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之声乐教学初探

时间:2022-05-30 10:57:34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之声乐教学初探

摘 要:应用型声乐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抛弃那些传统的、落后的教材、教学模式和理念。文章从声乐教材的选择、教师教法的革新、作业量的增大几方面论证了应用型人才的声乐培养。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声乐教学;教学法

音乐学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因为,培养好了音乐学专业学生,也就解决好了基础教育音乐教师的问题。为此,教育部体卫艺术司曾多次召集教育部所属高校参与实验,进行调研,下发了一些文件。但几年下来,效果似乎并不理想。就其原因,一则国家太多,各地区、各学校发展不平衡,二则各学校在实施中打了折扣,导致音乐学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不尽人意。笔者仅想从声乐教学角度进行探索。

一、研究对象

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1-4年级学生。

二、研究角度

(一)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范本。近些年的声乐教材,不知是受市场经济影响,还是真的出了这么多教育家,还是真有这么多关心中国高师声乐教育的爱心人士,高师声乐教材真是多如牛毛。纯专业的出版社有: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部级的出版社有: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各大高校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各省市出版社:重庆出版社、山东出版集团……似乎只有是出版社,都可以出版高师声乐教材。

并且,这些声乐教材的名称,大的有“21世纪高师音乐教材”、“新世纪高师音乐专业教材”、“国家规划教材”、“某部委规划教材”、“某部委某某司制定教材”等等。当然,还有“某某大师”推荐使用之类的。

似乎中国高师的声乐教学,已经达到一个百花齐放的境界了。教材之多,之杂,是前所未有的。再看其版本,有旧瓶新酒的,有换个主编换几首歌曲的。有五线谱的,有简谱的,有带CD的。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笔者的意见是,对于应用型的音乐人才,不能照搬音乐学院的那些东西,一定要结合本地区,本学校,本组或本班学生来选择教材。比如我院学生,大多来自重庆,也有部分来自湖南、山东等。他们大多没有很深的音乐基础,基本是为了考大学才临时突击上艺考班来的。如果我们非要按照大一的那些曲目教学,估计很难推行教学。故笔者的意见是:大一打基础,选择一些能够让他们声音通畅的歌曲训练,而非生搬硬套。例如:《我爱我的台湾》、《跑马溜溜的山上》、《花非花》、《牧羊姑娘》、《牧羊歌》、《思乡曲》、《女儿歌》、《故乡的小路》、《大海啊故乡》、《半屏山》等等。大二、大三、大四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应用。

(二)教法

关于教法,这里有很多探讨的地方。第一,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音乐家?是歌唱家?是钢琴家?是指挥家?其实,都不是。我们是培养能够在讲台上是音乐教师,在舞台上是小小歌手的复合型的音乐教师。所以,我们的声乐老师千万不要用自己在专业音乐学院或硕士研究生课堂上学习的那套方法来教学。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笔者认为对于声乐这门学科,第一是培养学生的呼吸。我们这里讲的呼吸,是歌唱中的呼吸。为什么先要教学生学会歌唱中的呼吸呢?因为,在笔者的童声教学中,发现很多小孩子不会呼吸!究其原因,是小学音乐老师不会教学呼吸。所以,培养呼吸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一步。至于方法,笔者不想啰嗦,相信高校音乐学院里所有的声乐老师都会正确的呼吸。第二,是歌唱的状态。有人或许会问,老师,什么是歌唱的状态?其实,这是一个几乎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问题。有人说:歌唱的状态,就是说话的状态。我告诉学生说:高手唱歌,其实就是说话。你看,、廖昌永、帕瓦罗蒂、卡拉斯……你觉得他们是唱歌吗?不是,他们就是在说话,在给我们娓娓道来。你再看,那些卡拉OK厅里的酒鬼、五音不全者的自娱自乐,也不是如说话般歌唱吗?所以,最高水平和最低水平的歌者,歌唱就是说话。但我们作为初学者,个人意见还是要有一些歌唱的状态。第三,语言的教学。不管是中国歌曲,还是外国歌曲,个人的意见是不同年级对语言要求应不完全一样。大一,个人意见是强调歌唱状态,淡化语言。大三大四,个人意见是以语言的准确、清晰为主,当然也强调依字行腔。中国成语“字正腔圆”,在歌唱要做好,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事情。笔者见很多中国歌唱家可以唱好意大利歌剧,就唱不好中国歌曲的。第四,弹唱能力。这一点,可能很多声乐老师基本要求学生。我们培养应用型的音乐教师,必须要把弹和唱结合起来教学。教师可以推出一些措施:例如平时观摩和期末考试相互弹伴奏,教师上课学生相互伴奏,教师抽查声乐作品时也检查自弹自唱等等。

(三)作业

培养应用型的音乐人才,音乐教师,个人觉得作业的改革也是必须的。以往的声乐教学,每周、两周一首声乐作品,学生下去几乎就成了每周一歌。这样的作业量,根本无法满足应用型声乐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笔者建议:声乐教师应该加大课堂作业量!我上课时,常常要求学生一堂课完成1~2首声乐作品的,结果,学生习惯了也完成了。男中音歌唱家袁晨野去美国进修,就发现美国高校的声乐作业是我们的几倍。所以,要在学生几乎零基础的背景下,把他们培养成应用型的音乐老师,不加大力度是无法完成任务的。

三、结语

应用型声乐人才的培养,绝不是短短几千字能够说清楚的。这里面,首先要改变教师的培养观念,声乐,不仅仅是培养歌唱家,而是要培养会听、会唱、会弹、会演、会讲的音乐老师。唱歌,也不仅仅是培养能够发声的人,这和鹦鹉学舌有什么区别?我们培养唱歌,是要让学生知道怎么样唱歌?用什么心情唱歌,用什么动作来辅助唱歌,用什么状态来唱歌,用什么表情来唱歌,用什么力量来唱歌,用什么音色来唱歌,等等。应用型人才的声乐教学,更多的是要体现在“应用”二字上。学生怎么应用?怎样应用?应用的技巧,等等。都是我们这个课题需要思考、需要研究、需要调研的事情。相信,在我们课题组努力下,不久的将来,能够探索出一条适合我们自己学生特点的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海音乐出版社,2000.

[2]邹本初.歌唱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注:本文系2012年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以‘从出口往回找’理念构建音乐学(师范)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编号:1203030)研究成果。

上一篇:深入解读文本,促成高效高深 下一篇:浅析电教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