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与管理者职能约束条件论文

时间:2022-06-01 01:32:40

企业家与管理者职能约束条件论文

摘要:探讨了企业家和管理者职能与角色定位的问题。分析了创新内容与层次、环境震荡性等约束条件对企业家和管理者职能与角色定位的影响。

关键词:企业家管理者职能与角色

企业家理论和管理者理论是解释企业的两种重要理论。这两种理论都对企业的实践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企业家和管理者职能与角色定位更是影响了从公司治理结构到职业经理人引入等一系列管理理论与实践活动的发展演变。尽管如此,企业家和管理者职能与角色定位的理论应用条件仍未得到充分研究。特别是没有进一步明确企业家和管理者的差异究竟体现在治理形式上还是体现在行为特征上。本文认为这一问题的实质在于不同条件下对两种不同素质的需求。企业家和管理者职能和角色定位可以体现为企业的两种控制权存在形式,但其本质是不同条件下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两种不同的职能和素质。通过评述企业家和管理者理论文献,并分析影响职能和角色定位的约束条件有利于明确这一问题。

一、企业家和管理者职能与角色定位评述

1.企业家的职能和角色定位问题

熊彼特和德鲁克认为企业家是“创新者”。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不断在经济结构内部实行“革命突变”,对旧的生产方式进行“创造性破坏”,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的人,是推动国民经济向前发展的主体。[1],[4]

不同于熊彼特,马歇尔和柯斯纳认为企业家的职能是“创造均衡”。马歇尔认为,企业家能够以自己的创建性、洞察力和领导力,发现和消除市场不均衡状态,创造交易机会与效用、为生产过程指明方向,使生产要素组织化。企业家的机能不是脱离市场结构的作用而存在,而应该是促使市场发挥作用。因此,承担发现和修正不均衡状态的市场是企业家的根本作用。柯斯纳强调企业家在获取和使用信息方面的作用,认为企业家是决策者、“企业家对利润机会的敏感反应,使得他在‘市场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2]

企业家的角色定位可以从组织和市场两个方面分析。在组织内部,马歇尔将企业家才能作为一类生产要素,把企业家看作内生实体,即企业家是把土地、资本、劳动以及企业家才能本身等生产要素按最有效的方式组织起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熊彼特则把企业家看作外生实体,认为企业家于企业之外追求个人效用,创新是企业家的唯一功能。实际上,创新活动往往并非持续的,而可能是离散的,因此,除了创新之外,通过经营活动维持企业的运营也是企业家的重要职能,同时也是创新的基础条件。[3]

对于企业家在市场中的角色也存在两种不同观点。熊彼特将企业家看作是均衡的破坏者,企业家为追求利润目标实现新的生产要素组合,从而打破均衡状态,随着进入者的增加,导致获得利润的机会逐渐消失,市场再次恢复至均衡状态。柯斯纳、卡森等则把企业家看作是均衡的恢复者,由于信息不完全和人的有限理性,市场常处于一种不均衡的状态,企业家为了获取租金通过重新配置资源将市场再次导入均衡状态。因此,企业家既可能是均衡的破坏者,也可能是均衡的恢复者。无论如何,企业家都是一种能够改变经济结构原有状态的因素。

2.管理者的职能和角色定位问题

“管理者理论”源于伯利和米恩斯的实证研究所提出的“控制权与所有权分离”这一命题。企业的管理者理论强调管理者主导企业,承认管理者的重要性。管理者成为推动企业发展主导者的前提是委托关系。理论中广义的关系泛指承担风险的委托人授予人某些决策权并与之订立或明或暗的合约。狭义的关系则专指公司的治理结构,即作为委托人的出资人授予人(管理者)在契约(如公司章程)中明确规定的权利(控制权)。凡在契约中未经指定的权利(剩余索取权)归属委托人。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属于典型的关系。

不同于企业家的职能,管理者职能则更强调在委托框架下行使微观管理职能,特别强调了管理者与所有者权利的契约。而这一限定的权利框架必然对“创新”以及其它旨在改变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方式与方向的决策活动形成约束。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角色理论也是进一步将管理者职能向微观和业务层面推进。因此,相对企业家,管理者的职能受到契约更为明确的限制,对于均衡和不均衡市场状态的改变意愿和能力均受到抑制。可以理解为,管理者是在以契约为载体的一定目标限制下行使权利,目标是根本要求,创新、打破或达成均衡仅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之一而已[5]。

可以从管理者的目标约束来看待管理者的角色定位问题。传统的企业主型厂商理论认为企业家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达到这个目标所遵循的原则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随着管理者控制型企业取代企业主型企业成为现代企业主要组织形式后,管理者型企业家的行为目标与企业主型企业家的行为目标相比,已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利润最大化理论已不能充分解释现代管理者型厂商的行为。鲍莫尔(Baumol,1959)、莫里斯(Marris,1964)和威廉姆森(1964)发展了企业的管理者理论模型,其区别在于对管理者目标和股东约束有不同的假设。鲍莫尔认为,管理者是在最小利润约束条件下追求销售收入最大化;玛瑞斯认为管理者是在最小股票价值约束条件下谋求增长的最大化;威连姆森则认为,管理者是在最小利润约束条件下谋求效用函数的最大化。

考察众多的管理者模型可见,尽管企业的管理者理论突破了传统的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假说,但无论是“销售额最大化”、“增长最大化”,还是“管理者效用最大化”,无一不受到量化目标的约束。管理者的角色就是定位于完成某一系列特定目标约束下的任务。这一目标对于管理者而言往往是刚性的约束条件,是管理者行使控制权的前提。

通过以往的理论研究可以发现,企业家和管理者的职能与角色定位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一方面体现了企业对公司治理形式的要求,一方面体现了企业对行使控制权的主体的行为特征要求。这一差异常常体现在企业实践中,有的体现在公司治理形式上,如,企业所有者控制企业或者通过委托关系由管理者控制企业;有的体现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如,使用企业家型人才还是管理者型人才。该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家和管理者职能和角色定位受到特定条件的约束。本文主要分析创新的内容与层次、环境震荡性等两类约束条件。

二、创新的内容与层次对企业家和管理者职能及角色定位的影响

在企业家和管理者的范畴下,创新的内容和意义存在差别。

企业家理论的观点把企业家看作是破坏均衡状态的“创新者”,或是创造均衡状态的“创新者”。无论是哪种“创新者”,从企业家理论的源头来看,都隐含着企业家对经济结构这一宏观范畴的重要影响[6],即企业家的存在,要么使现有的市场竞争结构发生变化,体现为企业家变革原有经济结构、生产方式使企业获得了竞争优势,打破了原有的均衡状态;要么使不均衡的市场结构走向均衡,体现为企业家促使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了交易机会,给资源配置方式指明了方向[8]。无论是那种类型的“创新者”,企业家的影响都主要作用于宏观的经济结构,在过程上企业家是相对模糊的,而在结果上,企业家是面向超出企业微观层面的更高一级系统的。因此,可以认为企业家的创新活动面向介于企业边界和行业边界之间,甚至超出行业边界,达到更高一级经济结构之间的区域,而企业家创新活动的结果则改变了企业甚至行业边界或者企业在行业内的位置。

管理者理论的观点是把管理者看作委托契约的履行者。委托关系对管理者的约束是限定在某一框架范围内的责任集合,主要的管理者模型将其描述为利润最大化、销售最大化、增长最大化、管理者效用最大化等多种目标形式。管理者在契约的约束下,以殊途同归的目标形式履行委托关系,其目标具有相对清晰的、可量化的、可考评的特征。通过上述目标形式可看到,管理者的目标责任是在企业微观层面的框架内通过资源优化和机会识别推动企业实现既定目标。从通常的管理者委托契约的内容来看,管理者的影响应该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而很少体现在超出企业边界以外的经济结构中。企业组织框架内各业务层次创新绩效的取得大多是实现明确的契约目标的手段。因此,可以认为,管理者的创新活动多是面向企业组织边界以内的具体业务活动,借由这些业务取得的绩效实现委托契约规定的目标。这一层次的创新往往不能改变企业所在的更高一级经济结构的格局。例如,增加产品规格和外观等业务层次的创新活动,往往能够推动利润最大化、销售最大化等契约目标的实现,但较少能够改变行业内的竞争结构和原有的企业边界。

从创新内容和层次的角度来看,企业家和管理者的职能和角色定位存在显著差异。企业家的职能和角色往往随着影响宏观经济结构的“创新”活动的终止而发生转变。从企业家理论和管理者理论的基础文献来看,企业家和管理者两种职能和角色定位,其创新的内容和层次是不同的。前者重在改变经济结构的宏观问题,改变企业配置资源的方式和方向,企业的边界、行业的边界,市场结构因此而可能发生变化;后者则旨在优化企业组织范畴内的微观问题,提升企业组织边界内的资源配置效率和业务绩效,往往不伴随企业边界的变化。

三、环境震荡性对企业家和管理者职能及角色定位的影响

企业家和管理者的职能和角色定位对于环境的震荡性具有不同的适应性特征。我们将制度震荡性、市场震荡性和技术震荡性看作环境震荡性的三个构成部分[9],可以体现为宏观经济政策、市场需求与竞争结构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剧烈变化。从企业本位角度看,旨在应对环境震荡性的制度创新要求和技术创新要求,必然对企业家还是管理者职能和角色定位产生重要影响。从客观环境角度看,市场震荡性和技术震荡性的源头同样可能来自于企业内部企业家和管理者职能与角色定位的不同状态。

在相对稳定的环境里,随着市场震荡性的消除,企业自身对制度变革和技术变革的内在、外在要求往往都不高,过度的企业家职能和角色定位倾向可能导致低效率。在实践中可表现为,企业过早进入了某个新兴技术或需求领域,而形成原有“均衡”或“不均衡”状态的外部条件尚不具备,“创新”活动往往不能发挥作用。同理,制度震荡性和技术震荡性的消除或减弱,也存在类似的反应。在此类环境下,管理者职能和角色定位在限定的企业和行业边界内达成契约目标是适宜的,得益于制度、市场和技术环境的稳定所带来的确定性。因此,定位于在委托关系明确的框架内行使责任的管理者职能和角色定位往往较之企业家职能和角色定位更有效率。

在震荡的环境里,即外部政策变化莫测、技术环境复杂(技术创新活跃,技术进步方向不明等)、市场需求和竞争结构复杂等,企业的边界变得不稳定,企业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方向面临重大选择,行业边界模糊,经济结构变化。随着,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的震荡,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在确定的框架目标下完成契约的困难加大,管理者职能和角色定位面临挑战。管理者或者需要应对变动的政策环境,或者需要把握变动的顾客需求和应对更高的竞争强度,或者需要对企业的技术道路做出战略选择,甚至可能同时面临上述两类或三类环境震荡的共同作用。随着不确定性的增加,管理者风险不断累积,在契约规定的授权范围内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此时,企业家职能和角色定位显示出优势,机会敏感特征、创新特征和承担风险特征得到充分释放[10]。面对不确定性环境震荡,以“创新”为特征的企业家行为特征能够容忍模糊性、降低风险厌恶、超越既有框架重新思考环境震荡对企业资源配置方式和方向的影响,面向新的经济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选择。这种职能和角色定位,有利于在环境震荡中,建立新的“均衡”或“不均衡”的稳定结构,或者能够迅速成为稳定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

企业家和管理者职能与角色定位的差异,尽管受到公司治理结构或形式的约束,其根本原因则是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造成了对上述两种职能和角色定位的不同需求。这一差异的存在,是企业内外部环境对企业发展的要求,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企业家和管理者职能和角色定位,作为一种资源成为企业的资源配置对象。不同的职能和角色定位既可以通过所有权形式加以区别,也可以不通过所有权形式加以区别;既可以通过委托权限作为区分标准,也可以不通过委托权限作为区分标准,其根本的差异在于对二者的行为特征和根本素质的内在要求不同。

企业家和管理者职能和角色定位分别适用于不同的资源条件和发展需要等约束性条件,主要应包括创新内容和层次、环境震荡性等约束条件等。约束条件的改变导致对企业家和管理者职能和角色定位内在要求的改变。应对不同的约束条件,企业家和管理者职能与角色定位各有所长。充分发挥二者所长,能够更有效的针对不同约束条件合理选择资源配置内容、方向和效率。尽管企业家和管理者职能与角色定位体现了企业发展的不同需要,但二者之间并无刚性界限,完全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柔性转换。例如,通过公司治理形式或授权范围的变化可以使管理者转变为企业家职能与角色定位,通过明确的经营目标框架也可以使企业家转换为管理者职能与角色定位。这一转换的前提,却并非上述授权范围或治理形式的变化,而必然是相应行为主体符合实现这一转换的基本素质要求和条件。

参考文献

[1]德鲁克,《创业精神和创新》[M],工人出版社,1989年版

[2]科斯,R.等,《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3]张五常,企业的契约性质[C],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论文集,陈郁编,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德鲁克,《管理实践》[M],工人出版社,1989年版

[5]熊彼特(1951),《从马克思到凯恩斯》[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侯锡林,《当代宏观经济学原理》[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7]周叔莲等,《论企业家精神》[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89

[8]高良谋,《史前经济学中的企业家思想》[J],《财经问题研究》2000年第10期

[9]ClarkKB.Theinteractionofdesignhierarchiesandmarketconceptsintechnologicalevolution[J].ResearchPolicy,1985,14(5):235-251.

[10]MilikenFJ.Threetypesofperceiveduncertaintyaboutenvironment:State,efect,andresponseuncertainty[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87,12(1):133-143.

[11]伊查克•爱迪思,《企业生命周期》[M],华夏出版社,2004

[12]阿玛尔•毕海德等,《新企业的起源与演进》[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企业竞争力群体管理论文 下一篇:企业自身内部控制环境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