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制品中添加剂的使用

时间:2022-05-30 08:40:07

1肉制品中增稠剂的应用

淀粉是我国肉制品生产中习惯使用的增稠剂的一种。在肉糜类的香肠制品生产中,一般都要加入一定量的淀粉。加入淀粉后,对于改善制品的保水性、组织状态均有明显的效果。这种作用是由于在加热过程中淀粉糊化。当淀粉糊化时,肌肉蛋白的变性作用已经基本完成,并形成网状结构,网眼中尚存在一部分不够紧密的水分,被淀粉粒吸取固定。同时淀粉粒变得柔软而富有弹性,起到粘着和保水双重作用。肉制品加工中易出现产品析水、空洞和胶冻外溢、产品外观不饱满等现象,而传统使用的大多为原淀粉,由于原淀粉具有产品的口感差,粉感较强;在低温环境下很容易回生;保水性不强,使产品易析水等缺点,目前,越来越多的产品中开始使用变性淀粉。

变性淀粉最大的优点就是保水性好,结构稳定,价格较低。它可以吸收自身重量的二至四倍,加入肉制品中可大大降低肉原料的比例,同时它还改善了传统肉制品的不良口感(韧性太高、口感粗糙、粘牙、脆度不好等)。变性淀粉还可以跟天然胶结合,起协同作用,能更好改善产品的性质和降低成本。 淀粉糊化后的粘度高,吸水性强,它可以很好地将肉体里的流动水结合;同时由于变性淀粉有磷酸根、羧基等络合基团,它可以蛋白质结合,具有一定的缓冲、螯合、乳化作用,能大大提高制品的保水性。因为变性淀粉的成膜性好,淀粉膜会在肌肉组织表面形成胶状保护膜,可以阻碍肌肉中水分的大量流失,从而起到保水嫩化的作用。而且,变性淀粉糊化后,粘性好、结合力强、稠度高,能与肉蛋白紧密的结合,形成致密的实体结构。这也是添加变性淀粉后,制品切片性好,切片表面光滑,制品口感脆而细腻的原因。目前,国内外几种常用的适用于肉制品类的变性淀粉有磷酸酯淀粉、交联淀粉、醋酸酯淀粉、酸解淀粉、复合变性淀粉。

在肉制品蒸煮过程中,由于变性淀粉的糊化温度较低,肉肌纤维蛋白热变性还没有发生前,刚开始形成网络结构时,变性淀粉就已经糊化,其高分子链上众多亲水链基团将大量的水结合,并将这些水分子固定在肌纤维蛋白质形成的网络结构上。可明显增加成品的出产率,改善成品质地,切面光亮,弹性好,口感细腻,而且成品在冷热温度变化过程中,不易析水回生,颜色变化小,延长了成品货架期。变性淀粉带有一定数量的极性基团,产品具有两性,亲水和亲油性。有一定的乳化作用,在斩拌时能很好地与肉中的脂肪结合,形成均匀的分散体系,可防止加温时制品渗油的不良现象。同时由于变性淀粉有较好的成膜性,淀粉糊化后在制品的外表覆盖一层很薄的膜,它不仅可以增强制品的表面光亮度,还可以赋予产品一定的光泽,同时还有保护膜的作用。

变性淀粉的络合性强,能有效的结合肉制品中的色素物质和风味物质,从而提高肉制品颜色的鲜艳和稳定性;它还可以延缓风味物质物质的释放,保持风味的长久性等诸多优点。

此外,为更好改良和稳定肉制品物理性质或组织状态的物质,传统使用的增稠剂还有琼脂、食用明胶、禽蛋、脱脂奶粉及大豆蛋白等。

2、肉制品中蛋白添加剂的应用

在肉制品中,除了盐溶性的肌球蛋白之外.其他蛋白质亦具有改善肉糜稳定性,增加产品持水、持油的能力,传统的蛋白添加剂包括酪蛋白、乳清浓缩蛋白、大豆蛋白等。在块肉类精制品中使用SPI(大豆分离蛋白)、FSPC(功能性浓缩蛋白),主要是提高产品质地、得率及营养指标,使产品切面、形态、组织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在碎肉类制品使用TSP、SPI,主要是利用其(吸)水、油特性作为添加物料来改善产品质地(减少脂肪游离),增加得率,降低成本,提高营养价值。在乳化类肉糜、火腿肠、午餐肉等制品中添加SPI、FSPC和TSP,主要是利用其功能性(乳化能力及稳定性、持水性、持油性、凝胶性)和填充性减少淀粉等物料添加,提高产品质地、得率和蛋白质指标,增加脂肪添加量和产品热加工稳定性,减少产品脂肪游离及蒸煮损失。蛋白制品添加量主要受蛋白质量、具体品种及热加工后的滋气味和色泽影响,在应用中要给予注意。

大豆蛋白在肉制品加工中的应用须注意以下几点:

•大豆蛋白制品应经脱腥处理,除去豆腥味,以免影响肉制品风味。

•由于大豆蛋白的使用,适当减少了瘦肉用量,增加了肥肉用量,在一定程度上要影响产品的颜色,可以用血或允许使用的色素予以补充。此外,可以添加少量肉味料(肉味香精),以增加产品的肉香味。

•在灌肠制品生产中,一般使用碱性磷酸盐(STP),在使用大豆分离蛋白时,最好使用酸性磷酸盐(ASP)而酸性磷酸盐会降低肉结合水的能力,所以使用ASP时,最好同时加入葡萄糖酸内酯(GDL),以缓冲ASP的作用。

•大豆分离蛋白对盐和调味料有一定的覆盖作用,因此调味料宜最后加入,并根据情况调制盐的用量。

•在使用斩拌机(或搅拌机)时要把大豆分离蛋白充分斩拌,斩拌至浓绸发亮,使其充分发挥乳化的效果。在斩拌机中乳化时,应加冰屑降低肉温,以增强乳化效果,提高产品质量。

国内目前在肉类食品中使用的蛋白质添加剂主要是大豆粉和大豆分离蛋白。前者价格较低,但功能性质较差,使用范围和使用量都受到限制;后者具有较强的功能性质和满意的感官性能。缺点是价格较贵,且目前大部分大豆分离蛋白都从国外进口。大豆浓缩蛋白是一种价格介于大豆粉和大豆分离蛋白之间的大豆蛋白制品,由于在加工过程中去除了呈色呈味物质。因此具有较好的色泽及风味。然而,如果用常规方法制备、得到的大豆浓缩蛋白已被变性,破坏了功能性质。通过蛋白质改性。可以制取功能性大豆浓缩蛋白,实验研究表明、功能性大豆浓缩蛋白某些功能性质已超过大豆分离蛋白。

3、肉制品中发色剂的应用

肉类加工过程中的发色、褪色和变色问题都是影响肉制品品质的重要因素。原料肉中的色素蛋白质主要是肌红蛋白(Mb)和血红蛋白(Hb)。一般地,肌红蛋白约占70-90%,是表现肉颜色的主要成分。O

肌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程度不同,可呈现出三种不同的颜色:无氧状态下未被氧化的肌红蛋白呈紫红色;高氧分压下充分氧化的氧合肌红蛋白(Mbo2)呈鲜红色;而在低氧分压状态下未充分氧化所形成变性肌红蛋白(MetMb)则呈褐色。具体变化过程描述如下:新鲜肌肉呈紫红色,其切面暴露于空气中30-40分钟后,肌红蛋白就与氧结合,变成比较稳定的氧化肌红蛋白,其颜色变为鲜红色,这种变化的条件是肉保持在大气环境中,有充足的氧气供应。这种颜色相对比较稳定,不易被氧化成褐色的变性肌红蛋白。但在氧气供应不足、氧分压相对较低状态下,氧合肌红蛋白就容易脱氧合变成还原型肌红蛋白,而后者又极易被氧化成褐色的变性肌红蛋白。由于肉自身存在的耗氧酶会消耗掉渗入肉中的氧气使肉中的氧分压降低,所以一般情况下肉在储存中容易产生褐变。+

上述褐变除与肉的PH值、温度、紫外线,特别是氧分压有关外,还与高铁肌红蛋白的还原活性有关,随肉品储藏时间的延长,其还原活性降低,肉的褐变现象加重。除了与氧结合外,肌红蛋白还与CO―、NO―结合。特别是与NO―结合生成亚硝基肌红蛋白(MbNO),使肉呈鲜亮的红色,为此,肉制品的腌制过程中常要添加亚硝酸盐。V

亚硝酸盐的安全性问题是肉制品生产企业应该特别注意的,亚硝酸盐与氨基化合物(蛋白质分解产物)反应可产生致癌的N-亚硝基化合物,如亚硝胺。亚硝酸盐发色的同时,还有抑菌、抗氧化及增强风味的作用,尽管如此,由于安全性问题使其应用越来越受到限制,国内外都寻找理想的替代品。在没有理想的替代品之前,应把用量限制在最低水平,目前,已使用的替代品有两类:一类是替代亚硝酸盐的添加剂,由发色剂、抗氧化剂/多价螯合剂和抑菌剂组成,发色剂用的是赤鲜红,抗氧化剂/多价螯合剂用的是磷酸盐/多聚磷酸盐,抑菌剂为对羟基苯甲酸和山梨酸及其盐类;另一类是在常规亚硝酸盐浓度下阻断亚硝胺形成的添加剂,抗坏血酸能与亚硝酸盐作用而减少亚硝胺的形成。此外,山梨酸、山梨酸醇、鞣酸等也可抑制亚硝胺的形成。E

4、肉制品中防腐剂的应用

食品防腐剂可防止食品腐败,延长食品货架期。按防腐剂的抗微生物作用性质可分为杀菌剂和抑菌剂。但是杀菌和抑菌作用往往不易严格区分。同一物质,浓度高时可杀菌,浓度低时则抑菌;有效作用时间长可杀菌,有效作用时间短只能抑菌;另外由于各种微生物性质不同,同一物质对一种微生物具有杀灭作用,而对另一种微生物仅有抑制作用。所以二者并无严格的界限。肉类食品的腐败变质主要是由于肉中的酶以及微生物的作用,使蛋白质分解以及脂肪氧化而引起的。肉类保鲜便是针对这几个腐败因素,采用不同的方法及方法组合,杀死腐败微生物或抑制其在肉类食品中的生长和繁殖,并控制脂肪氧化,从而达到延长产品保质期的作用。

目前使用的大多是化学防腐剂,主要包括有机类防腐剂和无机类防腐剂两大类,化学防腐剂主要各种有机酸及其盐类。肉类中使用的有机酸包括乙酸、甲酸、柠檬酸、乳酸及其钠盐、抗环血酸、山梨酸及其钾盐、磷酸盐等。许多试验已经证明,这些酸单独或配合使用,对延长肉保存期均有一定效果,其中使用最多的是乙酸、山梨酸及其盐,乳酸钠。对涉及而广,具一定副作用的硝盐类防腐添加剂,严格的加工管理和产品检测体系尤为必要。肉品生产上在严格限制其使用的同时已在积极开发可起部分替代或协同作用以减少其用量的安全防腐剂。例如食用酸类、乳酸钠、乳酸菌素类等,因其良好的安全性和防腐性而应用日益广泛。此外磷酸盐类,抗坏血酸盐类也可与其他添加剂起到协同防腐效能。

由于使用化学合成物质不利于人体健康。为此,国内外都提倡寻求和使用天然食品防腐剂。我们身边的天然食物防腐剂主要有以下几种:溶菌酶、茶多酚、NISIN、壳聚糖、天然提取物等,已有研究表明,他们之间复合使用具有良好的广谱抗菌性能。

此外,肉制品生产中还常常利用一些例如着色剂、营养强化剂、呈味剂等添加剂。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肉制品的发展前景广阔,因此,大力推广各类食品添加剂在肉制品中的应用,使之色香味俱全,并能有效延长产品的保质期是我国肉制品研究开发人员的当务之急。

上一篇:晋南牛种公牛的饲养管理 下一篇:再谈财产保险的责任保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