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风险管理的做法与体会

时间:2022-05-31 08:48:28

急诊科风险管理的做法与体会

摘 要 注重就医流程与环境建设、急诊科管理、院前急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等工作,在运行中督促、检查、整改、提高考评机制,保障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关键词 急诊科 风险管理 体会

急诊病人管理

生命体征监测:根据生命体征监测情况将病人分为重病与非重病、稳定与不稳定病人,还结合急诊病人疾病的发生、发展、症状和体征、急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决定其分诊。

急诊科医师要接诊所有各科病人,在完善病历及各项检查,稳定生命体征后,视专科情况请专科医师会诊治疗。各类病人在急诊科初步处理后,视病情转入各个专业科室的病房或者门诊随诊。

急诊科管理

人员素质:所有急诊临床医师均要接受初级、高级心肺复苏及初级和高级创伤学培训,才能成为合格的急诊科注册医师。

人员分工及职责:急诊科有注册医师及住院医师,急诊科内分不同的专业方向,包括急救复苏组、灾难医学组、中毒组和观察医学组等。所有医师一起接诊病人,遇有危重病人及疑难疾病病人时随时请示二线值班医生。每名医师接诊病人从入院到出院或观察后出院、检查完毕后的转诊,负责到底。病人住院由护士、护工或医师运送,特别是重病和不稳定病人,实行转送病人出发、到达时间登记制度。

院前急救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

一旦有急救医疗服务需求,院前急救救护小组在3分钟内根据疾病的病情携带急救药品与器材齐备的普通或监护型救护车出发,在病人到达时提前通知回急诊科的时间、病员数量和大致病情,以便急诊科做好应急准备,包括护士到门外迎候救护车,抢救区医师做好复苏设备准备等,实现院前与院内急救“绿色通道”的无缝衔接。

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求助,在电话报告医院行政值班领导和科室主任的同时,准备急救药品、器材和个人防护设备,视情况携带合适的救护车在3分钟内出发,到现场后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间、地点、病员人数和大致病情,以便急诊科乃至全院做好应急准备,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

通过不同的学习途径,提高急诊医生的综合素质,使之能更好胜任急救医疗服务。

医务人员徒手心肺复苏、人工气囊的使用人人过关,气管插管人人掌握,急救设备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人人会操作,规定院前急救出发时限性,运行病历书写的及时性、规范性。在运行中督促、检查、整改、提高的考评机制,保障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科室各类管理制度、岗位职责上墙,科室各类人员清楚自己的职责与责任。在工作中充分落实各种制度。制定急诊科风险管理预案、各类突发事件和危重疑难病的抢救流程,如猝死院前急救的应急预案及流程、急诊病人跌倒应急工作程序、成人无脉性心跳骤停抢救流程等,并在执行中检查、完善、提高管理措施,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

自主管理是针对单纯地依靠上级下达任务和规定,被动地接受监督管理而提出的,是将完成上级下达的指令性任务转化为个人的工作目标的一种自我管理活动。自主管理意味着在实现科室目标的过程中,每人都自觉地把科室的发展目标变为个人的奋斗目标,按目标自觉自主地努力工作,按岗位要求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潜移默化地让医务人员从心理上认同医院的价值观,从行为上与医院保持步调一致,切实有效地工作,遵规守纪,热爱本职,追求进步,乐于奉献。

参考文献

1 张卫青.护理程序在急诊分诊中的应用体会.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3).

2 许树耘.四川省二级乙等以上医院急诊护士配置情况调查.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32).

上一篇:术中胆道造影在单纯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附... 下一篇:病案首页录入问题分析及其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