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专利的创造性与现有技术的启示

时间:2022-05-31 09:53:23

实用新型专利的创造性与现有技术的启示

[摘 要] 本文就最高人民法院对曹忠泉申诉的/名称为“裁剪机磨刀机构中斜齿轮组的保油装置”的实用新型专利无效行政纠纷案作出(2012)行提字第7号判决书进行了评述,认为在考虑实用新型的创造性的过程中,应当整体考虑技术领域,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技术效果是否相同。而当的技术领域相同,而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技术效果不同时,如果技术手段相同,则应当考虑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是否能够通过常规实验或常规技术手段能够推断得到并从中得到技术启示。

[关键词] 专利;实用新型;创造性;现有技术

[中图分类号] D923.42 [文献标识码] A

最近,最高人民法院对曹忠泉申诉的/名称为“裁剪机磨刀机构中斜齿轮组的保油装置”的实用新型专利无效行政纠纷案作出(2012)行提字第7号判决书,判决撤销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10)高行终字第634号行政判决、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09)一中行初字第1326号行政判决;撤销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第13216号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针对上海精凯服装机械有限公司对曹忠泉第200520014575.5号实用新型专利提出的其他无效理由和证据重新作出决定。此案涉及实用新型专利创造性的评价标准,尤其涉及在实用新型专利创造性审查中如何考虑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达到的技术效果问题,值得思考。

1 案情简介

本专利名称为“裁剪机磨刀机构中斜齿轮组的保油装置”,专利号为200520014575.5,申请日为2005年9月1日,专利权人为曹忠泉。

本专利的权利要求:

1.1 一种裁剪机磨刀机构中斜齿轮组的保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斜齿轮位置(2)和中间齿轮位置(3)的周围位置设有挡油围壁(4)。

1.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围壁(4)上留有供其内的中间齿轮与其外的传动齿轮啮合的缺口。

1.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围壁(4)与斜齿轮机匣(8)或磨刀机匣(1)制成一体。

1.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围壁(6)外的传动齿轮位置(5)上设置弧形盖板(7)。

精凯公司于2008年11月27日对本专利提出无效宣告请求,认为本专利的权利要求1、2、4相对于附件5-1不具备新颖性和创造性,其中附件5-1为US3672586号专利说明书。

曹忠泉随后修改了权利要求书,修改后的内容为:

1.一种裁剪机磨刀机构中斜齿轮组的保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斜齿轮位置(2)和中间齿轮位置(3)的周围位置设有挡油围壁(4),围壁(4)上留有供其内的中间齿轮与其外的传动齿轮啮合的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围壁(4)与斜齿轮机闸(8)或磨刀机闸(1)制成一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围壁(4)外的传动齿轮位置(5)上设置弧形盖板(7)。

经审查,专利复审委员会作出第13216号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以下简称第13216号决定),以权利要求相对于附件5-1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为由,宣告本专利权全部无效。其具体理由为:

本专利权利要求1的技术方案与附件5-1的区别在于:(1)本专利权利要求l的技术方案针对的是裁剪机磨,附件5-1技术方案的应用环境是绕线机;(2)本专利的中间齿轮是与外部的传动齿轮啮合,而附件5-1中的齿轮146是与带有螺纹的传动螺杆相配合工作的。涡轮蜗杆传动、圆柱齿轮传动、斜齿轮传动、圆锥齿轮传动等方式均是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惯用技术手段。裁剪机磨刀机构和绕线机均是机械设备,二者均涉及齿轮组保油的问题。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斜齿轮传动替代附件5-1中的螺杆传动并将绕线机中齿轮组保油的技术应用于裁剪机磨刀机构中从而得到权利要求l的技术方案对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很容易想到和实现的。因此,权利要求1相对于附件5-l不具备实质性特点和进步,不符合2000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下简称专利法)第22条第3款的规定。

本专利权利要求2的附加技术特征具体限定了围壁(4)与斜齿轮机闸(8)或磨刀机闸(1)制成一体。附件5-l已经公开了将护罩200适宜且严格地与基架支撑物198固定起来的技术内容,即已经给出了将相当于围壁的护罩与支撑物相固定的启示,制成一体技术属于所属技术领域的公知常识,结合所属技术领域中上述公知常识将围壁(4)与斜齿轮机闸(8)或磨刀机闸(1)制成一体从而得到权利要求2的技术方案对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权利要求2的技术方案相对于附件5-l不具备实质性特点和进步,不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的规定。

本专利权利要求3的附加技术特征进一步限定了围壁外的传动齿轮位置上设置弧形盖板。附件5-1还公开了以下技术内容:由于剂向上经过第一输送管202,经过挡板206中的出入口204(图4),该挡板形成了第二个或底部输送管210接收部分208的底壁。在第二个输送管210内部,剂滴在挡板206上,挡板206降至前侧壁202A并且移向挡板之间的第一通道214。通道214也降至前侧壁202A。通过焊接,挡板及通道以任意合理方式固定在顶壁212上(参见附件5-1中文译文第6页第3段,附图3至6)。附件5-1中的挡板206位于齿轮组和带有螺纹的螺杆上方,其与相当于“挡油围壁”的护罩200的正前部200A、圆柱部200B、后圆弧部200C相互配合,客观上可以起到将油保持在齿轮的周围,权利要求3中的弧形盖板的主要作用是与围壁相互配合将飞溅的油保留在斜齿轮的周围,因此附件5-1中的挡板206就相当于权利要求3中的弧形盖板。从而,附件5-l已经公开了权利要求3的附加技术特征,在其引用的权利要求相对于附件5-1不具备创造性的情况下,权利要求3的技术方案相对于附件5-1不具备实质性特点和进步,不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的规定。

专利权人不服第13216号决定,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撤销该决定。经审理,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作出(2009)一中行初字第1326号行政判决,维持专利复审委员会作出的第13216号决定。

专利权人仍不服,上诉至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作出(2010)高行终字634号行政判决书,认为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据此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随后,专利权人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经审理,最高人民法院以附件5-1与本专利实际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所产生的技术效果并不相同,且附件5-1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不存在促使其获得本专利所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的技术启示为由,作出(2012)行提字第7号行政判决书,撤销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10)高行终字第634号行政判决、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09)一中行初字第1326号行政判决;撤销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第13216号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针对上海精凯服装机械有限公司对曹忠泉第200520014575.5号实用新型专利提出的其他无效理由和证据重新作出决定。

最高人民法院在其判决书中指出:“创造性是发明创造的本质特性,是对发明创造相较于现有技术的创新高度要求。我国专利法对实用新型创造性的要求是同申请日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在评价发明创造是否具备创造性时,不仅要考虑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本身,还要考虑发明创造所属的技术领域、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所产生的技术效果,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即应从发明创造的技术原理、技术构思、技术效果等方面综合认定。”

随后,判决书中又对技术领域的确定进行了论述:“技术领域是要求保护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所属或者应用的具体技术领域,不是上位的或者相邻的技术领域,也不是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本身。确定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所属的技术领域,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内容为准,一般根据专利的主题名称,结合技术方案所实现的技术功能、用途加以确定。附件5-1公开的技术内容涉及绕线机系统的问题,本专利的技术方案是要解决裁剪机斜齿轮组的保油问题。虽然绕线机属于纺织机械,裁剪机属于服装机械,二者在应用环境上有区别,但本专利和对比文件的技术方案均涉及机械系统的问题,属于相同的技术领域。”

关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判决书中认为:“本专利为一种裁剪机磨刀机构中斜齿轮组的保油装置,根据本专利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为了实现其发明目的,本专利在斜齿轮位置和中间齿轮位置的周围设置了挡油围壁,将飞溅的油保留在斜齿轮的周围;在围壁外的传动齿轮位置上设置了弧形盖板,防止围壁内的油甩出。从附件5-l所公开的系统的技术特征来看,其与本专利实际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所产生的技术效果并不相同。附件5-l中由抛油环160,齿轮146、150,护罩200以及挡板206等构成的系统的主要作用是从机油箱162获取油,并将油输送到需要的部件,设置护罩200的直接向前部分200A、圆柱形部件200B、后圆弧片200C以及挡板206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上述技术功能服务的。为此,护罩200设置了进油口,以从机油箱获取油,挡板206设置了出入口204,以接收油。由于本专利与附件5―1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并不相同,因此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也不同,本专利的技术特征所达到的技术效果是将油保持在齿轮周围不外漏,实现齿轮的良好和防止油污染布料;护罩200和挡板206所起到的技术效果是将油输送出去,而不是保持在齿轮周围不外漏。”

关于技术启示方面,判决书中则认为:“附件5-1公开的系统的技术方案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有效输送油,以实现对绕线机的内部构件进行,而不是防止油飞溅污染布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看到附件5-l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基础上,无动机将其系统中的护罩200和挡板206的技术特征加以改进后,应用到裁剪机磨刀机构中,以解决本专利所要解决的防止油飞溅,将油保持在斜齿轮周围的技术问题。因此,附件5-1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不存在促使其获得本专利所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的技术启示。”

因此,最高人民法院认为:“本专利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相对于对比文件附件5-l是非显而易见的,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由于本专利权利要求1具备创造性,其从属权利要求2、3亦具备创造性。”

2 案例评析

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本专利与附件5-l相比是否具有创造性,其实质是在评价实用新型的创造性时,不仅要考虑现有技术的领域,还需要考虑其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所产生的技术效果是否相同。

《专利审查指南》在第四部分第六章中规定:实用新型专利创造性审查的有关内容,包括创造性的概念、创造性的审查原则、审查基准以及不同类型发明的创造性判断等内容,参照该指南第二部分第四章的规定。而在《专利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四章中关于发明的创造性的规定中指出:在评价发明是否具备创造性时,审查员不仅要考虑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身,而且还要考虑发明所属技术领域、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所产生的技术效果,将发明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因此,在判断实用新型创造性时,不仅要考虑所述技术领域,还应当整体考察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所产生的技术效果。

最高人民法院在其判决书中认为附件5-1涉及绕线机与本专利涉及裁剪机,但二者仅在应用环境上有区别,本专利和附件5-1的技术方案均涉及机械系统的问题,属于相同技术领域。但是判决书中又指出,从附件5-1所公开的系统的技术特征来看,附件5-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实现的技术效果为有效输送油,以实现对绕线机的内部构件进行,而不是本专利的防止油飞溅污染布料。由于附件5-1和本专利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技术效果均不一样,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无法从附件5-1中得出技术启示,改进本专利的裁剪机的磨刀机构,已解决本专利所要解决的防止油飞溅,将油保持的斜齿轮周围的技术问题,从而认定本专利的权利要求1相对于附件5-1是非显而易见的,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笔者同意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附件5-1和本专利属于相同技术领域的判断,但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是否存在技术启示的判断持有不同意见。

对于评价专利的创造性来说,其评价对象时,首先关注的是专利中所涉及的技术,其次关注使用专利产品的技术所带来的功能和技术效果。

笔者在此想谈论的一点是,本专利为一种裁剪机磨刀机构中斜齿轮组的保油装置,为了实现其发明目的,本专利在斜齿轮位置和中间齿轮位置的周围设置了挡油围壁,将飞溅的油保留在斜齿轮的周围;在围壁外的传动齿轮位置上设置了弧形盖板,防止围壁内的油甩出。而从附件5-1所公开的系统的技术特征来看,抛油环160,齿轮146、150,护罩200以及挡板206等构成的系统的主要作用是从机油箱162获取油,并将油输送到需要的部件,设置护罩200的直接向前部分200A、圆柱形部件200B、后圆弧片200C以及挡板206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上述技术功能服务的,为此,护罩200设置了进油口,以从机油箱获取油,挡板206设置了出入口204,已接受油。尽管附件5-1中的装置与本专利的装置有属于不同的机械装置,但其机械结构是相似的,所以应为相同技术领域,只是在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时,其关注问题有少许差别,但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专利审查指南》在第二部分第4章中规定: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假定他知晓申请日或者优先权日之前发明所属技术领域所有的普通技术知识,能够获知该领域中所有的现有技术,并且具有应用该日期之前常规实验手段的能力,但他不具有创造能力。如果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能够促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其他技术领域寻找技术手段,他也应具有从该其他技术领域中获知该申请日或优先权日之前的相关现有技术、普通技术知识和常规实验手段的能力。由此来看,本领域技术人员是有一定认识水平的并且知道常规的技术手段和实验手段的能力。附件5-1中的系统明确指出了护罩200以及挡板206等构成的系统的主要作用是从机油箱162获取油,并将油输送到需要的部件,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所述护罩200和挡板206是用于输送油的装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其部件的名称和现有技术的知识判断得到所述的护罩200和挡板206在输送装置时可以起到有效保持油并防止油甩出的作用。也就是说附件5-1已经实质上解决了本专利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并达到了本专利的技术效果,虽然附件5-1本身关注的问题和声称的技术效果与本专利不同,但并不能机械地推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能从中得到启示。

笔者在此想强调的是,在考虑实用新型的创造性的过程中,应当整体考虑技术领域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技术效果是否相同。当技术领域相同,而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技术效果不同时,如果技术手段相同,则应当考虑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是否通过常规实验或常规技术手段推断得到并从中得到技术启示。而不能简单地认为解决技术问题和技术效果不同,就认定对比文件不能带来技术启示。

上一篇:加快青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下一篇:杨学山:信息化实质就是两“链”一“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