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老革命:土八路成模范

时间:2022-05-31 01:30:40

仅从照片就可以看出北京电影圈与上海是两个世界。崔嵬、张平、于洋是清一色国字脸,单眼皮,挺阔鼻子,与赵丹、孙道临的眉清目秀瓜子脸形成鲜明对比。谢添倒是长得比较洋气,陈强的脸型也算尖,不过他俩基本没演过正面角色。八一厂的田华、北影厂的于蓝,与顾盼生情的上影女演员相比,几乎看不出“明星相”。

这是革命年代赋予的外形气质。上海电影人在为演不好工农兵而苦恼时,他们早在十年前就已经历过延安文艺整风的洗礼。他们给老乡演话剧,跳陕北大秧歌,开荒纺线,在枪林弹雨中突围撤退……虽然没有多少银幕经验,但进城之后一上镜,天然就既带英雄范儿又接地气,个个星途坦荡。

不同的出身背景,不同的艺术人生,造就了他们截然不同的银幕形象。

崔嵬 英雄就是他这个样

五六十年代,电影界有“南赵北崔”之说,赵丹和崔嵬有点像金庸笔下的“南慕容北乔峰”,赵丹演技专业,崔嵬胜在本色。老舍评价,赵丹路子宽,装龙像龙,装虎像虎,但有时微露作戏痕迹;崔嵬爽朗大方,演英雄人物,让人觉得英雄就是他那个样子。

1938年崔嵬到延安参与筹建鲁艺,同年7月加入共产党。解放战争期间他随军南下,在武汉创办中南艺术学院,1953年担任中南文化局局长。“宣扬改良主义”的《武训传》挨批后,上影编写了“正面教材”《宋景诗》,歌颂与武训同样生活在清末山东的一位农民起义领袖。有人动员赵丹出演,打个翻身仗。导演郑君里有意请崔嵬,认为他“从形象到气质完全对头”。赵丹马上让贤,诚恳表示“即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得不到他的成就,他是得天独厚”。崔嵬是典型的北方大汉,身材魁梧声如洪钟,有人说崔嵬演戏就是靠“那个块头,随便怎么演都行”,赵丹认为“他所以有这样的造诣素质,是和他生活斗争经历分不开的”。

崔嵬接到邀请后,立刻自己乘车到山东聊城农村参与体验生活。聊城县委按照级别要给他配警卫员,一心想当专业演员的崔嵬谢绝了。这是崔嵬第一次真正演电影,此前他只演过话剧,唯一一次出镜是在《十字街头》中跑龙套演“卖糖者”。可他一跨上马举起刀,气势就来了。电影上映后,有人指出宋景诗曾经投降过清朝,这部片子后来禁映,不过没影响崔嵬走红。他得了“大帅”外号,不仅因为他在电影里演英雄,更因为他在戏外也有充分的组织能力,像大哥一样照顾大家。

赵丹私下说,演员里他首先心服崔嵬,放着官儿不当,全力演戏导戏。1956年,崔嵬从武汉调到北影。彭真是他的老上级,给他三个官位选:文化局长、中央戏剧学院或中央戏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可崔嵬就是要在北影拍戏,以致有传言说他是犯错误才丢了乌纱。

崔嵬很快以实力证明“拍戏也是干革命”,先是导演了《青春之歌》,又在《红旗谱》中出演农民英雄朱老忠,并以此角色获得第一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1963年,崔嵬导演了他一生最脍炙人口的作品《小兵张嘎》,一部不因时代变迁而减弱魅力的儿童片。崔嵬挑演员是一绝,拍《青春之歌》挖掘出新秀谢芳,拍《小兵张嘎》舍弃了一百多个乖巧可爱的小演员,选出特别带“嘎劲儿”的安吉斯。起初有人建议干脆用崔嵬自己的儿子“小牛”,崔嵬为了避嫌坚决不用。后来于蓝推荐了她革命时代好朋友的儿子,内蒙古双枪女将乌兰之子安吉斯,崔嵬一见这个蒜头鼻、豁牙子的小男孩就相中了。五十多岁的崔嵬,整天带着一帮孩子游泳摔跤,在土里打滚,孩子都玩得野了才开拍,果然大获成功。

崔嵬名列“二十二大明星”官方排序第一位,在业内众望所归。赵丹佩服他,张瑞芳、谢芳尊他为启蒙老师,北影演员更是拜他为“大帅”。据陈荒煤回忆,1964年,拍完《天山的红花》,崔嵬兴高采烈,“不禁夸起自己的本钱来”,拍拍胸脯说:“就我这身子骨儿,至少能再干二十年,再拍二十部电影。”“”中,“南赵北崔”成了“南霸天”、“北霸天”。崔嵬被诬入狱,在狱中患病,1974年获释,带病又拍了四部电影,一直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1980年因肝癌晚期逝世。

谢添 悲喜人生,乐观制胜

谢添在“二十二大明星”中排名仅次于崔嵬,这颇为不易。在北影众多老革命中,谢添是个“异类”,解放前他是北京的专业影人,与白杨、黄宗英等有过合作。被北影吸收后,谢添处在边缘位置,经常扮演资本家、汉奸、流氓恶霸等反角,少有的几次演正面人物,也总是因为“缺乏生活体验”而不受肯定。谢添另辟蹊径,考进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修班,毕业后边导边演。在国庆十周年献礼影片中,既有谢添导演的《水上春秋》,又有他主演的《林家铺子》。“林老板”集贪婪、软弱、狡猾、悲哀等多重人格于一身,充分展现了谢添在北影独树一帜的表演实力。

从儿童片《花儿朵朵》、《小铃铛》,到喜剧片《锦上添花》,谢添是个敢于尝试的多产导演,在六十年代初严肃的银幕上,他给观众带来笑声。他本身就是个乐观的人,会拉二胡,唱京剧和评弹,还会画漫画和说相声,跟廖冰兄、丁聪、侯宝林都是好朋友,侯宝林相声中有个酒鬼爬手电筒光柱子的段子就是谢添讲给他的。因为乐观的天性,谢添在老电影人中拥有更长的艺术生命,捱过“”劳改后,他导演了《茶馆》,主演了《老人与狗》等多部经典之作。一生大起大落,结局圆满平静。

张平、陈强、于蓝、田华、于洋

年轻的老革命挑大梁

1937至1938年,张平、陈强、于蓝,三个年轻人,分别从上海、太原、北平秘密动身,他们有一个相同的目的地:延安。在知识青年奔延安的大潮中,他们如涓涓细流汇入革命海洋,在共产党的文艺殿堂鲁迅艺术学院里成长。抗战胜利后,他们以“接收干部”的身份挺进东北,组建电影制片厂(即后来的长影),继而又走向首都北京。根正苗红的出身使他们很容易在聚光灯下找到自己的角色。

张平四方大脸五官端正,是亲切正义的党员干部专业户。于蓝多次出演坚贞不屈的女党员。陈强在延安以黄世仁成就“恶名”,到东北后虽然也演了很多正面角色,但后来还是服从领导安排,在电影《白毛女》中再演黄世仁,成为新中国银幕第一反派。

在电影中与陈强配戏演喜儿的,不是在歌剧中已经演过上百场的王昆,而是二十二岁的华北军区文工团演员田华。田华十一岁就离开贫苦家庭到晋察冀军区当了“文艺小兵”,十六岁入党。导演王滨在一堆年轻漂亮的女演员中,坚持选相貌最平凡、最不上镜的田华,因为她最像淳朴的农家少女喜儿。《白毛女》1951年上映后,买票观影人次达五亿,与当时全国人口数相同。

于洋参加革命相对晚了些,但他的经历令一般的“文艺兵”难以企及。1946年,十五岁的于洋参军成为侦察员,小小年纪就参加了四平保卫战、长春围歼战。1958年他在《英雄虎胆》中演了一名潜伏在土匪窝中的侦察科长,近年“谍战热”中,该片被翻拍成电视剧。侦察科长是正面人物,但大部分时间要作为反派来演,举手投足都带着邪气。这部电影使于洋成为明星,也使他在“”中受到点名批判,说他演得比“还像,比土匪还像土匪”。

上一篇:加强干部学院学籍档案管理刍议 下一篇:把联想当成自己的命像家族企业一样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