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技能的策略探究

时间:2022-06-01 01:42:30

有效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技能的策略探究

【摘 要】小学数学新课标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切实改变当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打破“填鸭式”的被动灌输教学方法,彻底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技能,尤其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逐步由“学会”到“会学”的本质改变。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积累的教学经验,谈几点初浅认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技能;策略探究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严重的“被动接受”、“填鸭灌输”的现象,导致学生“离开老师、无帮无助”之势,根本无从谈及“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进行改革,建立起适合“三维教学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注重挖掘学生潜力,有效培养学生的技能素养。下面笔者结合万全区第三小学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中积累的一些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强化自主探索技能

1.提高质疑问题技能。教师应提倡学生敢于质疑,在质疑中深入理解知识。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节,学生很容易得出1/2=2/4=6/12等,有一位同学却得出1.5/3,这时,其他学生便纷纷议论起来:“这叫分数吗?”,“分子还能是小数吗?”我即时抓住这一点立即提问:“对吗?”学生们纷纷发表意见,最终形成两派,一派认为“不对,分子不能是小数。”另一派认为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难道说1/2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1.5不就是1.5/3吗?”一派想反驳,却找不到更好的依据,最终让老师定夺。我因势利导:“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点是完全正确的,只是人们的书写习惯,分子、分母不出现小数。如果1.5/3的分子、分母都扩大10倍,不就是常见的15/30吗?并强调不能以没见过或习惯否认它的存在。”一语点破,学生们恍然大悟,有些学生说:“分子、分母也可以是小数”,“只要有依据,没见过也是正确的”。接着我又问谁还能举出与1/2相等的分数?孩子们高高举起了手,说出0.7/1.4、0.3/0.6等数。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深入的理解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获得了创新的喜悦。

2.提高问题的发现技能。不难发现,课本上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并抽象于生活实践。那么我们就可以寻本溯源。例如教学《容积》一节,光从概念上看是很抽象的,学生虽点头却两眼茫茫。但讲到一杯水、一袋米等生活实际时,学生就能发现杯子的容积看不见,袋的容积摸不着,而它们的容积就是水、米的体积。听到这里,学生们立刻活跃了。有的说:“大海里的水是大海的容积,列车中的人数是列车的容积,地球的大气层是地球对气体的容积。”这样,他们在无限的想象中更深刻的理解“容积”的概念,使枯燥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

3、提高问题的分析技能。只有会分析,才能找到正确答案例如教学《通分》一节,1/2怎么变为2/4。有些学生认为1/2=1+1/2+2=2/4,还有的认为1/2=1×2/2×2=2/4或(1/2)×2=2/4。首先我们不论其正确与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结果。这是很重要的,因其分析了,所以会出现不同的方法。那么,那一种是正确的呢?学生都在寻找说服他人的理由。找来找去,发现第二种是正确的。这样,教师没有怎么讲,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剖新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技能。

二、提高研究发现技能

教学中,教师一定通过激发和引导,有效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通分》一课中,有这样一道题:试比较2/3与会3/5的大小。大部分同学是这样做的:因为2/3=10/15,3/5=9/15,而10/15大于9/15,所以2/3大于3/5。而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做的:因为2/3=6/9,3/5=6/10,而6/9大于6/10,所以2/3大于3/5。这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一种是利用分母相同作比,一种是利用分子相同作比。但我们更欣赏第二种方法,因为他打破了通分的局限,转变角度,有了创新。这时我予以鼓励、赞赏,学生的创造欲被引导出来,又想新的方法,有的划成小数作比,有的画图作比,各种各样,均得到了正确的结果。也就是说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我们应让学生由被动地听,变为主动探索,学生可以随时提出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和应用方案,教师应随时引导学生认识问题、发现问题,让他们认识到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三、培养自主探究技能

新课标指出:“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的技能。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自学时间和空间,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1.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尤其在初始阶段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但是,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读书。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圈点知识要点,应该标记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以形成一种意识;同时我们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学技能,也就可以将课堂上的自学转移到课前的自学,从而为探究新知做好已有知识经验准备,提供更充分的探究体验时间。例如自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一节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割补后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你还能有其他割补的方法吗?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启发学生的思路很有益处。

2.尝试研究例题 。尝试告诉自己例题讲什么,或通过阅读知道了什么,弄不明白的地方注上记号或是做好记录,以备与同学交流或课堂发问。试做 课本作业“做一做”。哪里有困难要做好记录,这样做起码让学生“看猫画虎”,尽可能先对知识“知其然”,再经由课堂最终再达到“知其所以然”。

3.探究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也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预习时必须让学生试着找找生活中的原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如预习“循环小数”一节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找找生活中一些“循环”的现象,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概念。

综上所述,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对未知的好奇,在教师的引导下,边学习边思考,发现疑难,寻求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既有追求知识的同频共振,又有思想交流的情感共鸣;既有对教师诱发创造性思维的信息输入,又有深刻领会的信息反馈,最终达到主导与主体完美结合。

上一篇:关于对小学体育创新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建设英语高效课堂文化培养文明意识和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