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小马过河》有感

时间:2022-05-31 09:56:36

《小马过河》曾是多年入选多种版本小学语文教材,并被翻译成十四种文字的一则寓言故事。它告诉了我们一个“任何事情都不能光听别人的经验介绍,而应自己亲身实践体验才会成功”的道理。在过去阅读学习和教师分析讲解时,落脚点总是放在了小马的身上,而忽略了另外三个角色。都只强调小马要怎么怎么做才对,而没有探究后三者各自做法的对错优劣。

近来重读了此文,并间接地了解了该文作者的一些背景后,又得到了一些新的启示,窃以为这则寓言故事,很可能就是作者的一篇教学感悟或反思。因为作者彭文席先生1955年创作发表该文前一直在浙江省瑞安市的农村中小学教书。按现行的教育理念,若把小马看成学习的主体——学生,河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那文中的老牛伯伯、小松鼠和老马的观点就分别代表了三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教学态度和学法指导。对待同样的问题,不同的教学态度和不同的学法指导,其结果就完全不一样。

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过去。”其观点很明显,认为我能过去,你也一定能过去,把小马等同于自己,没有考虑和分析小马还小、身体没自己那么高大的实际。对教学而言就是没有顾及到学生年轻、阅历浅、未见过世面的具体情况,由老师可以做而直接推理学生也一定能做,犯了严重的经验主义错误。

小松鼠说水很深,昨天还淹死了它的一个伙伴,拦住小马不让过河。其观点是我的小伙伴都过不去被淹死了,你怎么能过去?忘记了小马比它自己身高体大的具体情况,同样犯了经验主义错误,就教学而言就是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创造精神,认为我们老师都做不了的事情,你们学生能做到?简直不知天高地厚!体现出教法的死板僵硬。

老马则与二者的观念态度和方法不同,是根据小马的实际情况(认为已经长大了),引导它去亲身体验、去实践,让小马亲自感知了河水的深浅,并试探着过了河。

分析对比三种态度和方法,我们能明显知道孰优孰劣。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遇到问题,又有需要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却苦于没办法时,老师的引导就十分重要,若只按老牛伯伯和小松鼠那样仅凭过去的经验,就简单地用“容易”或“困难”来鼓励或阻拦,这样,学生将在问题面前举棋不定、进退两难,只能另寻他途!这样的结果只能证明我们教师教学的失败;若按老马的观念和方法,我们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问题的难易程度,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和探究,让他亲身感受和体验问题到底有多困难或者多容易,并在此基础上去设法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不仅仅是解决了问题,而且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授之以渔”,这样的教学效果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

若将这些观念和方法引申到学校的安全管理上,其效果也截然不一样,就以安全工作中不准学生下河游泳为例,每到炎热的夏天,学生(特别男生)下河游泳的渴求是很强烈的,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该怎么办?是象老牛那样不考虑学生年龄和身体实际,“去吧,我们那时候都在这河里游泳,也没被淹死,挺安全的!”,不负责人地“放”;还是象小松鼠那样,就因为某天某校有学生溺水死了,就坚决地“堵”,决不允许学生下河游泳呢?纯粹的“放”,不管不问,当然是不行的,尤其是在视学生安全为高压线碰不得的今天,谁也承担不起这份责任。但一味地“堵”,又有哪所学校真正堵住了呢,还不是有那些不听招呼,不知深浅的学生漏网出来去游泳了,甚至有个别的还给淹死了!原因何在,就是学生强烈想去游泳,而老师和家长又坚决地不准去,明里不行,就只能暗里来,你不准我去,我就偷着去。由于从来没学过,也没实践过,又没人指导,不懂方法技巧,不知水深水浅,懵头懵脑就跳下河去,难免就会出事!记得我们自七八岁开始,要是哪个不会游泳(识水性),不光会被小伙伴讥笑,还会被家长和大人们笑话,笑话之余,家长和小伙伴们就会有意识地去教他游泳,到了水里会尽量把他往深水区和水流湍急的地方带,并告诉他怎么用手划水、怎么用脚蹬、怎样憋气,通过方法讲解和实践,慢慢地都学会了游泳。这一过程中,家长和小伙伴不正是扮演了“老马”的角色吗?如果我们的安全管理中能尽量变“堵”为“疏”,学生更易接受,悲剧也会减少许多。

重读此文,深感在教学和学校管理中,有多学学老马精神的必要!

上一篇:巧用儿歌提高小语教学效果 下一篇:借助初中物理小实验 培养学生科学创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