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维课外阅读

时间:2022-05-30 03:59:02

构建多维课外阅读

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课标强化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强调了语文学科在开拓学生视野,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上的作用,强调“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我校地处农村,临近的几个村庄连一间书店也没有,学生购书难。在家庭中,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农村家长在工作之余,几乎不阅读书籍,家庭内缺少阅读的氛围。农村小学图书室发展迟缓,图书藏书量不足,无法发挥学生阅读“主阵地”的作用。因为有诸多的主客观因素,学生课外图书阅读量普遍严重不足。处于农村的学生,在阅读环境不尽人意的情况下,更应该拓宽多种途径,构建多维课外阅读,使阅读空间无限延展,让学生在多种角度的阅读体验与思考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如何构建多维的课外阅读,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拓展阅读空间,延伸阅读的广度

1 阅读课外书籍,提升人文素养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优秀课外读物具有巨大的人格力量。一部好小说,一篇好文章,会给人以巨大的精神力量,甚至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这在青少年时期尤其是如此。加强课外阅读对奠定人的精神根底起着积极的作用。

(1)结合课内教材学习的拓展阅读。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根据作者、根据文章主人公、根据体裁、根据单元训练点、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引进大量的补充教材,引导学生阅读。如,在教学第十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时,补充阅读杨万里的《闲居初夏午睡起》;在学习《金色的鱼钩》之后,推荐学生阅读《地球上的红飘带》、

《红军不怕远征难》等读物;在学习第十册第五组、第七组写人的专题课文后,推荐学生阅读《史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等中国古典名著……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系统阅读,形成了以课文的字、词、句、段、篇为中心辐射点,课内与课外阅读材料有机融合的大阅读格局。

(2)自主选择,提倡多元化阅读。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课外阅读读物的选择权,让学生选择比较感兴趣的课外读物,那样他们阅读的兴趣才会持久。如,喜爱读侦探小说的学生,可以向他们推荐阅读《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还有由奥地利作家托马斯・布・热齐纳所著的《冒险小虎队》系列;美国作家R・L・斯坦所著的《鸡皮疙瘩》系列同样也会获得学生的喜欢。

2 “阅读”乡土文化,丰富文化底蕴

阅读是以学生心智为主体的智力活动行为,也是学生认知、情感、意志以及个性的心理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精神世界的内化、孕育、生长和赋予生命形态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强调“大语文观”,即语文和社会的沟通和生活的联系以及跨学科渗透,让语文走进学生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也让语文走向社会,开掘语文学习的广阔资源。

乡土文化涵养了几代人,是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课程。走进生活,融入社会,阅读丰富的乡土文化,可以催化学生爱国、爱乡、爱家的情怀,升华学生的人文素养,积淀起更为肥厚的文化土壤。

我结合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在参观、访问、调查等活动中,了解家乡的古老传说、优美传统、优秀的文化遗产等。在校本课程活动中,我们带领学生参观村里的红砖民居,感受厦门古代民居的魅力;参观历史悠久的关帝庙,听老人讲述关羽神奇的传说,感受老百姓对关羽这一正义化身的敬畏之情;调查龙须草的传说;参观无尾螺的标本,探索无尾螺消失的根源,感受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探究百年榕树的奥妙,了解生活习性,感受榕树的蓬勃生机,从中得到生命的启示……

二、深化阅读指导,提升阅读的深度

让学生自主选择喜爱阅读的书,自由地邀游在书的海洋里,丰富学生的积累。然而,读书更需要“牛嚼”式的精读、细读,才能更好地吸收书中的精华,使学生的素养得到更好的发展。正如艾登钱伯斯在《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一文中所说的:“阅读文学作品的乐趣,来自于探索故事中的人物、情节、想象空间以及令人赞叹的遣词用句。引导学生专心阅读,才能够品味到更深层次的文学乐趣。”

1 班级读书指导课,指导阅读的方向

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或者是语文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挑选比较经典的,学生也比较喜欢的读物,用专门的课时,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阅读的重点、阅读中应该着重关注的内容,引导学生能更有实效地独立阅读其它的读物。阅读的指导要根据文本的特点确定,有的从情节人手,关注学生的兴趣,关注情感的熏陶,在整体感知的同时,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阅读,如《柳林风声》;有的按照章节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如《冒险小虎队》;还有的可以按照人物进行阅读,再回归书的整体进行阅读,如《爱的教育》。

2 阅读积累,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在阅读指导中,还应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他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因为分秒必争的精批细读,才造就了文韬武略的一代伟人。

指导学生的阅读积累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圈点勾画。在属于自己的书中,对于阅读中印象比较深刻的好词佳句,甚或是有疑问的地方,都可以做上不同的记号。

(2)作批注。在书中空白的地方,写上自己只言片语的感受。

(3)写读书笔记。班级的学生每个周末都要完成一张“读书采蜜卡”,内容包括“我喜欢的词语”;

“我喜欢的句子”;

“我读完的收获”,收获可以是写思想上的启迪,也可以是对文中人物的评价,也可以写对于写作方法的领悟等。

三、多维阅读交流,强化阅读的成果

学生阅读的体验是不一样的。通过交流,可以丰富每一个学生的阅读体验。任何一种阅读形式都应该有不同阅读体验的碰撞,所以要用交流话题促使学生思考,把阅读引向深人。

1 展示流

经常性地展示学生阅读的成果,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我经常利用黑板报的阵地,让学生自己选择要和同学们分享的阅读成果,可以是摘抄的名人名言、警句、格言、谚语;可以是中国古典诗词介绍;还可以发表好书推介等。班级还设有“智乐园”的展览角,定期展示学生的书法、绘画、剪纸、手抄报、优秀习作等内容,使学生的学与得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分享中得到更丰厚的积淀,更扎实的发展。同时通过举行速读、朗诵、读书知识竞赛、讲故事比赛等,在班里掀起读书的热潮,引发课外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大量阅读。

2 研读流

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读书报告会,读书交流会,书籍展评会,藏书交流会等。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在读书交流会中,重点引导学生交流人物赏析、优美片段欣赏、不同的文章对比赏析、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的对比欣赏等,使学生的阅读更加系统、深入。例如,在阅读了《爱的教育》之后,让学生交流最感动的故事;阅读《森林报》之后,让学生交流最有趣的动物故事;读了《三国演义》,让学生说说最欣赏的人物;读了老舍的《我们家的猫》后,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老合的《母鸡》,赏析作者描写动物的方法……

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多条途径构建诗意化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模式,引导学生喜爱阅读,迷恋阅读,在课外阅读这个大花园中流连忘返,乐此不疲,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李怀源,驾驭语文课堂的艺术,桂林:漓江出版社,2007

[5]艾登 钱伯斯,打造儿童的闽读环境,海口:南海出版社,2007

[4]王凯,怎样帮助孩子爱上阅读,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

上一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两种小说阅读教学模式初... 下一篇: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