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十二五”农村服务业研究

时间:2022-05-30 04:19:41

山西“十二五”农村服务业研究

摘 要:农村服务业是指服务于农业再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多环节发展起来的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山西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发展目标发生的重大变化,农村服务业已蕴涵了更多的内容,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也显著增强,急需从多方面着手推动其发展。

关键词:农村服务业;创新;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6-0107-03

1 “十一五”期间山西农村服务业的主要成就

1.1 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整体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省以发展现代农业、培育主导产业、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为基本出发点,制定《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推广先进技术成果,培养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省、市、县、乡四级科技推广队伍相对稳定,发挥了明显作用。2009年,我省共培育科技示范户5.9万人,完成新型农民科技培训118万人。在整合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等项目的基础上,我省在115个农业县区启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首批20个县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示范县建设顺利完成,80个县的乡镇或区域农技推广站改革与建设正积极推进。同时每个示范县每年挑选100名左右基层农技人员到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推广机构开展集中培训,逐步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能力,形成了农科教结合、科技与产业衔接的新机制,创造了首席专家负责、农技人员包村、科技示范户带动、辐射其他农户发展优势产业的新模式。

1.2 农村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

建立了综合性的农村科技信息范围平台体系。进一步完善了以山西农业信息网、山西农村经济信息网为龙头,11个市级网络为骨干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2007年启动“农科110”服务工程,2008年在全国首创三农科技手机群报,拓宽农业信息渠道,逐渐形成了由“农科110”、三农手机报群、《今日农业》报、“科普惠农网”、《科普大篷车》电视节目等多媒体平台构成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体系。

组建高素质的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大力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制定信息员岗位职责,建立健全信息员档案,深入开展信息员培训。2008年山西移动开始实施“农信通”信息员培训计划,截至2009年,实现我省1596个信息化推进示范乡镇有信息员,5098个以上推进示范村有信息员。实施“百万农民电脑科普培训工程”,完成全省11个市的113个县、市、区的106万农民的培训,直接提高农民信息化水平。

推动建立长效机制。2005年村通电话工程正式启动,截至2008年,光缆总长度达到21.4万公里,这是我省农村信息化的第一步。同年,开始着手建设农党网(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将其作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一号工程。2006年建设“山西省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系统”,逐步把这个用于党员教育的专网变成具有教育、培训、科技信息查询、娱乐等各类信息的农村综合信息网,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在2007年、2008年、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山西省政府都为把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重要工作任务,先后提出要努力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全省2.8万个行政村实施开通移动电话、农村网络文化站和有线电视三项信息化工程;整合农业信息网络资源,在全国率先推进农村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2006年忻州市静乐县成为三网融合的第一个试点,随后朔州应县、长治、晋中等市的部分县市也开始实施三网融合工程,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服务。

1.3 农村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全面推进

“十一五”期间,重点加强农村流通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很大改善。实施“三大工程”,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首先,启动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将其与建设改造新农村连锁便利店有机结合起来。2006年,省商务厅下发《山西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规划》。2007年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十一五”期间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意见》(晋政办发(2007)69号)。2009年,省商务厅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承办企业的配送中心和农家店建设。截至2009年底,全省2万个农家店实现销售额72亿元,新建和改造农家店7000家,基本形成辐射全省60%的行政村的农家店经营网络。其次,启动实施“双三十”农产品市场工程,着力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村消费。2009年在全省范围内选定山西省粮油批发市场、太原市河西农产品有限公司、太原田和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30个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双三十”工程的农产品承办市场;选定山西糖酒副食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美特好连锁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山西老陈醋集团有限公司等30个农产品流通企业为“双三十”工程的承办企业。在此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支持这30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30个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升级改造,取得显著成效,2009年带动就业2.8万人,受益农户40万户。第三,启动“家电下乡”工程,激活农民购买力,有效拉动经济增长。2009年,作为第三批获批省份,我省启动实施了“家电下乡”工程,截至2009年,全省共核准备案4781个销售网点,销售额实现12.21亿元。同时,大力推动“农超对接”,依托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中南部无公害果蔬产业区、东西两山优质杂粮干果产业区三大优势农业经济区,建设十大优势农产品直采基地,培育农产品品牌。组织大型批发市场、零售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产品直采基地建立产销衔接机制。

流通组织不断涌现,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农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大户进一步发展。目前,全省有农民经纪人60万左右。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营销大户成为农产品流通市场的主体,并且发展势头迅猛,实力不断壮大,在农产品流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4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农村信用社不断发展,积极贯彻国家和我省金融支农的扶持政策。2005年,我省成功组建省联社,截至2007年底,全省农村信用社现有1191家法人机构。2007年,在全省农村信用社实施“双千双百惠农工程”,累计投放支农贷款1000亿元,为300万农农户提供信贷服务,支持1000个带动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扶持3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008年实施“三千三百惠农工程”, 累计投放支农贷款 2316.15亿元。重点支持4411个农副产品加工转化企业,229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646个省级信用村和777个信用市场,有341.76万农户得到了信贷服务,占到全省农户总数的57.47%。

进一步扩大了融资渠道。2005年,我省在平遥进行全国首家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目前已设立小额贷款公司131家,注册资本金71亿元,贷款金额35.24亿元,并成立了2家村镇银行,95家统一法人社,1家农村合作银行,努力拓宽了民间资本回流农村渠道。同时,政策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不断发展,目前已经发展到138家,注册资本金达到45.8亿元。民间资本流向发生了根本性改变。2008年9月底我省能源型产业民间资本融资占民间资本总额的64.58%,非能源型产业占35.37%;2009年2月,投入能源产业的民间资本占民间资本总额的52.87%;投入非能源产业的占47.13%。随着我省从2009年开始大力整治煤矿业,9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将面临整改被大型煤矿兼并的命运,总额高达上千亿的补偿金将给民间资本带来巨大增幅。

1.5 农村服务业的政策环境不断改善

“十一五”期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改革力度,为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极为有利的发展空间和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2008年,省政府出台了《加快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对农村交通、电力、医疗、教育等生活服务行业做了详细规定。同时,针对农村服务业的各个领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保障农村服务业的长足发展。

2 山西农村服务业“十一五”期间存在问题

2.1 农村服务业的体制机制仍面临诸多障碍

由于农村服务业涉及财税、金融、工商、交通、邮政、通信等多个部门,而且大多实行部门分属管理,造成部门利益和权益作用影响交叉。这给农村服务业发展带来一定障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理应是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农村服务业也不例外。但我省的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多是政府主导,虽然政府意识到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性,但从具体的运作来看,还是没有很好的从宏观上对农村服务业的发展进行导向,从管理逐渐向服务转化的意识还不够,市场竞争很不充分,如果不在体制机制改革上下功夫,引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必将受到严重的制约。

2.2 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虽然目前我省农村信息基础设施高速发展并出具规模,而技术应用、产品与服务普及、环境建设相对滞后,表现为各自为政,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信息基础设施能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缺乏信息化应用基础人员,难以有效的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的应用,特别是不能彻底解决农业信息化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使得信息化带动农业化的成效不明显,信息化对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潜力和辐射力尚未充分体现。

2.3 金融服务严重不足

近年来山西省国有银行推行市场化改革和集约化经营,将大量的无盈利或微利的基层分支机构撤出农村地区,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金融空白。目前国家对金融支农的扶持政策仅限于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导致金融机构支农动力不足。农村金融机构不足,资金来源缺乏保障。虽然目前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对于全省13.5万家中小企业和工商户来说,得到贷款支持的不到5%。同时农村资金大规模地涌向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金融资源的“马太效应”。目前尚未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和保证基金的试点工作,农村保险业支农功能不健全,风险补偿机制缺失。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滞后。农村金融中介环境较差,信用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缺少能提供信用担保服务的机构。特别是大部分县市还没有建立起贷款担保公司或中心,以农户出资为主的农户担保中心尚未出现。

2.4 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从目前农村服务业人才队伍状况看,其从业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管理水平较低,还不能完全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比如农村科技服务业,虽然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对主要从业人员进行了相关培训,使其具备了一定科学技术方面的背景和知识,但农村科技服务是一种立足农村,同时又要和市场打交道的经济组织,需要掌握市场运行的规律,在这方面许多从业人员缺乏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同时,由于人员的原有知识结构的差距,虽然都进行了培训,但接受程度的不同,导致了整个队伍良莠不齐,不少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不高。同时,在销售、运输、信息、金融等领域也都急需大量的人才来推动发展。

3 “十二五”时期农村服务业发展重点

3.1 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

分层构筑农村新型商贸流通体系。着眼城乡一体化,以城市市场带动农村市场,构筑城乡一体的商贸网络,达到平等、无障碍的市场体系。以中心城区、中心镇区、中心村为主线,构建适应不同消费群体、消费水平、消费偏好的新型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农村商贸的重点在农村,要形成以城镇委平台,向农村辐射的网络体系。中心城区要逐步完善大中型超市、百货商场、连锁超市、便利店等各种业态在内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中心镇区要以连锁商业的终端建设为主,发展中小型连锁超市,以连锁商业的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农村市场的商品与服务质量。中心村要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产品的农超对接,大力扶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龙头配送企业、大力扶持农超对接的合作社,切实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健全和完善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继续加强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营销大户等农产品营销主体和中介组织。引导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就地转化,通过订单农业和产销见面会等形式,提高农产品市场组织化程度。继续举办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实现农民、企业与市场对接,促进农副产品销售。鼓励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物流企业集团,加快建设以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积极采用电子商务等先进交易方式,降低农产品运营成本,提高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

3.2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要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基层农业实用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工程,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的农技推广网络体系。以优势农产品为重点,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基地和种质资源保护设施,把良种培育作为农业科技创新战略重点来抓;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农产品认证体系建设;加强检测预警、预防控制、检疫监督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动植物保护体系;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大力引进实用性强的农业技术成果,加强科技成果和技术的推广。扎实做好科技培训和科技进村入户工作,在培养农业技术专业人才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兼具科技和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大力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采取有效措施,激励农民主动采用新技术,并提高农民获取和接受新技术以及利用信息的能力。增强创新创业能力,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利用农机下乡的契机,加大对农业新机具的引进、示范和推广。

3.3 农业信息化建设

农业信息开发与服务水平。建立农业信息主体市场,重点是加强县、乡一级信息市场建设,核心是突破乡村农业信息瓶颈。要加强信息资源开发,针对农业、农村、农民信息需求日益多样化的实际,抓好有效的信息采集、分类整理、分析加工工作。加强重点农业数据库的建设,突出建设农业综合数据库,大力开发具有特色的农业多媒体专家系统。要建立“傻瓜型”信息使用系统,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充分利用现有广播电视网络、电话网络、卫星传输系统等信息传播媒体,及时符合农民需求的信息,提高农业信息的有效利用率。

进一步推进“三网合一”工程。加强对涉农网络和信息资源整合,建设统一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通过统一平台使信息网络的终端最终通到农村,为“三农”提供持续的服务。建设农村通信网、信息网、运营商提供的营销服务网,构建一体化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农村当地资源将宽带光纤通过遍布村镇的每个信息化站点,各个信息化站点再利用无线通信网连接到每一个农户,保证农民的信息需求有随需可行的畅通通道。在农村运营渠道建设上,要以电信运营商为纽带,

3.4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打造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满足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发展多种形式的金融组织,培育多元化农村金融主体。巩固和稳定在县域的分支机构,赋予县域支行更大的经营自。农业银行要加大对“三农”资金的投入比例,充分利用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优势,合理布点。农业发展银行要在继续做好粮棉油收购融资基础上,用中长期信贷扶持农业基础设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等建设。农村信用社要尽快理顺省信用社同县信用社的管理体制,完善其管理和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农户小额信贷和农户联保贷款。邮政金融机构要建立符合“三农”需求特点的零售业务体系,积极扩大涉农业务范围,促进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积极稳妥做好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政策试点工作,大力培育适合“三农”特点的村镇银行,统一法人社、农村合作银行。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引导民间金融,培育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组织。进一步完善银社团贷款制度。

建立主体多元化的信用担保体系。大力推广和发展农村各类“联保”模式。建立企业联保机制,推行小企业联保,生产经营户联保、农户多户联保以及“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专业市场+农户”等联保形式,为县域中小企业贷款和农户贷款提供担保。成立由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行业担保机构,提高担保机构对“三农”的融资担保能力,鼓励建立民间出资的商业化担保公司和会员出资的会员制担保公司,发展壮大农村互助担保组织。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农业保险体系。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办涉农保险,并根据业务品种给予保费补贴。鼓励建立由农民、农村经济单位自愿出资形成的非盈利性的农村合作保险组织。

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以中小企业和个人用户信用档案建设为重点,不断健全诚信系统,建立政府主导,企业、金融机构、评级机构参加的信用评价体系,扎实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加大对依法维护债权工作的支持力度,严厉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处。另外,要合理运用信用评价结果,对有信用的农户实行优先放贷,利率优惠的政策。引导和强化农民诚信意识,不断提高农民的金融意识和信用意识。

此外,要积极推进农村水利、交通、邮政、电信、电力、广播影视、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教育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各方面建设;对电话、邮政、广播电视、公路等“村通工程”,给予财政、税收、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等多方面支持和保障;加强农村住房建设及村容村貌管理,改善农村基础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2009年山西统计年鉴[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吕晓燕,浅谈现阶段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业的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EB/OL].www.省略

[4]关于加快发展山西服务业的思考[EB/OL].invest.省略.

上一篇:安徽物流业发展思考 下一篇:绍兴黄酒旅游体验式旅游流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