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才子 第11期

时间:2022-06-01 03:52:31

才子应该悠闲一点,才子应该富裕一点,才子要有盎然古风,才子的诞生更要有文化的氛围和气场,而如今这一切已经荡然无存。

有人称我为香港第一才子?那实在是一个玩笑。现代的香港并不是一个出才子的地方。中国传统对才子的要求非常严格,比如要懂得琴棋书画,尽得风流、能当官、会享受生活、懂得游山玩水、识得收藏、有生活品位、认识人生……不胜枚举。才子应该悠闲一点,不用为柴米油盐担忧;才子应该富裕一点,但是又不必富可敌国,才子要有盎然古风,天文地理历史科学什么都能侃;才子的诞生更要有文化的氛围和气场,而如今这一切已经荡然无存。

20年前的香港有诞生才子的氛围与土壤,那时候我们的生活中有着一点点民国氛围末梢处的记忆――比如人们来往的书信、都用一点文言;人与人之间打交道,都懂得一些尊卑的礼貌,女人和男人之间交往,总是显得那么端庄……中国文化的精要就是分寸感,分寸感让我们过去的生活妥帖而舒服。

我父母一直在《大公报》工作,与我家来往的一些人都是民国时期的老报人,他们或许有堪称才子的气质,下笔有神,口若悬河,他们也许没有才子的风流倜傥,略微拘谨而木讷,他们与现在的媒体人相比显得那么老实、有爱国热情而重情义。

当时大家都是小康之家,住在港式的那种四层楼房子里面,冬暖夏凉,感觉那种房子和广州西关的旧房子一样。他们中有的是汤恩伯的部下,有人与梅兰芳有交情,有人是徐志摩的同学,大家在一起谈起过往,民国遗事是一段活生生的有生活味道也有画面感的历史,那就是我所说的氛围与气场,我觉得还好,我在那样的氛围中活过一点点。

英国世界观

在英国留学,在BBC工作,那段时间可以说培养了我的世界观。在BBC的平台上,有几十种语言在交汇,视野非常广阔。朋友同事之间的交流非常丰富。BBC的特制是不偏激,不猎奇,不追求独家新闻,只追求最准确的新闻。它有自己的传播学哲学,而这套传播哲学与英国的科学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比如“历史”学科,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英国都属于文科,但是英国把“历史”作为一个科学来研究。通常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剔除很多情绪判断,不用形容词,故意不批判或者赞扬,只是客观地列出事实证据,让读者看过自己有个结论。

香港与英国相比,虽然香港人做生意精明可圈可点,但是香港这个地方永远不能成为领导者、创造者、开拓者,而英国可以。原来不懂香港,觉得这是一个不中不西的地方。后来在英国念国际关系专业,看了很多英国人写的如何管理东印度公司,如何管理东南亚的书,才发现这是有渊源的。

英国人真是人类学家,他们从人类学、历史、文化、宗教的角度来分析自己的管理方法,他们对香港和印度实施的殖民地的教育完全不同的,英国人让香港人学英文只要学到够做生意的程度就够了,不需要你思考或者用英文来欣赏它的文学的妙处。但对印度不同,英国人想殖民的是印度人的“骨髓精神”,因此现在出了一些优秀的英语作家是印度人,比如我到印度同学家喝下午茶,看到的是全套的维多利亚式的排场,比英国还英国。印度有6000年文化历史,地方博大,因此英国要培养一个精英阶层,比英国人还英国人,去间接控制印度。当时连文官队伍才6000的英国人,控制着3亿人口,有300年时间统治印度,这期间是有很多学问可以玩味的。

专栏标准

专栏是香港报纸的一大特色,而我写了10年的专栏,天天写。

专拦三成是为自我满足而写的,每天的专栏就是一个表演的小舞台。在舞台上表演,当然要入戏,不然比较假而无趣,但同时也要投人有限,要做到既要忠于自己也要面对这个社会,这个比例可以是三三五五或者八二,总之维持一个合理的比例。专栏当然不是个人日记体般的表达,所以写的时候没必要把‘切都挖出来,掏心掏肺地说。

写专栏的人,应该效仿一点张爱玲,读一点《红楼梦》,行文干净,努力还原一些中文原来优美的面目。或者借鉴一些英国散文的特性――刻薄、含蓄、婉转,说话留三分,如此中西合璧,才能成就独到。我一直相信写专栏的标准要求,就是BBC的三个原则标准――知识性、启发性、娱乐性,缺一不可。

写专栏要顾及社会情绪。人性喜欢刻薄,刻薄永远比温柔受欢迎,有时候刻薄到把名人们羞辱一下,很有助于知名度。但是刻薄也要注意社会的气候,当你的专栏观点和社会主流有抵触的时候,要懂得克制自己,毕竟刻薄会让很多人受伤害,而年轻时我总不懂得这点。

写专栏是一件残酷的事情,必须保证每天都写得是最好的,写得不好,马上就有被飞掉的可能。没有文章可写的时候,我习惯观察周围生活。习惯看看周围人的谈吐、交流去猜测他的出生背景阶层,我的灵感或许可以来源于此。这是在英国住得久养成的习惯,英国是一个阶层分明的国度。了解每个人的出身阶层背景,并不是要藐视,或者看不起人,而是一种看人海百态的聪明。香港也是阶层比较清楚的社会,看一个人的穿着、谈吐就能对一个人的职业略知一二,相比内地的阶层社会要混杂得多。

浪漫生活

靠写字赚钱当然不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赚钱辛苦自有它的妙处,让一个人懂得珍惜、追求真正属于他自己的品位生活。十几万的名牌衣服,我从来不买,鱼翅鲍鱼我一概不吃。现在香港,满街都是名牌,很多人的服装和自己的身份是个反讽,所以不要随波逐流。我自己和李嘉诚说的一样,不要穿什么名牌,要争取自己成为名牌。

什么是好生活,对我来说,在加拿大有套房,前面有个小花园,就是好生活,或者放弃法国、意大利去曼谷享受那些法国退休厨师做的法国菜、意大利菜就是好生活,或者每年去欧洲旅行,一下飞机,立刻租一辆车,到处跑,去郊区看落日,享受大自然的免费馈赠,那就是好生活。我们没有必要在香港,这个暴发的社会,享受它贵得离谱的一切。

我也很享受我的婚姻生活,香港报纸时常喜欢登一些八卦绯闻,我的生活中不是没有绯闻,但是不是报纸写的那样露骨,我把所有的绯闻都控制在自己的掌握范围内,不会玩火。本来,现代婚姻制度是外国传来的制度,并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男性,如果有才情或者有财富,通常在两性关系上都是力求多元发展的。

我觉得最理想的模式是一夫一妻、一夫多妻可以双轨制并存,让人有得选择。男女都可以选择,选择忠贞或者博爱,好比选择吃西餐还是中餐。我太太也同我一样,质疑这种传统的一夫一妻的婚姻模式。她是个传统女性,但是思想非常开明,当早年在家带孩子,比较忙的时候,总是说我太忙了,你自己出去走走,我不管你了。

在婚姻中,女人永远不必担心男人不知道回家的时间。男人总是有理性的,就像跳水一样,总有上岸的一天。所谓上岸,就是在适当的年龄懂得做适当的事。人总不能80岁还出去混吧,该稳定时需要稳定,该百花齐放的年代就该百花齐放。对我而言,“百花齐放”的年代已经过去了,那是二三十岁的年轻状态吧,现在已经少开t八十朵了。

我并不赞成李敖的“上山上山爱”的观点,我怀疑他是否真爱过某个女人,他可能追女人就像是收藏标本一样,略有点病态。我个人的爱情观一直比较特殊,我觉得真正的爱情不一定要结果,甚至需要有些突破禁忌的不正统,那样的爱情比较动人。没有结果的爱情,才能让人记得住,但这不是凡夫俗子能承受的。比如那些死去活来的爱情,都是给艺术家消受的,适当的时候一定不能纠缠要放手。我这人比较理智,因此我从来没有遇到过我理想中的爱情。

(采访整理 朱慧憬)

上一篇:瑞士的山中绿洲 下一篇:警察故事 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