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课程空间,深化情感目标

时间:2022-05-30 07:17:47

拓展课程空间,深化情感目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5-0143-02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情感目标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重要目标,居于三个目标之首,是第一目标。这是思想品德课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为适应这一要求,新版的教学参考(人教版)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放在三个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首位。这是认真落实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作出的一个反映。

同时大纲也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要努力把学生的情感目标的培养放在首位,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动机,使学生具有丰富的内心体验,积极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崇高的价值观。

但是,目前在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对于情感目标的教学出现了如下一些不良:

一是教学中重知识和技能教学,忽视情感目标的培养。有的教师认为,知识和技能是可以用成绩来衡量的,而情感则无法衡量,考试也反映不了情感啊,教学围绕考试转嘛。所以情感目标就点到为止。

二是情感目标教学技能化,而忽视养成过程。情感缺乏养成过程,情感目标就会空洞化。考试中答的是一套,生活中做的是另一套。

三是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情感教学流于形式。有个别学生,只要他考试成绩好,就一美遮百丑了,至于生活中,他是否自私自利,是否孝顺父母,是否有集体意识、团队精神,考试是否诚信,公共场所是否有公德等等道德问题,并不影响他上重点学校啊,谁也不管。

为防止情感教学的这些倾向,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广大教师在教学中要开动脑筋,采取多种手段,拓展教学空间,创设科学评价机制,以强化情感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道德素养,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真正把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实到位。

为此,我认为要从以下的一些方法入手改变:

首先,教学活动要拓展到课前,让学生亲身参与材料的收集和观点的初步形成,即参与到教学的准备过程中来。

我们课改的要求之一,就是不仅仅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我们很需要这样的过程。过程在情感目标的实现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情感目标的实现就需要一个过程,那就是从知识的理解,情感的建立,行为习惯的养成,最终才形成人的道德素质。因此,需要拓展我们的课堂。

在教学实际中,我们许多教师都做过,把教材中相关的教学目标要求安排到课前,要求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形成观点和看法,带到课堂中去讨论,这样的做法值得提倡。学生探索活动的过程,其实也是情感判断的形成过程。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情感判断,且不论其判断是否符合课标要求或者正确完善,但毕竟是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得来的体验和感受。这样的情感体验的形成过程是他人无法代劳的。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而且通过学生动手,将情感目标的认知和形成过程延伸了,情感感受和体验是学生亲自获得的,是鲜活的、生动的和深刻的。

比如:我在上《诚信做人到永远》这一课时,我课前布置了这样就项任务:一收集生活中诚信的故事,二收集生活中不诚信的故事,并谈谈你对收集的故事的感想。学生收集到了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的故事,还把相关的视频资料在课堂上播放,使同学们都深受感动;他们也收集了许多不诚信的故事,让他们在课堂讲述的时候,都会自然产生鄙视那些不讲诚信的现象。这样情感目标在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其实就开始初步形成了。

其次,教学活动要延伸到课后,通过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从而达到巩固情感目标的目的。

这是课堂情感教育过程的延续。课堂是情感教育的初步完成,我们在课堂上完成的任务是情感的形成和判断,即了解了真善美和假恶丑,知道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的行为判断。但是,这不等于情感目标就转化为人的自觉行为和内在修养了。如果学生说一套做一套,这样的情感教育是脆弱和无效的,这样的结果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失败。但从认知到行为,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情感目标教育必须要有一个实践巩固的过程。通过这个实践过程,促进情感目标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行为标准和道德准则,才真正实现了情感教学的最终目标。

因此,按照教材的要求,将重要的情感目标设计为具体的活动,要求学生在课后的生活实践中参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比如:初一的关心集体的情感目标的完成。我在课后主要通过具体的集体生活,让学生亲身参与集体事务,强化学生这一感情目标的培养。如安排学生参加环保小组活动,安全宣传活动,守法宣传活动,等等,在集体活动中学生的集体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关心集体的感情逐渐得到培养和形成。

当然,有人会说,这种情感培养会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对学生提高分数没有太大的帮助。这些活动也往往被取消,或流于形式。但我认为,对人的道德培养是重要的和迫切的,那种以分数为教育成功的唯一衡量标准的做法,无助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悖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的教育目的。缺乏情感的人怎么可能奉献国家和社会?怎么可能关心别人的痛苦?

第三、 课堂教学中感情目标的拓展。

毫无疑问,课堂教学是情感目标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拓展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课堂参与者的拓展。教师不要搞一言堂、唱独角戏,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来。课堂活动会极大地加深学生的情感感受,受到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会经久不忘。在课前让学生收集的资料和学生的情感感受,要让学生在课堂表达,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归纳,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劳动成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现在的课改要求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活泼多样,情感教学的效果大大提高。当然教师也不是旁观者,而是要善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启发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来掌控课堂。

二是对课本材料的拓展。课本材料没法和生活一样,每天都更新。教师一方面要善于选择社会生活中的及时性的热点材料,学生会更感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的情感动态。把学生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拿来讨论,往往更具有针对性。比如我在教学中,就把学生中的不诚信现象、攀比消费的现象、个人主义的现象等事例搜集起来,隐去具体的人,拿到课堂去讨论时,我发现学生参与积极、发言踊跃、感受深刻,教学效果也就特别好。他们的日常行为中一些不良现象也得到纠正。

第四、考核手段的拓展。感情目标的实现,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对于思想品德的评价,传统的做法就是一张考试卷的分数。这是极其片面的。学生在品德上的问题,如骄傲自私、对人冷漠、缺乏责任感等现象是无法用考试分数来体现的。这些现象整个社会都有深刻的认识,对此,许多地方都对评价机制进行了改革。比如我们铜陵市就制定了《铜陵市中小学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评价指标》,从思想政治、道德情操、法纪素养、心理品质四个维度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评价。其中对于各学段又分别设有若干二级评价指标,在每个二级评价指标下还设有若干评价要素,构成三级评价指标。同时,根据各评价要素的重要性分配不同权重,赋值相应的计分。评价的程序为每学年开展一次,采取个人申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评价反馈五个步骤。初中阶段学生德育成长档案记录的内容将作为其中考综合素质评定的重要实证材料,与新课程改革、中考改革等相吻合。

这个评价制度的亮点在于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这几个环节,促使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使品德养成得以实现。可见,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可以极大地推进感情目标的实现。

面对思想品德教育的新形势,切实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化情感目标教育,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新方法,努力转变教学观念,改变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分析道路桥梁施工常见的问题 下一篇:浅析我院高职旅游管理专业“1+1”教学模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