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情境·开放·体验”引领高效实验课堂

时间:2022-05-30 04:27:02

以“问题·情境·开放·体验”引领高效实验课堂

【关键词】问题 情境 开放 体验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B-

0022-02

化学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而“实验”教学环节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和精华,也是化学教学的独特魅力,在整个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对于学生知识、能力、方法、思维和素质的协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一、以“问题”为导向引领学生体验实验

有效问题不仅是问题本身具有探究性,而且是让全体学生都能有所探究、有所感悟、有所提高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体验实验,要让基础较差的学生走得进去,基础一般的学生探得出来,基础较好的学生探个明白。例如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方法,就充分考虑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当然,创设更多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就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将课本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应当关注生活、生产和社会的实际问题,关注化学发展的热点问题,关注学生化学学习中的困难问题,让“问题意识”成为贯穿学生学习过程的主线,不仅体现了考试改革的趋势,更重要的是冲击了封闭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对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答过程来调动和发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中体验乐趣、领悟知识,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探究SO2漂白性实验时可以设置如下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1)能使品红试液褪色的物质有哪些?

(2)SO2使品红溶液和溴水或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原理是否相同?

(3)SO2漂白原理与HClO(Cl2)、Na2O2、H2O2、O3的漂白原理相同吗?

(4)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氯气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若将它们按1∶1比例混合通入品红溶液中,漂白效果会增强吗?为什么?

(5)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到装满SO2气体的试管中,溶液褪色是由于SO2漂白了红色,还是SO2与NaOH发生化学反应而使溶液褪色?

二、以“开放”为主线引领学生体验实验

开放性实验是在课堂实验训练的基础上,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创造性地完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创新实验。该类实验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意义重大,是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例如,在讲Fe(OH)2的制备和性质时,可先介绍Fe(OH)2的颜色、状态和溶解性,然后按照教材演示新制FeSO4与NaOH溶液反应的实验,结果学生很难看到白色絮状沉淀,而是看到灰绿色沉淀。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原因:(1)滴管为什么要反常规操作?(2)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用新制的FeSO4溶液和煮沸过的NaOH溶液?(3)为什么不能长时间观察到Fe(OH)2的白色沉淀?(4)如何改进实验装置设计出能较长时间保持Fe(OH)2呈白色的制备装置?学生经过一系列思考、讨论,最后展示了以下几种实验装置:

通过这样的开放式的探索性实验和设计,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逐步唤起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和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元素”得到充分发展,实验思维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以“情境”为契机引领学生体验实验

“探究活动”作为新课标中的一大亮点和学科学习能力的核心,倡导让学生在设置情境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在自主探究中解决问题。显然,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创设可靠的问题情境,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盲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新课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随年级升高而减弱,加上学校和教师对化学实验功能认识的片面性以及实验设施的不足,导致实验教学效益不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诱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进而严重影响化学教学的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的成功与否在于是否艺术性地创设情境冲突,实施情境教学。因此,创设多种真实、生动、直观而富有启发性的实验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观察、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欲望,让学生通过手脑的有机结合获得全面的发展。例如,在探究过氧化钠性质时,教师可创设对比实验情境:①未经处理的棉花,怎么吹,都不着火;②在棉花上加点固体物质,“滴水生火”;③“吹气生火”。从而引出能让棉花着火的神奇物质:过氧化钠及其性质。

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的认知水平达不到探究的目的时,就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辅助作用,给学生们一个探究的切入点,让学生的智慧、思维、猜测、想象、情感都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有效结合,从而逐步达到知、情、行相统一的教学目标。

另外,“图示实验”也是创设实验情境的重要手段,就是一些很难完成的实验或是以前曾经做过的实验而不需要重做的实验,都可以通过图示的方法把实验呈现出来。这些实验需要的仪器较少,如酸碱中和滴定实验,老师只要画出一只锥形瓶和滴定管,选择适当的指示剂,稍加点缀,就可以让学生判断溶液的颜色变化,以及溶液中物质过量的情况。不过,在新课教学中应尽量少用“图示实验”,应该多用真实的实验来设计教学情境。

总之,化学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以实验教学为主线的教学探究过程。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实验教学,想方设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化学实验,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但因贫困地区实验教学资源匮乏,“缺仪少药”的现象使得学生的“探究过程”和“亲身体验”大大减少了,进而导致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较弱,因此要十分重视实验教学资源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

上一篇:班主任怎样应对和预防班级突发事件 下一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