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中诗句的应用

时间:2022-05-31 12:12:03

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中诗句的应用

摘 要:课堂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主渠道,而教学离不开语言。在课堂上应用一些诗歌来解释某种生命现象,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就生物课中对诗句在课堂中的应用,针对课堂导入、疑问解决、课堂小结与课外延伸等诸多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生物教学;诗词;课堂教学;课外延伸

在生物课教学中,有小诗词辅助,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使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课堂中的应用

1.情境创设与新课导入

几年来,笔者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不违背科学性的前提下,开展了借鉴诗句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创设情境教学的尝试,借鉴这一类形象、鲜明、生动的诗歌,利用学生好奇、好问、好知的心理,引发学生注意力,能够更加容易地导入新课[1]。运用诗歌等形式导入新课这是个非常好的新课导入方式,其不但能够在新课的一开始就引发学生思维,抓紧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良好地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发出来。例如,笔者在教学“生物与环境”这节课时,运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耳熟能详的诗歌来导入新课,取得了比较好的导入效果。

2.增强兴趣和提高记忆力

记忆能力是伴随人一生的基本技能,对于学生来说,是决定学生成绩的直接因素和关键因素。记忆能力主要靠培养。诗歌可以培养或加强学生课堂上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当然,有浓厚的兴趣,才有记忆的主动,诗歌可以解决这个难点。例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似盛开”这是一首学生都比较熟悉的诗歌,我们可以将这句诗歌引入到影响生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这堂课中来,这句诗词非常直观地表明了桃花的盛放与季节之间的关系,假若经过我们进一步的引导,就能够将这句诗词的另外一层知识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深刻地掌握植物的生长规律与环境温度之间的关系。

3.理论形象化,具体到位

生物学的抽象理论知识可以借用形象化的小诗来解说,有利于解除学生的困惑。比如,在讲授有关传播疾病危害人类的健康知识时,由于学生缺乏传染性疾病对社会危害的程度到底有多大的这种感性认识,这时,我们巧妙地运用《死鼠行》:“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拆堵。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惨淡愁云雾。三人行,未十步,忽见两人横截路……”等。这首诗非常形象地呈现出鼠疫流行时的悲惨景象,学生通过这首诗歌的学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鼠疫的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传染病的危害有了具体的认识。

二、课堂外的应用

1.教育启发

借用诗歌,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学生往往可以从诗人们在诗中发出的议论中得到有益的启发。例如,我们可以将朱庆余的《啄木鸟》中的诗句“叮叮向晚急还稀,啄遍庭槐未音归。终日与君除蠹害,无嗔无事不平飞。”借用到“鸟类”相关章节内容的讲述中来。这些诗句表明了啄木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叮叮向晚,锲而不舍,啄遍庭槐,是为了替人们扫除危害树木的蛀虫。能够给学生这样的启示:啄木鸟可贵的精神品质能够给学生带来有益的教育和启发。

2.课后反馈

在讲授“遗传和变异”这一章有关遗传病的内容时,课末留下了老诗人艾青的一首小诗《海水和泪》:“海水是咸的,泪也是咸的。是海水变成泪?是泪流成海水?亿万年的泪,汇聚成海水。终有一天,海水和泪都是甜的。”这里试图让学生从遗传和优生的角度,对这首小诗进行特殊的理解和阐述。有的把“海水”理解为人类的生活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有的把“泪”理解为人类自身的特征(基因型和表现型)。是环境决定人?还是人决定环境?二者关系如何?学生在课后的思考,或者教师通过布置这种类型的作业,可以反馈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创造与探究

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多种媒体都可以参与到诗句教学中来。学生可以从屏幕上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也可以在音响中感受“处处闻啼鸟”。不管用什么方法,目的都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探索,去发现。在一堂生物课上,借用一至二首诗即可,万万不可泛滥使用,以免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而且要选择的诗歌是易诵易懂易记的,并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趣味性和韵味性。另外,小诗如果能与挂图、模型、标本等直观教具配合起来使用,则教学效果会更好。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而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2]。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想使你的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重要的工具。”“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其效果可能相差20倍。”(玛链柯语)足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华激文.借用法在生物情境教学中的运用[DB].科学教育,2002(3).

[2]杨雪琼.浅谈口诀、谜语、诗句等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DB].中国校外教育,2010(3).

(作者单位 孙捌圆:西北师范大学 袭大洁:甘肃省宕昌县实验中学)

上一篇: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巧用多媒体 下一篇:对体育教学的初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