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比较 有效阅读

时间:2022-05-31 02:51:11

巧用比较 有效阅读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对于有效的语文教学,老师要从教学的各个方面兼顾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实际,精心预设,用简约、有效的教学方法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不搞形式主义,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可见,我们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思维的这一过程,对语文教学来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在拼音教学、识字教学、词汇教学、句子教学、篇章教学中都有它的作用。我们的教材本身含有不少比较的因素,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方法进行学习,就会取得发展思维、培养自学能力的较好效果。

一、字词相比,唤醒语言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可见,抓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是一种很重要也行之有效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的确,每一个词语后都有一个灵魂在跳动,正所谓“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教学中抓住一个重点的词引申开去,运用恰到好处的比较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对语言的敏锐程度。如在《长征》一课的教学中,对于“更喜岷山千里雪”一句,老师提议把这个“更”改成“也”,或者改成“最”。学生一致表示反对,于是在老师匠心独运、层层深入地引领下,学生们通过联系全文,结合课前搜集的相关长征的资料,悟出:红军这“高兴”是个过程。从红军开始长征,充满信心;克服一重一重的困难,到现在胜利在望,所以是“更喜”!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此时,再让学生朗读诗句,那份三军历经千辛万苦后会师的兴奋情境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孩子们将作者别具匠心地用词造句领悟于心,在以后的习作实践中相信也会有这样字斟句酌的精彩。学生的精彩源于教师的精彩,教师用恰到好处的比较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品读、感悟,这样学生与文本的交流才会出现如此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妙境。

窦桂梅老师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巧妙地抓住洪教头的“来!来!来!”,林冲的“不敢!不敢!”进行丰富多彩的比较朗读,读中体会洪教头的骄横、狂妄、无礼,林冲的谦虚、忍让、知礼,两个截然不同的鲜明人物形象就在对比朗读中悟于学生心中。

在比较中,在具体的语境中,引导学生品味、揣摩、涵泳,用心去触摸词语,此时学生读到的就不仅仅是一个词语,而是触及作者内心深处最敏感的琴弦,词语的内涵被解读得淋漓尽致,词语教学亦是力透纸背。“一朵花里窥天堂,一粒沙里见世界”(英国诗人布莱曼),此时的我们是在利用一个个字词唤醒中华语言文字在学生心目中的无穷活力啊!

二、段段相比,激活语言张力

比较是人们在求知中认识、鉴别事物、获得新知的好方法。通过比较,人们对事物的感知由片面到全面,由抽象到具体,由肤浅到深刻,不仅可以更好地看到事物本身的本质属性,而且能够揭示事物相互间的关系和异同。我们的苏教版教材选文一般都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我们在引导学生亲近文本时,要举一反三,多作比较,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能更深入、细致地反思与批判,在反思中感悟文本,在批判中提高自己的文本鉴赏能力。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一篇散文,它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一株极其平常的,却又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作者在文中将其与名贯古今的家乡灞河柳相比较,一位老师在教学这一节描写家乡柳树的时候,引导学生找出“婀娜多姿、名贯古今、漫天飞扬、极易生长、风情万种”这些描写灞河柳特点的词语反复朗读,再与青海高原柳树“撑立”的形象进行生动对比,以此赞美高原柳树没有抱怨与畏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全部身心之力生存下来,在一线希望中成就一片绿荫。对比,在这里既是一种写法,也理应成为一种读法,于是它又顺理成章地成了一种教法。正所谓“写法决定读法,读法决定教法”。

《九寨沟》一课中,作者用“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这简单的一句话来描写原始森林。老师在学生读后,出示了她自己写的一段话:“春天,嫩绿的新叶铺满了河谷山坡,红、黄、紫、白,各色鲜花点缀其中,森林像美丽的巨幅油画;夏天,森林成了绿色的海洋,到处都是,新绿,翠绿,深绿,绿恰似天然的绿色地毯,铺满大地;秋天,红色的枫叶,黄色的水杉,绿色的箭竹,深浅相间;冬天,森林披雪带霜,宛如洁白的童话世界。”在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后,让学生比较:同样是描写九寨沟的原始森林,是喜欢原文中的一句话,还是老师读的这一段文字。三年级的小朋友都表示喜欢老师写的,因为老师把原始森林的春夏秋冬都写得详细具体,而且语句生动优美。这时候的老师又让小朋友将两段话放回原文段落中去朗读,再次比较到底是谁写得好?此时的小朋友在老师别出心裁的两处比较中恍然大悟:如果把老师写的一段话放进去就显得啰嗦了,文章就乱七八糟。有时候简洁也是一种本事,会成为另外一种别样的美妙,有时一句简单的话、一个简单的词语,乃至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只要用在适当的地方,就能产生一种简洁朴实的效果。这一招“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作方法渗透指导,令听课老师赞叹不已。

是啊,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产生强烈的刺激,促进积极思维,激活语言文字的无限张力。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使课内与课外知识点整合,新知与旧知整合,使学生脑中的语言梳理、归纳后有序化、条理化,有效连接,形成新的语言图式。

三、文文相比,彰显语言魅力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能够用简单来诠释复杂,用浅显来诠释深刻。我们的阅读教学中要想能读得深入,读得广博;悟得深刻,悟得全面,可以把一篇文章链接到其他文章中,嵌入历史中去,与不同时期作者、文本交谈,必然会出现多重意义的碰撞、冲突和消解,就可以相互辉映,揭示出新的、更深刻的意义。可见,阅读是一种联系情结,需要的是从独立走向上引下联、左右逢源的链接式解读。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 下一篇: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