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剧团发展的思路与实践

时间:2022-05-30 04:26:59

县级剧团发展的思路与实践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开放,人们的文化生活、娱乐方式日益丰富多元,中国古老的传统戏曲艺术受到猛烈冲击,身处基层的县级戏曲团体相继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近些年来,因为戏曲观众锐减,演出市场萎缩,我省许多县级剧团名存实亡,有的甚至连名都不复存在,“戏曲消亡论”甚嚣尘上。无情的形势令许多演职员心寒齿冷,不得不忍痛改行另择生路。戏曲还有没有前途?县级剧团还能不能生存?

我是1974年从部队转业到禹州市豫剧团工作,1994年1月被上级文化主管部门任命为剧团团长、党支部书记兼影剧院总经理,到今天,已经整整干了十六年。在这十六年里,剧团不但很好地生存了下来,而且还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部级和省、市级的戏剧赛事活动中频频取得优异的成绩,在禹州市的领导和群众的心目中都有了一定的地位。究其原因,是我们在危机面前保持了冷静的头脑,有一条清晰的思路,抓住了促使事物产生变化的主要环节,做到了变被动为主动,使自己站到了有利的位置上。

凡是演出团体,不论是部级、省市级、还是县级,它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四个要素:1、充足的资金;2、强大的演员阵容;3、独家的演出剧目;4、广阔的市场。当前,各级剧团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严重短缺。县级剧团尤甚。据我所知,省内许多县剧团的团长都把相当多的精力用在了找领导哭穷要钱上,我也不乏这种苦恼无奈的经历。后来,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我终于悟出了资金――演员――剧目――市场四者之间环环相扣、互为支撑的辩证关系。天下之人,天下之团体,有作为则有地位,有地位则底气足腰杆硬,事情就好办。一个县级剧团怎样才算是有作为呢?答案是努力排出有影响的好戏来。很长时间以来,戏曲界流传着一个说法,省团和地市团要以抓创作、排新戏、创精品为主,县剧团资金不足,实力不强,主要任务是普及、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不必在排新戏上下功夫。这话听着似有道理,但是,仔细想想就不对了。一个县方圆只有几百公里,人口少的几十万,多的上百万,县剧团主要是在县内演出,如果长期不排新戏,在县里转来转去,总是演所有剧团都能演的那几出老戏,时间长了,还有多少人再看呢?无论是剧团建设的需要,还是观众欣赏的需求,县级剧团必须坚持排新戏,排出高质量、有影响的戏才能保持剧团的活力和观众的新鲜感,引起领导和观众的关注。自我担任团长以来,先后排演了大型现代戏《山里汉子》《颍河骄子》《青山情》《神器》大型历史戏《少年英魂》以及《分家》《红军宴》等十余台小戏,这些戏都是由我团组织创作的原创剧目,其中《青山情》参加了在长沙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并代表该届戏剧节的优秀作品进京演出,得到首都戏剧评论家的好评;小戏《分家》《红军宴》等参加了第八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获得了小戏金奖第一名;《神器》参加了第二届省(县级剧团)戏剧大赛,获得特别奖,两名演员获得表演一等奖,三名演员获表演二等奖。一个县级剧团,能在全国性的戏剧赛事中获得一等奖的第一名,应该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除了我们重视原创剧目建设以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着力加强演员阵容,积极引进人才,打造自己的名角。由本团的名角担纲主演本团的原创剧目,剧团的实力自然也就能够显现出来。在引进人才方面,我团最大胆的举动就是把原在平顶山工作的优秀唐派弟子,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颜永江“挖”到我团。一个县级剧团挖来了地市级剧团的“梅花奖”演员,这在一般人来说是绝对办不到的,但是,凭着我们的诚心和提供的一系列优惠条件,硬是把人“挖”来了。在我团的大型现代戏《青山情》、小戏《分家》、大型近代戏《神器》中,颜永江都担任了一号人物和主要人物,为整个戏增添了光彩。如果当初没有把颜永江以及后来的赵全民调进团,那么,有些原创剧目连排都排不成,遑论在全国的赛事中拿一等奖了。借用一句企业家常用的话,就是要把自己“做大做强”,作为剧团,只有演出阵容强,才能排出好戏。演员阵容差,再好的剧本,再好的导演,也无能为力。当今的世界,各行各业最大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作为团长一定要把主演队伍的建设放在第一位。

在我担任团长以后,为了解决经费紧张问题,决心开展多种经营,除了演戏外,1.我们成立了一支由49人组成的大鼓队,无论主演配演,演员伴奏员,只要年龄相当,一律参加大鼓队,让他(她)们穿上统一的民族服装,学会擂出十几套激动人心的鼓点,表演时,只见系着红绸的鼓锤在空中飞舞,充满活力的演员在挪转跳跃,这支由专业艺术人员组成的大鼓队,其水平远远超过了乡间的业余鼓队。一经问世,便受到了禹州人民热烈的欢迎,店铺开张,企业庆典,市里的重大活动,都邀请我们的大鼓队去助兴演出。我的要求不高,演一场5000元,每年平均能演30多场,收入16万元以上。2.充分利用市里的影剧院归我团所有的优势,对外出租剧场,凡机关团体、医院学校举办会议、联欢、庆典、演出,均可租用,按我们制定的标准收费。这一项,每年又有不少的收入。当然,鼓队和剧场的收入远不足以维持剧团全年的开支,甚至达不到排一出新戏的投入,但是,有这样一笔收入就可以给职工多发一些补贴,增加大家的收入,达到稳定队伍、留住人才的目的。

说到底,县级剧团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投入。我们靠自己多年的努力,获得了一系列部级和省级的赛事一等奖,为禹州市争了光,引起了市委市政府对我团的高度重视和信任。我团在长沙演出《青山情》获得一等奖第一名后,市政府专门下发了红头文件,对我团予以通报表彰;在我团出色地完成了赴台湾的演出任务返回禹州时,市领导亲自到剧团门口迎接我们归来;在我们的原创剧目《神器》为“中国禹州钧瓷艺术节”开幕式做了成功的专场演出后,市委书记不单在舞台上高兴地会见了演职员,而且,第二天专门来到剧团,了解情况,表示了大力扶持剧团的态度。

有了政府的支持,市场问题也就迎刃而解。2009年,禹州市政府作出决定,“农民看戏,政府买单”,要求我团送戏下乡,让全市600多个自然村的农民每年都要看上一场大戏,每演一场政府补贴3000元,村里只付1000元,每场演出我团可收入4000元。只要我们演出600场,一年的收入就可达240万元,如此,一个县级剧团的生存和发展还会是问题吗?市领导采取这样的措施完全是为了加大扶持我们的力度,免除我们的后顾之忧。对此,我深深地感激市委、市政府对我们的支持和厚爱。

我认为,在资金――演员――剧目――市场这四个环节中,演员是关键(没有好的演员排不出好戏);剧目是龙头(抓住剧目建设才能取得好成绩);好演员+好剧目=实力;有实力就有资金、有市场。我团排《青山情》是企业家主动全额出资,排《神器》是市政府指示财政拨款,如果没有先前取得的成绩证明了我们的实力,企业家和市政府是不会白白地把钱送到剧团手上的。

在这里,我要特别指出,在排新戏的时候,起点一定要高,要确保成功率。每次排新戏,我都高度重视,都是从省内外聘请一级编剧、一级导演、一级作曲组成主创队伍,确保新戏排出后就有较高的成熟度。这么做,虽然投入会多一些,但可以少走许多弯路。我也见到过有些剧团为了省钱,凑合着请些一般的编导、作曲,戏排出来后,专家、领导、观众、甚至本团演职员意见一大堆,让编剧一再修改,拖拖拉拉,反反复复,几年搞不成个东西,最后不了了之,算下来,前前后后钱并没少花,却什么也没得到。好的剧目如同一家企业的品牌产品,舍不得投入就不会有好的回报。

16年来,我的体会是:不要埋怨政府,不要责怪群众,只要自己有所作为,加强队伍建设,积极排演好戏,真干实干,干出成绩,把剧团打造成本地的一张名片,能为市里争光,能叫群众满意,就会在政府和群众心中取得应有的地位,会赢得一片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些年来,我们这个县级剧团,不仅把戏演遍了全市乡村,还演进了郑州、长沙、北京,演进了台湾,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我相信我们的路会越走越宽。

上一篇:高校舞蹈教学问题与对策分析 下一篇:浅谈舌头在歌唱中的状态及其对歌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