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旅游资源开发的分析与评价

时间:2022-06-01 05:12:52

咸宁市旅游资源开发的分析与评价

【摘要】旅游目前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休闲方式,我国旅游业也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本文通过SWOT分析法,从咸宁旅游资源开发的机遇、挑战、优势、劣势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对其作出相应的评价,并提出了咸宁市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路。

【关键词】咸宁市;SWOT分析;旅游资源的评价

研究资料已表明旅游业的发展已经超过传统的石油、钢铁和汽车行业,成为目前世界第一大产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己将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先行产业优先发展,旅游促进经济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公认的结论。咸宁市政府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将以温泉旅游、三国旅游、生态旅游为三大特色旅游资源,把咸宁打造成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经济强市。

1.咸宁市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制定发展战略和分析竞争环境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进行SWOT分析,可以了解咸宁旅游资源的开发背景条件,从而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

1.1 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Strengths)

1.1.1 鲜明的区域文化。咸宁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形成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商代青铜文化、茶马古道文化、赤壁三国文化、通山闯王文化、咸宁北伐文化、五七干校文化、九宫佛道文化、嫦娥文化、明清民居文化等历史悠久、名扬海外,温泉旅游文化、山水桂竹文化、地方戏曲文化等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交相辉映。

1.1.2 丰富的旅游资源。咸宁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其中自然景观资源有部级著名的九宫山自然保护区、陆水湖风景名胜区以及崇阳桂花森林公园和潜山国家森林公园2个部级森林公园,在辖区内各县区等地均蕴藏着大量功效奇特的地热温泉。而文化景观资源既有通山闯王陵、北伐战争遗址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有名扬中外的赤壁古战场、时期冰心、沈从文等众多文化名人聚集的向阳湖文化村等。各种特色鲜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使咸宁成为了湖北省的旅游资源大市。

1.1.3 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咸宁市是湖北省贯通南北的重要通道。已有的武广高速铁路、京广铁路、长江水道、106、107国道和京珠高速、沪榕高速,加上大广、杭瑞、咸黄高速、城际铁路、武成快速通道等一大批在建项目,形成了咸宁优越的交通优势,与北京、上海、广州、长沙等许多城市的交通显得极为便利。

1.2 旅游资源开发的劣势(Weakness)

1.2.1 基础设施条件落后。虽然咸宁市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多,但仍存在着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景区配套设施不全,旅游商品开发不够等问题。从而导致了游客在“行”上浪费了大量时间,真正在景区景点“玩”的时间不足;在旅游总收入中,“游、住、吃”等有限性消费项目所占的比例过高,而“旅游购物、娱乐”等高弹性无限消费项目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过小。

1.2.2 旅游宣传力度不够。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推广措施,旅游市场对咸宁旅游品牌的认知度不高。而在旅游产品的宣传上力度不够,缺少有效性和持久性,对自身的资源的特色和优势反映得不够全面,对游客难以形成持续的吸引力。由于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使来咸宁旅游得游客70%都来自武汉和周边城市,旅游客源过于集中的现象说明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城市的市场知名度急需提高。

1.2.3 景区景点的整体优势难以发挥。多数景点在开发时各自为政,缺少统筹安排。由此造成了资金投入的分散,导致很多景点档次不高、规模不够,相互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很多景区的建设由于缺乏大项目和资金的支撑,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不明显,资源特色和优势难以转变为产品特色和经济优势。

1.3 旅游资源开发的机遇(0pportunities)

1.3.1 我国加速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条件下,咸宁市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武汉1+8城市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给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旅游业作为新兴“绿色工业”,与建设两型社会的定位也完全吻合。咸宁可借此机会大力发展旅游业,打造旅游休闲城市,而1+8城市圈、长株潭城市圈及周边的江西等省份可为咸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客源。

1.3.2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湖北省“十二五”旅游规划的六大板块之一的咸宁市,可以此为契机,加大对咸宁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加强和城市圈内其他旅游城市的合作。咸宁市政府在城镇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咸宁作为武汉市的后花园,要将“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当做重点建设目标,来满足游客日益变化的自然和生态旅游需求。旅游业的行业辐射能力强,能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大力发展旅游业,既能够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又能有效的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还能扩大就业以及对剩余劳动力进行吸纳,促进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咸宁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3.3 城市圈中城际交通网络的建设,为咸宁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城际铁路、城际高速的建设,使时间和距离对城市圈中其他城市的客源的约束越来越小。武广高速铁路的开通更使得周边的湖南、江西甚至广东的游客周末到咸宁旅游更加容易,节假日到咸宁来泡温泉、享农家乐或许将成为很多人的一种生活常态。

1.4 旅游资源开发的挑战(Threats)

1.4.1 旅游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对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强。很多城市都将旅游业作为重点产业、优势产业来发展。因此区域间旅游业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吸引客源,不仅要有特色的旅游资源,更需要对资源合理的开发和管理。咸宁旅游业起步较晚,不仅要面临省内其它城市的竞争,还面临周边的湖南、江西的竞争,如何避免开发项目的雷同,突出自身的优势是咸宁市目前面临的重大挑战。

1.4.2 旅游业的压力不断增大。目前,咸宁市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本地的两所高校只有旅游专科专业,培养的旅游专业人才尚无法满足高层次的需求。咸宁旅游业现代化发展所急需的懂策划、善管理及电子商务旅游方面的高素质旅游专门人才缺乏,旅游业中现代技术的运用较少。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和现代化技术的运用是咸宁旅游业当前发展的紧迫任务。

2.咸宁市旅游资源评价

通过SWOT分析之后,我们采用卢云亭的“三三六”评价法来对咸宁市旅游资源进行定性评价。所谓“三三六”评价法即三大价值、三大效益及六大开发条件的评价。

2.1 三大价值的评价

“三大价值”指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可以看到咸宁市文化底蕴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交织,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和历史文化价值,而像赤壁三国文化、九宫山闯王文化、五七干校文化等还具有较大的科学考察价值。

2.2 三大效益的评价

“三大效益”指旅游资源开发之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咸宁旅游资源开发所带来的门票收入、旅游商品的销售收入以及与旅游相关的各种服务业的收入,能够为咸宁市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2010年59亿的旅游收入占全市GDP的13%,说明了旅游业在咸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咸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10年共吸引了1157万人来咸宁旅游,并入选第一批国家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是最好的证明。但咸宁市旅游的主要客源仍集中在周边城市,说明了还需加强宣传来扩大知名度的辐射范围。咸宁的空气指数优良、森林覆盖率高,生态旅游是主要旅游方式之一。咸宁将重点建设成为宜居之都、生态之城,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较小,环境效益相对较好。

2.3 六大开发条件的评价

“六大开发条件”指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象地域组合条件、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客源市场、投资能力及施工难易程度等。咸宁作为湖北省贯通南北的重要通道,具有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在对咸宁旅游资源调查分类后,可看到咸宁旅游资源丰富,涵盖的种类多、分布的范围广,地域组合条件较好,但部分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在旅游环境容量方面,近几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虽然旅行社和酒店数量不断增加,旅游环境容量在不断提高,但存在档次不高、接待能力不强等问题,这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方面。从省内游客到港澳同胞乃至外国友人,咸宁的客源市场在不断扩大。旅游业是咸宁目前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政府部门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来吸引投资,从而弥补了资金的不足。所以,咸宁市发展旅游业的投资能力良好。在最后一点施工难易程度上,咸宁市目前城市交通便利,而且大多数景点景区已经过一定的开发,因此在施工难易程度上应属于较容易开发。

最后,对咸宁旅游资源的评价可总结为:咸宁市旅游资源类型非常丰富,经过历年来的开发建设,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数量多、地方特点鲜明,这说明咸宁市在旅游商品资源的开发上有巨大的潜力。同时在具有较好的开发条件的基础上,既有开发的价值,也能带来开发的效益,能对推动咸宁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3.咸宁市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路

咸宁市旅游业在今后发展中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突出温泉旅游、生态度假和三国文化特色,不断研究总结旅游发展的经验和模式,推进旅游产业的结构调整,延伸产业链条,有效整合其他旅游资源,走多元化发展路子,避免资源闲置。研究客源特点,突出咸宁温泉旅游特色,保护性开发温泉资源,深度挖掘地方文化内涵,避免同质化经营方式,提升旅游品质。紧密结合咸宁实际,切实解决资源开发利用不够、配套服务设施不齐全等问题。把咸宁建设成为综合性国内旅游目的地和武汉城市圈第二大旅游板块。

参考文献

[1]胡芬,张进.“高铁时代”湖北旅游发展战略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0(10).

[2]杨爱荣.河南省旅游产业开发与利用创新研究[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

[3]胡冀珍,李洁.区域性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探讨[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4(S1).

[4]汪波,张立升.浙江省淳安县核心旅游资源的分析与评价[J].浙江大学学报,2006(1).

上一篇:柳州加强跨区域合作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 下一篇:确立适合企业发展阶段的折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