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效课堂,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时间:2022-05-30 08:13:18

构建高效课堂,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摘 要】在新课程教改中,建设高效课堂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规划过程和发展过程。

【关键词】高效课堂 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9-0142-01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建设高效课堂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高效课堂”就是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教师只有不断地经过反思,原始的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深化,在教学工作中才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套方法,即“课前拼,课后清”。“拼”就是在课前拼教案、拼课件、拼习题,“清”是课后清批改、清辅导、清知识。下面就谈谈我自己的一些做法,与同行商榷。

一 “课前拼”

1.拼教案

新教材变化快,经常有知识点难以把握。因此,在备课之前,我会做好三件事情:(1)每发到一本新书,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这本书通读一遍,对本册的知识点、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2)备课前对每个单元做好“单元知识点”整理,对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梳理。(3)在单元知识整理的基础上,设计好检测卷。了解哪些知识点对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比较难;哪些知识点比较重要,便于我更好地把握教学的重、难点。

有了前面的基础,我才开始备课。备课我一般要经历三个过程:(1)主要依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的知识起点、确定教学目标。在不参考任何资料的基础上独立备课。这样的备课往往有许多自己没有考虑全面的地方。(2)我会找2~3个优秀的教案,进行学习,认真与自己的教案进行比较、反思,从而发现自己的漏洞,找出差距,提取精华。(3)参照别人的备课,对原先的教案重新进行梳理。根据学生的情况取长补短,不断调整。

教师在备课上所花时间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质量。与其说这样备课是一种煎熬,倒不如说是一种磨砺。这样的备课方式有利于促进教师独立思考。但坚持这样备课确实需要毅力。

2.拼课件

教学知识较抽象,常常需要教师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利用多媒体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平时没有较多的时间做课件,且水平不高。因此,我会从网上收集一些课件,把其中认为较好的环节拼凑起来,找到最佳的演示方法。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时,如何测量圆锥的高?怎样突破这个难点?于是,我上网收集了几个课件,拼成了为我所用的课件。通过这样的剪拼,效果很好。

3.拼习题

新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精简了好多,许多练习的量不够,造成学生基础不扎实。每个假期我都要到书店选择几种不同版本的教辅,从中选择一些题目在课堂上集体讲解、练习。我选题的标准是:找学生易错题,夯实基础;比课本的知识点略深一些的练习,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扩展;找一些较少见的类型,扩宽学生的视野。每个单元备课前,根据单元知识点对每课时的易错题进行梳理,使我拼找的题目、作业的设计更具有针对性。

“课前拼”为常态课的课堂教学高效开展奠定了基础。要想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我还做了“课后清”。

二 “课后清”

1.清批改

为了准确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我的做法是:学生的作业个个清、天天清、本本清。做到这一点,我的技巧在于作业的布置上。我作业布置的量是恒定的。由于我做了课前拼,大大减少了重复作业,同时不同层次的孩子作业也是有差异,从而保证大部分作业能在学校完成。学生的回家作业不超过30分钟,无论什么时候都保持这个量,另外较难的题尽可能在学校做。带回家的作业相对较简单,都是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题。

2.清辅导

课堂上我十分注重对学困生的辅导,除了课堂上提问偏向他们,每一次的尝试都以他们的结果为主,反馈时每次都让做错题的学生站起来,这样每一个知识点的落实非常到位。由于学生对基本的知识点掌握较好,所以作业的错误明显减少,大大减少了我的课外辅导时间。

3.清知识

除了在课堂上及时地进行反馈外,我还经常引导学生反思、回顾。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学生在反思中对错误进行分析和改正,印象会更深刻。其次让学生对错误进行自我统计。这既可以让学生知道“这里我错了,不能在同一个地方再犯同样的错误”,又便于老师收集错误、明确错误在哪里。

在教学中,我较注重对已学知识的整理,对教材、作业中学生错误率高的题目以及解决方法,及时做好知识点记录便于以后教学的使用。到了期末总复习阶段,教师只要把平时整理的题目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分类,先分块复习,掌握每一块知识。最后再综合起来让学生练习就行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成绩,而且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课前拼,课后清”,我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了心中有数,有时甚至拿到一份试卷我都能准确地猜到这道题目哪几个学生会做、哪几个学生不会做。因此,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上一篇:浅谈初一新生如何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与生活 下一篇:关于完善图书印前质量检查措施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