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学生到村任职的现状调查与研究

时间:2022-05-31 12:22:56

云南省大学生到村任职的现状调查与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a.体育学院;b.经济管理学院,昆明650201)

摘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新时期我党加强和改善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然而,目前大学生村官的状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使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成为长期战略行动?以云南省大学生村官、乡镇领导、村委会和村民为调查对象,通过对其生活状况、工作状况、思想状况等方面的调查,分析云南省大学生村官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完善云南大学生村官的建议。

关键词:云南省 大学生村官 现状 问题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6-0020-04

一、背景

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又称“大学生村官”,是指由政府正式发文、选拔的应届和往届毕业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专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职务、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或其他“两委”职务的高校毕业生[1]15 。200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大力推广高校毕业生进村、进社区工作”的要求。2008年初,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同年4月,中央组织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从政策目标、选聘数量和名额分配,选聘对象、条件和程序、选聘任职、待遇和保障政策、管理及服务、财政补贴、组织实施7个方面对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提出了明确要求。2009年4月,中央组织部等相关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印发《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的通知(组通字[2009]21号)。从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定期选聘、岗位培训、配套保障、跟踪培养、正常流动、齐抓共管”6个方面建立了工作长效机制。按照中央的要求,云南及时启动了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计划,2008年选聘2 000名,2009年选聘10 000名,2010年选聘3 000名,2011年计划选聘3 000名。到目前,全省先后选聘大学生村官15 328名,分流3 321名。目前在岗12 007名,分布在全省。其中,女大学生村官占53.6%,本科以上学历占56.3%,中共党员占38.2%,优秀学生干部占15.2%,涉农专业人员占10% [2] 。为了吸引更多的大学生人才资源,云南明确规定,在2011年乡镇党委换届中,每个乡镇至少选拔1名优秀大学生村官担任乡镇党委副书记、副乡镇长或党委委员。这些大学生村官不负中央、省委和各级党组织的期望,紧紧围绕三农工作,积极投身农村基层,成为了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从整体发展来看。云南省开展高校毕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时间还不算长,但是发展迅速,建设的内容复杂,遇到的问题较多,经验积累有限,正面临着紧迫的建设形势与任务。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云南省部分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村官本人;一类是云南乡镇领导、村委会和村民。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

调研问卷分为问卷一和问卷二,问卷一由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村官本人填写,问卷二由乡镇领导、村委会和村民填写。对云南省16个地州的129个县市区发出问卷一和问卷二各170份,共获得284份统计样本。问卷一收回136份,回收率80%,其中文科类占41%,理工类占54%,其他占5%;问卷二收回148份,回收率87%。两份问卷均发至90个以上县市区,覆盖率达到70%以上。

2.实地考察

本项目先后利用假期和出差机会对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昆明市、玉溪市、普洱市等地的大学生村官进行了实地考察。

3.访谈

就云南省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和生活状况,项目组成员与云南农村干部学院培训的“村官”学员进行了座谈。

三、结果与分析

(一)生活状况

⒈ 薪酬情况。据调查,云南现行大学生村官工资补贴标准为:人均工作生活补贴每年1.5 万元,按每人2 000 元发放一次性安置费来测算,其月均工资约为1 417 元,同2009 年云南省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2 249 元相比有较大差距。在回答“你对当前的大学生村官薪酬标准满意吗?”这一问题时,有77%的人选择“感觉明显低”,16%的人选择“感觉过得去”,7%的人“感觉很满意”。数据显示,多数大学生村官对当前的薪酬标准不太满意。

⒉ 生活条件。在回答“你对当前的大学生村官生活条件满意吗?”问题时,有13.7%的人选择“满意”,40.3%的人选择“基本满意”,46%的人选择“有待提高”。从回答中可以看出,云南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对目前的生活条件并不满意,这反映出云南省大多数农村地区生活条件普遍较差,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村委会没有能力为其提供很好的工作环境。

⒊ 精神生活。从大学生村官的特点来看,年轻、活泼、直爽、希望寻求友情和构建良好的社会关系等都是正常的心理需求。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发现,有48.9% 的人认为信息闭塞,9.5%的人感觉到孤独,41.6%的人觉得生活单调。在云南,由于交通、网络通讯等不够发达,村官们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受到限制,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取外面的信息,并由于他们处在一个较为陌生的新环境,接触到的人群在年龄、观念、视野、思维方式和思想上存在巨大的差异,他们很难结识到新朋友,思想上的交流基本上没有,不可避免地造成他们精神生活空虚、情感的空白、生活感到孤独。另外,农村的思想文化建设滞后,娱乐活动少,这也是他们深感精神生活匮乏的原因之一。

(二)工作状况

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电话访谈以及向村民、村干部、乡镇干部、组织部门领导了解情况等方式,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状况调查结果如下:

1.到村任职情况。调查统计显示,67.3%的担任村支书助理职务,21.4%的担任村主任助理职务,11.3%的从事其他相关工作。在任职的这部分村官中,有近43.7%的人对自身岗位职责不够明确。从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对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和岗位职责不够明确,他们这种既不是村干部又不是村民的身份;既不属于乡镇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又不是村“两委”班子成员的角色,使得其在法律上处于“非官、非农”的尴尬处境,部分大学生村官往往找不到工作抓手,不知道该干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干?更不知道自己干得怎么样?在一些乡、镇、村,由于对大学生村官作用认识不清,角色定位不准,仅仅把他们当作传统意义上的“内务主任”使用,从而导致大学生村官作用效果不明显[3]。

2.主要从事的工作。在进行“你在村里主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的调查时,选择“负责传达文件、整理资料、管理档案、宣传政、起草文字材料策等”的占64%;选择 “真正承担或分管了村里的一部分重要工作”占28%;另有8%的人选择了“没有什么具体事情、打杂混日子”。这表明,在现实中多数大学生村官从事的都是一些零星琐碎的工作,并没有能够真正参与到所在村里面比较重要的事务管理和决策过程中,这种状况显然与政府选派大学生村官的初衷和目的是不相符的。

3.工作的认可程度。在“你在村里的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所提的建议和意见经常被采纳吗?”的调查中,选择“经常被采纳”的只占23.5%;选择“很少被采纳”的占53.5%;选择“基本上不采纳”的占23%。这充分说明,目前多数大学生村官在村务管理和决策中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综合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主客观两个方面。从主观上看,一是被调查的多数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时间较短(多数在两年以内),对基层的各方面情况了解不够,缺乏深入到村民之中;二是大学生村官短期行为严重。访谈显示,多数大学生到村官任职的目的在于解决眼下的就业困难和作为升公务员的权宜之计。为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工作,近年来云南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诸如考研、考公务员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这在给大学生村官解决后顾之忧的同时,也加剧了大学生当村官的短期行为。从客观上看,一是缺乏法律保障。如前所述,村民自治最根本的体现就在于村官是由村民选举出来的,村里的任何决策都需要村民代表大会通过。这也就是说,大学生担任的多为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等职务,并不具有决策权,大学生村官要想进入乡镇村“两委”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不仅如此,在村民们的心里,一般都认为村内大大小小的事情只有书记、主任才能够拍板决定,其他人作用不大。二是角色转换不适应。对于刚刚离开繁华都市的大学环境,尤其是根本没在农村生活过的大学生,农村条件的艰苦,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这必然会降低大学生的积极性。由此看来,要提高大学生对村官工作的认知程度,关键问题不是他们能不能做事,而是政府能否做出科学的制度设计,并为他们创造必要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三)思想状况

主要从大学生村官的思想政治状况、精神状态,以及他们对未来的设想三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

1.实现自己的理想,报效祖国。在问到“你选择大学生村官的目的什么?”时,有73人选择“为三农作服务,为新农村建设出力,回报社会”,占53.7%;有34人选择“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等”,占25%;有27人选择“先就业看情况再说”,占19.8%;有2人选择“说不清楚”,占1.5%。这表明,云南省多数大学生村官拥有比较正确的理想,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社会。

2.有科学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问到“下列哪一个是你的人生价值观?”时,有65人选择“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占47.8%;有33人选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占24.3%;有20人选择“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占14.7%;有15人选择“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占11%;有3人选择“其他”,占2.2%。这表明,云南省多数大学生村官价值取向比较正确,有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也很强。

3.普遍关心党的前途和命运。在问到“当前影响党群关系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时,有81人选择“阶层利益分配与社会保障制度”,占59.6%;有44人选择“贫富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占32.4%;有6人选择“上学贵、看病贵、就业难”,占4.4%;有5人选择“腐败与干部作风”,占3.7%。这说明,在大学生村官中,认为社会阶层分化与利益分配不公的问题已对党群关系造成很大影响,对目前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当今社会的普遍看法是吻合的,把党的干部作风问题看做影响当前党群关系的重要因素。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云南省大学生村官思想状况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对农村发展和个人前途充满信心和憧憬。

(四)对未来就业设想

1.珍惜“村官”岗位,对未来去向担忧。当问到“合同期满后的就业设想是什么?”时,有64人选择“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占47.1%;有28选择“继续当村官”,占20.6%;有21人选择“自主创业”,占15.4%;有17人选择“到时候再说”,占12.5%;有6人选择“另谋职业”,占4.4%。这反映,他们虽然对自己未来担忧,但对于目前的这份工作又相当珍惜,特别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降低了他们另谋职业的动机。

2.渴望建立“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当问到“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时,你最看重什么优惠条件?”,有97人选择“确定一定比例在村官中招考”,占71.3%;有31人选择“同等条件下加分优惠”,占22.8%;有8人选择“考核考察直接提拔任用”,占5.9%;“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人选择。这说明,大学生村官希望中央、地方不断完善大学生到村任职的各种政策,建立起长效的工作机制。

3.“村官”生涯是一笔可贵财富。当问到“村官生涯对今后工作和生活是否有意义?”时,有91人选择“很有意义,是影响一生的可贵财富”,占66.9%;有42人选择“酸、甜、苦、辣,有得有失说不清楚”,占30.9%;有3人选择“意义不大”,占2.2%。这说明,近2/3的人已经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大意义。

(五)家庭、村民和大学生村官自己的看法

为了解家庭、村民和大学生村官对该职业的态度和感受,我们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调查:

1.家庭支持大学生到村任职占主导地位。当问到“您父母和家人对你所从事村官职业的态度?”时, 65%的人选择“非常支持”; 20%的选择“可以理解” ;有11%的选择“不太认可”;有4%的人选择了“失望”。这说明,大多数家长对子女从事村官这一职业还都是比较支持的。

2.村民基本上认可大学生到村任职。当问到“你们对上级选派大学生到村任职持什么态度?”时,选择“非常欢迎”的占41%;选择“欢迎”的占13%;选择“可有可无”的占37%;选择“不抱什么希望”的占9%。这一结果说明,多数农民群众还是比较欢迎这些积极投身于三农建设的年轻大学生的。但仍有一部分群众暂时还没有对大学生村官完全理解和认可。

3.尊重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当问到“对当初选择村官职业你感到后悔吗?”时,选择“尊重自己的选择不后悔”的占51%;选择“就业形势所迫、无奈的选择”的占33%;选择“想作为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跳板”的占11%;选择“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后悔”的占5%。以上数据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村官对当初的抉择还是比较满意的,有1/3的是因就业形势严峻被动选择,这说明云南高校毕业生选择到村任职并非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认真思考做出的选择。但是,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还是有1/6的大学生村官对目前从事的职业感并不满意、不顺心、不适应。

四、问题与建议

(一)云南省大学生到村任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述调查分析显示,和全国一样,云南省大学生村官计划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不少大学生在加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显现出了一些问题,有些问题还带有普遍性。从整体看,这些问题主要涉及国家、大学生村官自身和乡镇村三个层面。国家层面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村官的制度设计缺失,其政策的整体性、长效性和导向性还不完善,如大学生村官供求总量、结构错位状况,大学生村官进入与退出机制不健全,大学生村官优惠政策引致的短期行为,大学生村官待遇偏低导致的高流失状况,对大学生村官职位角色的法律定位不准等。大学生村官自身层面表现为期望值过高与个人经验和能力欠缺之间的矛盾;大学生村官对认识、适应、参与、把握、深入农村的程度不够,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存在动机不纯的功利心态和投机心态,把村官职业作为寻求进入事业单位的“跳板”;对农村工作环境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够,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精神欠缺等。乡镇村层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对大学生村官缺乏有效地监督和激励考核机制;部分乡镇村干部和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认识存在偏见,对大学生村官政策和精神理解不深刻,甚至简单地把村官与当年的“知青”等同起来,缺乏对大学生村官身份的认同;日常管理与工作运行协调难度大等。

(二)完善云南省大学生到村任职的建议

1.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整体性和科学性。大学生村官计划作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一项国家公共政策,在实际运行中必然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而出现各种问题。目前,政策上应消除大学生村官制度设计上的欠缺。如果要把大学生到村任职作为一项长期的制度,首先,宏观层面要精心设计、论证规划、不断完善现有大学生村官制度,要科学制定云南省大学生村官的长远发展规划,要根据全省农村建设实际确定大学生村官的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定位、考评、待遇、培训、优惠、退出等长效机制,形成规范、持续、有效的大学生村官制度体系。如大学生村官待遇和优惠政策的制定,不仅要能吸引高校毕业生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事业,还要形成能让他们长期热爱农村、扎根农村的稳定导向。其次,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制定需要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在选派大学生村官时,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差异,做到因地制宜,既要考虑到农村建设的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也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本人的专业背景等。

2.加强大学生村官的能力建设和树立为农村服务的意识。在农民心目中,大学生村官是有文化、有知识、有理想的人,是值得信赖的人。因此,提升自身能力是当好村官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第一,高校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为基层服务的长期意识。第二,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如果说旺盛的精力和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是当好村官的前提,那么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则是当好村官的关键。因为只有具备了农村发展所需的专业素养,才能为村官自身在农村这个大舞台实现自身价值储备力量,才可以使自身的知识化为改变农村发展的力量,也才能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为基层服务的本领。第三,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知识。与其他工作相比,农村工作比较复杂,点多、线长、面广,涉及到千家万户,工作千头万绪,这给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大学生村官要学会熟悉农村政策,深入到农村和农民中,开展调查研究,与群众沟通感情,熟悉农村工作;要善于观察和把握当地农村和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两委班子建言献策,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第四,要牢固树立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城市和发达地区农村相比,云南广大农村地区的环境还很艰苦,不论是交通、通讯、文化等都还比较滞后,吃穿住行还很不方便。为此,首先要具有刻苦锻炼的心理,把自己融入到村名中去,放下“架子”,先当村民,后当村官,坚持工作、生活在村里,用心去感悟农村工作的艰辛与收获,这样才能在实践中得到历练和成长。

3.加强农村基层环境建设。云南广大农村地处山区半山区,条件艰苦。要把大学生村官长久地留下,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这是基层政府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第一,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作为政策执行主体的一些乡镇村干部,尤其是村“两委”干部要重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从思想上要提高对大学生村官政策重大现实意义的认识,要认识到这是新农村建设和培养后备干部的战略性举措,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因此,要放下包袱,转变观念,敞开胸怀,对大学生村官做到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放手、生活上关心,努力为他们发挥作用创造宽松环境[1]15。第二,要积极改善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环境。要努力解决好大学生村官的生活条件问题,使他们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去。第三,基层政府在工作中要多“放权”给大学生村官,给他们“压担子”、“派任务”、“搭台子”,鼓励他们积极创业,帮助他们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并支持与帮助他们完成这些任务[4]。第四,在工作安排中,村“两委”要充分考虑大学生村官的专业背景、个人特长,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知人善任,让大学生村官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效力。

参考文献:

[1] 王雅菊.我国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偏差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10.

[2] 云祖轩.云南三注重三着力管好用好大学生村官[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1-05-27.

[3] 党史党建教研室课题组.大学生“村官”现状的调查[J].江东论坛,2010,(S1):25.

[4] 刘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大学生村官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34.

上一篇:企业战略联盟运行中的合约理论综述 下一篇:空心村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