为建设用地土地最多的是耕地3204.44hm2;转化为水域最多的是耕地372.72hm2;转化为未利用地最多的是耕地271.07hm2;

3.2 土地数量变化分析

表3-2 2004 - 2011年绥阳县土地利用变化

由表3-2可知,2004 - 2011年绥阳县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为:林地>未利用地>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园地。说明绥阳县以农业为主,客观上反映其城镇化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从其土地利用单一动态度来看:未利用地>林地>建设用地>耕地>草地>园地>水域,土地利用数量发生较大变化,其中林地面积变化最大,增加了26672.02hm2;其次为未利用地,减少15330.60hm2;再次为耕地,减少了13500.30hm2。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生态退耕、非农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以及灾害损毁,补充耕地主要是开发、整理和复垦三项因素。但受后备资源的数量、质量、经济条件以及环境效应的影响,未来耕地补充的能力有限。

4.结论与分析

4.1土地收益驱使农业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化

经济利益驱使建设用地扩展,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的经济产出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构成了农业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化的经济驱动力,因此,建设用地扩展是市场经济下自发的市场力作用的结果。农用地的非农化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4.2加强未利用土地开发,减少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占用

绥阳县必须切实加大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对符合法定收回条件的闲置土地,要依法无偿收回重新安排使用,对不符合收回条件的,要采取改变用途、等价置换、安排临时使用并给予合理补偿等多种途径进行灵活处置利用。

参考文献:

[1]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18(1) :81- 87.

[2]朱会义, 何书金, 张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GIS空间分析方法及应用[J].地理科学进展, 2001, 20(2) : 104- 110.

[3]张新长,梁金成.城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预测模型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 2004,43(2): 121-125.

[4]赵健,魏成阶,黄丽芳等.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及其在海南岛的应用[J]. 地理研究,2001,20(6):723-730.

[5]何春阳,史培军.北京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J].地理研究,2001.20 (6):667-687.

[6]孙静,赵伟,赵鲁全.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技术方法介绍[J].山东国土资源, 2005,21(4):38.

上一篇:计算机最新技术发展趋势研究 下一篇:浅析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