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素材时机,育创新苗子

时间:2022-05-31 07:53:22

抓素材时机,育创新苗子

未来社会竞争空前激烈,培养创新人才刻不容缓。要想培育富有创新的苗子,必须先引导孩子积累素材、观察生活、参与活动,让孩子养成善于抓住素材的良好机会、放开手脚、勤学勤练的好习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阅读课文中,大量存在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它们挖掘出来,不失时机地强化训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一、引疑激趣,诱发创新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有兴趣的学习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的乐趣,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要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1.以悬念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思维活动中,以便不断获得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疑问,以悬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九色鹿》一文时,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在调达落水快要被淹死时,美丽的九色鹿救了调达,调达发誓永不泄露九色鹿的住处,但最后九色鹿却被国王的军队包围了,这是为什么呢?是调达泄密的吗?又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时,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些内容就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油然而生。

2.以情境激趣

小学语文课本为儿童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有的文笔清晰,有的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创设特定的情境,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的感染。如《九寨沟》向我们展示了九寨沟神奇美丽的景色。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景色美丽时,为了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我先播放优美的《九寨沟》录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蓝天、白天、雪峰、森林的美丽,特别是色彩斑斓的五池彩,是那么的神奇,然后我再插放课文声情并茂的录音朗读,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最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浓厚了。

二、启发质疑,鼓励创新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古人亦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本身表现了一种求知欲,包含着智慧的火花,表现出一种探索精神,孕育着创新。质疑问难是学生创新性思维获得发展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应解放学生的嘴,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1.从文章题目质疑

文章题目是一篇课文的高度浓缩,是文章的眼睛,是作者经过仔细琢磨才确定的。有的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围绕文章题目质疑,可以激发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探究欲望。如教《草船借箭》一课,在揭示课题之后,我引导:读过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说:“文中谁向谁借?”“为什么要借?”“最后借的结果如何?”简短的几个疑问,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激起了学生学文的欲望。又如教学《难忘的一课》一文,揭题后,引导学生质疑。学生说:“这一课为什么难忘?难忘在哪里?”“这一课上了些什么内容?与我们现在课的内容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读书,从而了解课文内容。

2.从重点词语质疑

有时理解课文的内容,只要重点抓住关键词就行,因此,从重点词语质疑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如教《卢沟桥的狮子》第二自然段,先引导学生找出中心词,分别是“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然后引导质疑,会说分别从哪里体现“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最后学生学会看图读文,理解课文,这样学生不仅懂得了这一段写的是卢沟桥狮子的特点,而且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训练。

3.从关键处质疑

学生要进一步体会文章中心,有时只要重点理解某一“关键处”,什么问题都迎刃而解。如教学《落花生》一文,文章重点、难点是“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人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这两句话。在读过之后,学生提出疑问:“父亲要我们具体学习花生的什么?”“我们要向花生一样,桃子、石榴、苹果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教师不作正面解答,而是顺势讨论,最终得出花生、桃子、石榴、苹果各自都有闪光之处,既要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外表好看,又要像花生一样很实用。这样,学生对父亲的话就理解得很透彻,同时也受到心灵的洗礼。

4.从插图中质疑

思维源于观察,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是学生认识外部世界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敏锐、精细的观察是创新的起点。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插图,充分利用这些插图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如教《飞夺泸定桥》一文,在学夺桥这部分内容时,我首先出示插图,让他们观察,学生纷纷发出感叹:“泸定桥这么险,红军怎样过去的?”“他们在走过桥时会怎么想?”等。此时,我让学生想象红军夺桥时的场面和心理活动等,然后对照课文,在读中体会。这样,学生就更进一步地感受到泸定桥的险恶、红军奋不顾身的精神。

5.对结果质疑

学生喜欢崇拜书本和老师,往往会认为只要书上写的、老师说的就一定是正确的。我们应该鼓励和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每篇课文学完了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也会对所学结果有疑问之处,我们鼓励学生把疑问说出来,告诉老师、告诉同学,并通过相互讨论和查阅资料寻求正确的答案。如教完《凡卡》一文后,我让学生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一位学生提出:“爷爷如果收到凡卡的信会来接他回家吗?”我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讨论,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当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有的说:爷爷不会接他回去,因为接回去也会饿死;有的说:爷爷自己都吃不饱,穿不暖,怎么能照顾凡卡呢?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而且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放飞想象,发展创新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乌申斯基说:“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想象是通向创新的途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只要教师创造条件,正确引导,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就能很好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生有情有景地学课文时,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边读边在头脑里浮现图画。这样能用图画帮助理解内容,又提高想象力。如教学《老树的故事》时,我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象鸟儿围着老树提问的情景,并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允许他们大胆地想象,创造性地进行表演。学生的想象性提问有:“老树,老树,你脸上怎么有皱纹啊?”“老树,老树,你有几个好朋友啊?我做你的朋友好吗?”“老树,老树,你笑得好甜,你很幸福吗?”……表演时,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老树,想象成鸟儿,并加上动作、表情,把老树爷爷的慈祥、和蔼,鸟儿可爱、天真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在想象中激活已有的经验表象,进入个体丰富的想象空间,与作者的心灵一同震颤,新知不断形成,思维异常活跃。

正如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老师们,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能力、展示个性、大胆创新的场所。

上一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两结合 下一篇:怎样指导高段学生在习作中表达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