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之躁 第6期

时间:2022-06-01 02:28:08

2002年,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纷纷对硕士研究生实行或试行两年制培养模式。时隔数年,部分高校悄悄地全部或将一批专业又改回了三年制。

不难理解,将研究生学制由两年改为三年,学校的考虑是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合格,无法进入社会,这会有损学校形象。但学生的考虑是就业的成本加大,同时对三年的学习好过两年并不确信。有过学生经历的人都明白,尽管学习时间是十分重要的保证,但大学教育的根本在于教育的质量。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机制,三年的学习可能不会比两年好多少。

实际上,早些年高校实行三年制时,学生的知识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同样有人找不到工作,也同样有人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三年培养的不一定是人才,两年培养的也未必不是人才。关键是在现代社会格局下,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学生,高校想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大学到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问题都需要弄清楚。

一直以来,高校培养高等人才都是极为普遍的说法。可什么叫高级,什么又是低级,没有明确标准。从这个角度说,高等教育培养的是一种内涵并不清楚的所谓的高等人才,它使得社会上人的其他发展方式显得都不那么高级。

我们希望大学是一块精神自由的高地,不是让学生同一化的地方。而在扩招的名义和具体操作方式下,急功近利、低层次、不负责任的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模式,一位导师带十几个、几十个研究生的“大班管理”,已经严重损害了学生的人才质量和水准。另一方面,学生一心为着找工作而读研也使得研究生教育成为本科教育的低层次延续,成为单纯的找到好工作的跳板。

回顾整个高等教育史,我们获得的多是一些与人类的解放、人性的伸张相关的宏大语词。“大学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展、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它描绘出理智的疆域,并表明在那里对任何一边既不侵犯也不屈服。”“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些形成于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理念,成了我们一直引为自豪的大学价值。而环视现在的大学,我们显然无法感受到这种气质。公众对大学多有指责,指责的重点不是学习的时间,而是教育的质量、教育的环境。

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高校希望成为单纯的人才制造工厂,另一方面又希望保持住大学的精神气质。态度游离不定,恰是整个高等教育浮躁的表现。

上一篇:孔子的吃法 下一篇:专才 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