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金融自由化历程回顾与分析

时间:2022-05-31 08:40:16

台湾金融自由化历程回顾与分析

一、台湾金融自由化的背景

(一) 经济自由化方针的主导

经济体制决定了相应的金融体制的建立。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时期,台湾经济应该说是一种深受“政府”直接干预的经济体制,但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这种体制具有合理性。与此相应的台湾金融体制,即以公营银行为主、实行利率管制的金融体制对于配合台湾当局的经济发展目标以及各项经济政策措施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说这种备受管制的金融体制将稀缺的资本配置到最需要发展的产业和部门。

进入80年代以后,台湾的内外部经济形势发生了激烈的变化,即经济快速成长,多年的经济发展使得贸易顺差扩大,外汇存底激增,货币供给大幅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呈现山雨欲来的局势,因此当局便提出经济自由化的方针,以期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让市场机能充分发挥作用。作为台湾经济自由化重要内容的公营企业向民营化方向的转变,必然要求支撑这种政府主导型经济的金融体制,相应转化为由市场机能充分发挥作用的金融体制。这就是台湾金融制度改革的深层原因。

(二) 经济环境剧烈变迁的逼迫

80年代台湾经济环境出现了内外不同程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投资意愿持续低落、劳动成本不断上升、外贸持续顺差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四个方面。

1.投资意愿持续低落,投资率不断下降

经济的飞速发展、出口的增加、不仅培育了人民创造财富的能力,更加速了累积财富的速度。80年代开始资金的供求逐步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市场利率长期走低,由于利率受到当局长期的管制,银行利率高于当时市场利率,银行出现了拒收大额存款的现象,金融管道的不畅导致民间资金大量流入房地产市场、大家乐赌博市场和股票市场。过高的贷款利率使得投资者无法从正规渠道获取低廉的资金,一些周期性长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所需要的资金也出现紧缺,这种情况已经发展成为妨碍台湾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大绊脚石。因此,进行金融改革,提高金融业运行效率是十分关键的一步。

2.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

整个80年代,台湾制造业工资指数的增长都要快于劳动生产率指数的增长。当时台湾的金融体制在利率管制和金融机构设立限制下,中小企业信用成本高昂,使得中小企业的经营雪上加霜。中小企业作为台湾经济的支柱,其发展前景决定着台湾经济的发展,因此,从金融体制的改革人手,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是80年代台湾当局不得不进行的一项改革。

3.外贸持续顺差

多年的外汇顺差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导致新台币实际汇率不断上升,在这种形势下,台湾的机动汇率制度如果还不改革,不仅会导致更大的升值压力,而且也影响到台湾的金融物价稳定,即顺差持续扩大、岛内货币供给量增加、进口物价相对上涨等都随时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基于种种考虑(包括美国方面的压力),台湾当局终于在1989年4月3日宣布取消机动汇率制度,采取放任自由的浮动汇率制度,从而在外汇自由化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

4.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竞争,更使得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出口产业的台湾经济面临前堵后追的艰难境地。80年代以来,台湾对外贸易持续顺差,而且顺差过度集中于美国,1986年就已经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对美输出伙伴,从而成为美国缩减贸易入超的主要报复对象。加上台湾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各项优势逐步丧失,经济发展面临转型升级的严峻挑战,而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需要投入大量周期长的资本,因此改革当时的金融体制迫在眉睫。

(三) 金融体制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批年长的高层决策者深信金融风潮是导致当年在大陆失败的重要原因,到台湾之后便对金融业处处设防,严加控制。不仅对金融机构的增设严格限制,而且实行利率管制和选择性信用管制,最终结果是金融机构以公营银行为主,严重缺乏效率且竞争力普遍不足,只有信用良好、资本雄厚的大企业才能获得贷款,而中小企业却贷不到款,从而转向地下金融,导致非法的地下金融泛滥。

二、台湾金融自由化的主要内容

(一) 金融机构设立的自由化

机构设立的自由化主要是银国际经济合作2011年第3期行业的自由化,虽然保险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等有过短暂的开放阶段,但是那不能称为金融的自由化,因为金融自由化是一个逐渐放宽的过程。1989年7月的“新银行法”颁布实施具有分水岭的意义,以前实施的“旧银行法”虽然没有禁止银行的设立,但由于没有授权金融当局订定银行设立的标准,实际上是关闭了设立银行的大门。十几年来台湾新设立的民营银行寥寥无几。之后的“新银行法”实施后增加了新设新银行法的依据,1990年4月,“商业银行设立标准”已获“行政院”通过,从那以后“财政部”开始接受开设银行的申请。

(二) 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自由化

业务的自由化涉及两部分,一是本地银行业务的自由化以及外资银行的业务自由化。相对后者,前者在改革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动。一般认为,台湾银行业务范围有两种限制,一是商业银行与储蓄银行业务的分离,即基于资金的长短期区分银行的业务范围,收受短期存款的只能办理短期信用供给(商业银行业务),收受长期资金的才能供给中长期信用(储蓄银行业务),目的是避免因收受短期存款而从事长期融资所可能产生的流动性风险。

二是银行业与证券、信托业务的分离,由不同的专业金融机构办理。实际上,台湾银行业的这两种业务范围限制是非常模糊的,专业银行(中长期信用)业务多由商业银行兼办,专业银行办理一般银行业务,即二者有一定业务空间的交叉;商业银行和信托机构之间的界线其实也较为模糊,商业银行可以设立信托部,例如1988年台湾金融当局核准交通银行等机构设立信托部。应该说,一个比较明显的对岛内银行业务范围的放宽是“新银行法”明确鼓励本地银行开发新种业务。关于对外国银行在台分行业务的放宽,过去不能吸收储蓄存款,“新银行法”实施后不仅允许外资银行吸收储蓄存款,而且可以办理长期放款、信托业务以及其他附带业务等。

(三) 利率自由化

台湾利率自由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划分依据分别是1975年“银行法”的修正、1980年的《银行利率调整要点》和1989年颁布实施的“新银行法”。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三个阶段,台湾实行了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不同的管制办法。

1.1975-1980年

1975年之前台湾的存贷款利率均由金融当局直接管制,以行政命令统一规定。银行法修订有两点突破,一是各类银行的存款利率可以在“央行”订立的最高限内自由浮动;二是银行放款利率由银行公会议定并报请“央行”核定实施。

2.1980-1989年

在这一阶段存放款利率的浮动幅度进一步扩大,部分利率如票据贴现率、可转让定期存单以及金融债券的利率可由各银行根据市场情况自行订定。1985年为进一步推动自由化,要求各银行建立基本放款制度,消除过去“央行”核定上下限的习惯。基本放款制度的建立使得银行在“央行”核定的利率上、下限范围内按照本身资金松紧、客户信用、同业标准自行适用不同的利率。同年,外汇存款利率完全自由化。

3.1989年至今

新“银行法”第41条修正为“银行利率应以年率为准,并于营业场所揭示。”从而废除了旧“银行法”所规定的由“央行”核定利率上下限的规定,银行利率完全自由化。

(四) 外汇自由化

外汇自由化主要包括汇率的自由化和外汇管制自由化。按汇率制度的演进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固定汇率制度阶段(1979以前),这一阶段主要金融改革是1978年12月修订“管理外汇条件”,使出口所得外汇不必全数结售“央行”;第二阶段为机动汇率制度阶(1979-1989年),期间标志性事件是1979年2月正式成立外汇市场,汇率由市场决定,“央行”于必要的时候进场干预,也有人称当时的机动汇率制度实质上是稍带弹性的固定汇率制度。1987年经常账户的外汇管理完全解除,资本账户方面基本上采取“管进不管出”的原则;第三阶段为浮动汇率制度阶段,外汇完全自由化。

三、台湾1980年代金融自由化的意义

(一) 为提高台湾金融业的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民营银行的开放设立和外商银行取得“国民待遇”所带来的机构多元化、业务多样化,加上利率自由化的实施所产生的借贷利差缩小、收益相对减少都将使金融界展开激烈的竞争。一方面各银行为求生存与发展,势必加速业务自由化,强化资产与负债管理,简化业务手续,加强金融业与工商业的联系,以提高银行经营效率。另一方面也迫使台湾银行业改弦更张,逐渐重视新型金融商品的开发与推展,如综合存款、自动柜台机、联合签帐卡等等,尽管与当时的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已经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

(二) 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80年代金融自由化的主要受益者就是当时的中小企业,在金融业受到管制的时代中小企业无法与信用好的大企业争夺资金,金融自由化所带来的竞争力使得银行业与中小企业的关系日益紧密,贷款因此变得较为容易和便利。特别是在利率自由化后,利率水平更反映了资金的供求状况,80年代资本充斥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将资金投向了需要的中小企业。

(三) 稳定了岛内物价、金融的稳定

80年代以来经济急剧发展,岛内游资充斥,但因为台湾投资渠道有限,金融机构本身也存在资金泛滥的问题。一些没有营业执照而经营收受存款等银行业务的地下投资公司便应运而生,他们在金融市场上兴风作浪,严重干扰了金融秩序,而且他们发给存款人的入股凭证也缺乏法律保障。1989年当局配合对地下投资公司实行强力取缔,开放了民营银行的设立,利率达到了全面自由化。之后推动了其他金融机构的设立,增加了岛内居民投资渠道,由地下金融转向地上金融。另一方面,外汇改革使得台湾岛内物价免受国际价格波动的干扰。因此在岛内游资得到控制和浮动汇率制的双重利好情况下,岛内物价基本稳定,通货膨胀也处于较低水平。

四、台湾金融自由化出现的问题

(一) 金融监督机制未能跟上

自由化虽然是解除管制,但不是无政府状态。随着金融自由化的推行,银行经营风险必然增加,除了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以外,还有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因此金融秩序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而台湾当时的金融检查制度也存在许多弊端,三家金融检查机构采取分工方式,检查对象互补重叠。这种分工方式虽然避免了业务检查上的重复,但是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性质的金融检查机构检点不同,检查的松紧程度不同,使得这种金融监管中潜伏着极大的危机。

(二) 未奠定起公平的竞争基础

自由化的目的在于尊重市场机能,鼓励竞争,但竞争应该是公平竞争。但是在台湾的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并没有做到公平,如公营银行和民营银行的竞争、专业银行与非专业银行的竞争就很典型。

(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经贸学院)

上一篇:巴西电厂建设EPC总承包项目的设计转化 下一篇:Don’t Be Lulled By the Market Ca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