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高中语文新课改

时间:2022-05-29 09:15:12

解读高中语文新课改

【摘 要】语文素养与民族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着民族文化的精粹。语言和思想、感情,是同时发生的,它不仅仅是载体,实质上它就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我们教学生学习语文,也就是同时在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用中华优秀文化的乳汁哺育着学生的成长,提高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中华民族的母语中流淌着中华的文化,血浓于水,是它,联结着中华民族儿女的每一颗心,它是民族凝聚力的纽带,是民族文化之根。

【关键词】解读,语文,新课改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创造性、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走进新课程的第一人。新课程主张张扬个性,关注学生的亮点,关注学生的个性感悟和独特体验,突出语文对学习个体培养的人文性特点。新课程倡导多元选择,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渗透“个体差异、多样选择、多元发展、多维并举”的理念和要求,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主体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将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定位为: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在近一个学期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依托《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循序渐进,积极而又稳妥,大胆而又谨慎,高效而又扎实地渗透上述理念,坚持理念先行,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在探索中发掘语文的内涵,在改革中探求语文的境界,在创新中追寻语文的真谛,在发展中领略语文的魅力,在反馈中体验语文的品质,加深和升华了对语文新课改的认识。

一、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也就是以生为本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创造性、主观能动性。真正地把学生从“捆绑式”的语文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实践了陶行知先生提倡的“六个解放”。这是语文教育史上划时代的巨大变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走进新课程的第一人。这一变革反映在教学上表现为课文由学生自己读,问题由学生自己提,方法由学生自己想,规律由学生自己找,过程由学生自己走,答案由学生自己得。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言,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课文不待老师讲而学生自己能读,作文不待老师批而学生自己能改。二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课文不是老师教会的,尤其是高中语文,而是学生读会、学会的;作文不是讲会的,而是学生写会、练会的。把课堂交给学生,变讲堂为学堂,实实在在让学生肩负起学习的责任,压力催生动力,动力激发活力,活力迸发激情,在一个活力四射、激情飞扬的情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主学习、自觉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自然生成。由责任缘生的内在驱动力与习惯、情境、课程资源等外在因子结合起来,相互促动,相互影响,熔铸成稳定的、持久的、超强的语文学习动力系统。

二、新课程主张张扬个性,关注学生的亮点

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对立统一体。全面发展是有个性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全面具有共同性、基础性,个性则体现特色和亮点。以往的高中语文课程乃至所有语文课程忽略或不注重突出个性,“满堂灌”“填充式”“注入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正是这种意念的外在表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主张张扬个性,关注学生的个性感悟和独特体验,突出语文对学习个体培养的人文性特点,落脚到具体的文本教学上应当是指学生的“一家之言”“一孔之见”,尽管有时候这些“一家之言”“一孔之见”也可能是片面的、不成熟的甚至于是消极的、谬误的,教师都应当善意地对待,正确地引导。这些“言”和“见”闪耀着学生的理性思维和人性灵光,呵护它们,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护佑学生的人格尊严,这再次表明新课程对人的高度关注。

进行话题作文或材料作文习作训练,我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就话题或材料从正反两方面或多个侧面、多个角度、不同层次思考、立意、布局、谋篇、行文。抛弃以往“一个话题、一个主题、一个体式、一个声音、一张面孔,一课树上吊死人”的习作导向,鼓励习作求异求新求活求变。倡导“同题异构”“同文异构”“同料异构”,落实“一文多写”即要求学生对同一篇习作从不同角度写两次。“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路一变视野宽,灵活开放的训练思路触动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开掘了学生的创作源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有景可描,有感可发,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话可说,情随心走,笔随意动,文笔流转,妙文锦篇。不同个性、不同情趣、不同文风、不同思想倾向的学生几乎都能在魅力四射、丰富多彩、靓丽缤纷的习作沙滩找到自己惬意的位置,畅享阳光沐浴,谛听天籁之音,感悟人生真谛,品味人生真情,形成个性品质。

三、新课程倡导多元选择

“选择”涵盖几方面意思,1,教师对课程资源的选择利用。2、学生对文本内容的选择阅读。3、学生对教育资源的选择认可。新课程下,教师不再是“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块黑板、一方讲台”程式的忠实执行者,教师对文本教材等课程资源有依据学情、教情合理裁剪,适当处理,有机取舍的主动权。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关系的革命。在这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疾风暴雨式的伟大变革中,人民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以敢为人先的胆略,一往无前的勇气,破釜沉舟的决心,在风雨交加、崎岖泥泞的课改征途上负重前行,执著探求,奋力赶超,超强发展,激情拥抱千帆竞发、万木争荣、万紫千红的春天!

语文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文字型教育,乃至二十世纪初,则出现了第一次重大转变,即从文字型教育转变为“文字――语言 ”型教育;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出现了第二次重大转变,即从“文字――语言”型教育转变为“语言――思维”型教育。有人预测二十世纪末与二十一世纪初,我国语文教育将出现第三次重大转变,即从“语言――思维”型教育转变为“语言――人的发展”型教育( 参见;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学》,第236-239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我们认为语文教育要发展学生健康个性,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是时代对语文教育提出的最新要求。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因为人拥有了语言。离开了语言,就根本谈不上人的发展。因此,我们建议在使用高中语文新教材时,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上一篇: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方法思考与探讨 下一篇:浅议联系儿童生活经验,激发幼儿学习数学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