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5-31 11:24:05

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民办本科院校的必然选择,自动化专业通过地区行业分析,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课程体系,构建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推进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137-02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本科教育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特别是民办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决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性和重要性。青岛工学院自动化专业顺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过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立足地区优势,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

青岛工学院地处山东青岛,而青岛是最具活力的制造业基地,是全国最大的家电制造业基地之一,是工业制造业的产业集群,具有得天独厚的自动化产业优势。而现代制造业无论是生产设备、生产产品都离不开自动控制技术,因此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域优势。

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服务于自动生产线行业和产品自动化行业。服务于自动生产线主要是面向青岛地区工业自动化装置的开发、生产,服务于自动生产线装备的组装、调试和维护,培养机电一体化人才。服务于产品自动化行业主要面向机器设备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服务于设备的二次开发、优化升级、维护。

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基于人才培养的服务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和核心集中于“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结合学校办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细化培养方式,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

1.方向明确。面向工业制造业,重点服务自动生产线和产品自动化设备的开发、维护,培养学生智能仪表、模块化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伺服控制、工业机器人与专用机器人开发和应用能力。按照行业发展方向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模块化课程结构,体现知识的主题性和方向性,培养面向工业生产的应用型人才。

2.课程分层。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落脚点即为课程目标及要求,做到具体可操作。对课程内容分层次要求,体现对不同内容的不同要求,重点突出核心专业课程地位,加大核心课程配置力度。缩减甚至删除冗余课程,充分保障专业课程的核心地位。

3.应用为本。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设置体现以应用为本,着重从通识教育课程比重的缩减、课堂教学实践性的加强、实习实训教学效果的保障、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衔接进行调整。

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应用型人才需求分析基础上,坚持一个应用型定位,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思路,满足人才和社会两个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的规格,围绕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分类发展三个主题,构建知识―素质―能力的结构体系,注重专业与素质教育、理论和技能、人文和素质教育、校内和校外教育、科研和创新相结合,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三增三减”,增加实践课程学时学分,提高实践学时比例,提高实践学分比例,减少总学时,减少总学分,减少冗余理论课程,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

三、创新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改革。自动化专业课程将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和改革,将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设计,课程模块体现知识的主题性和层次性。课程体系由基础电学理论模块、伺服控制模块、检测模块和机械装置模块,模块之间相互衔接和补充,构建专业应用的系统平台。

2.课程教学改革。(1)树立“三中心”的课程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学习、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吸收先进理论,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课程观,改变单一质量观,树立多元教学的质量观。(2)构建“信息―技术―管理”的课程教学体系。信息支持,开发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代课程教学信息管理系统,教师有途径、有资源获得课程所需信息,为课程建设提供信息支持;技术支持,教师充分发掘各类教学技巧和方法,运用模拟法、教案法等教学方法达到理论知识在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管理支持,创新教学过程管理模式,形成促进应用性学习的教学过程。(3)构建“学生―小组―教师”的学习评价体系。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做出评价,尊重学生,引导学生的自觉性和自我认知能力;小组评价,学生融入学习小组中,小组成员对其评价,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合作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教师评价,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考核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程度等进行综合评价。

四、构建立体式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

围绕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重点,通过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合作平台,形成“理论+实验+实践+设计+培训”立体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1.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立足本校,一方面提高自有教师的技能水平,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教学,一手抓技能;另一方面借力发展,通过校校、校企联合,依托校外企业资源选派教师挂职锻炼等方式,鼓励教师“走出去”,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另外和同类院校进行教师扶持和交流学习活动,将优秀教师“请进来”,取兄弟院校之长,补自己之短,优势互补,共同进步,构建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

2.构建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应用型培养为目标,由校内实验课程、校内实践环节、校外实践环节组成,构建学生对知识的基础训练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和提高创新能力。(1)教学体系。围绕学科结构,从认识实习、课程实验、金工实习、课程设计、电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技能培训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系统化设计,形成“理论+实验+实践+设计+培训”的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和素质创新的综合培养,使学生的专业实验、技能训练与创新实践不断线。(2)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分层次、分阶段实施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能力的培养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础实践能力。第二层次为系统设计和综合应用,结合计算机控制系统中的课程实验,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实现控制工程综合应用实践能力。第三层次为创新实践,以“课程设计和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环节为主,实现系统设计与工程实验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内容分四阶段。第一阶段学科带头人做学科与专业讲座,学生参观实践教学设施,培养学习兴趣。第二阶段校内外认识实习和金工实习结合,进行基础实验和实践训练。第三阶段实验、实践、基础设计与综合设计相结合,进行综合实验与实践。第四阶段开展技能培训和创新实践活动,进行技能提高。(3)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校企双方在合作构架基础上进行深入密切的合作,合作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重要作用。首先进行实践教学体系中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认识性质的实习任务,明确学生对专业知识领域的定位和职业目标;其次进行第三阶段设计类实习任务,采用校企共建课堂,将实际应用需求和设计任务结合,锻炼学生专业知识基本技能;最后进行第四阶段的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创新,学生进入企业学习锻炼,采用校企共同监管的方式,实现学生实习过程全方位评价,以学生为中心,切实帮助学生提高应用技能。

在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在对行业分析基础上,立足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针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和课程体系进行设计,搭建创新性的课程体系,构建了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推进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较大地提高了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甘德安.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R].北京: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2013.11.

[2]陈小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与实践[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10,(2).

上一篇:与文博单位实践合作的探索尝试 下一篇:英语有效教学中的班组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