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的典范 商埠文化的结晶 济南纬二路近现代建筑群

时间:2022-05-29 06:40:03

中西合璧的典范 商埠文化的结晶 济南纬二路近现代建筑群

摘要:济南纬二路近现代建筑群(包括邮电局和办公住宅楼、德华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德国领事馆、德国诊所、小广寒电院旧址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济南分行旧址),建于1901~1932年,是济南商埠区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它们对于中国建筑史和商埠文的研究,均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纬二路近现代建筑群;中西合璧;商埠文化

济南,因位于古济水之南而得名。它南依泰岱,北傍黄河,文化底蕴深厚。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它既有众多名胜古迹和独具特色的泉水风光,但同时也有诸多近代建筑。散布于城区内的诸多近代建筑,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城济南,在近代鸦片战争以前,是一座具有代表性的内陆、封闭性的城市。1840年鸦片战争后,有京都门户之称、地大物博的齐鲁之地,也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宰割、瓜分的对象。当时的山东省,主要是德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1837年,德国强修胶济铁路,并于1904年,全线贯通,即在此年,清政府批准将济南开辟为“华洋公共通商之埠”。据史书记载,自1905年起,拟就济南商埠租借章程十五节,使济南西关外,东沿十王殿(现纬一路北端津浦铁路宾馆),西抵南大槐树,南始古长清大道(今经七路附近),北临胶济铁路以南的约40余倾土地划为商埠区,各国商人和华商在界内照章租地,建造屋宇栈房。由此,外国资本开始渗入济南,商埠的开发,为华洋商人提供了经商的环境和营建的条件,封建府城济南,开始了中国国内独具特色的大规模的中西混杂的近代建筑活动,也逐渐形成了老城与新商埠东西并列、中西建筑交融混杂的城市特色,使其由一个封闭的封建城市逐步转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开放型城市。济南近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颇具特色,对于研究近代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流和中国近代建筑史,具有重要价值。

济南近代建筑,中西建筑文化交融、设计形式丰富多彩,尤以“济南纬二路近现代建筑群”最为典型,最具代表。

该组建筑位于济南市市中区纬二路与经二路交叉路口的东、西、南、北侧,包括山东邮务管理局及其办公住宅楼旧址、德国领事馆旧址、德华银行旧址、交通银行济南分行旧址、山东民生银行旧址、德国诊所旧址、小广寒电影院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济南分行旧址。涵括了济南自开商埠初期建设的一批政治、金融、邮政、医疗、文化等机构设施,具有西方建筑特色,目前均保存尚好。济南市纬二路近现代建筑群每座建筑都独具特色、形式特殊,是代表济南商埠百年历史的一组近现代建筑群,是研究济南商埠区百年开埠历史、建筑艺术、人文特色及西方列强瓜分山东进行军事渗透、经济掠夺、金融文化侵略的一组建筑艺术精品,昭示出民国时期济南历史、建筑、人文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及研究价值,也是开展文物旅游、展示文化底蕴的潜在资源。

山东省邮务管理局旧址

位于济南市繁华的大纬二路和经二路交界处,经二路路南、大纬二路西侧,经二路158号;现使用单位为山东省邮政局。1919年初建,1923年重建。

山东省邮务管理局大厦,位于商埠区最繁华的经二路路南,隔路与德国领事馆相对,临近多是银行、洋行之类的“西式”建筑,彼此在环境上十分协调。这座建筑于1918年3月由天津外国建筑事务所建筑师查理及康文设计(DRESSE PAR MMCHARREY&CONVERSYARCHI-TECTES),由天津的洋商承包施工,1919年建成。原为三层(包括楼阁层),西洋古典形式,坡屋面砖石结构。1922年屋顶毁于火灾。1923年由天津法商义品地产公司(CREDIT FONCIER D' EXTREMEORIENT)建筑部重新设计,未变动原来的外观,只将原有破屋面改建为平屋面,钢筋混凝土结构。这是济南第一次出现这种新型结构形式。院中的其他建筑与布局仍保持原样,没做大的改动。

原设计院落跨经二路与经三路之间,占地约24000平方米,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和宽敞的花园、网球场地等。北部为邮政办公大厦用地,自成一院。主楼居北院之中,坐南面北朝向经二路布置。东、西与邻居的间隔约20米,各开一门和门卫室。北院南面为两个附属建筑,正中为一方形小水塔与主楼中轴线相对。这些附属建筑的主立面都作了适当的处理,与大厦的色彩和风格相协调。院内东西对称的两个所谓“华人厕所”建筑,与庭院环境极不协调。南院以中间道路为界分为东西两院。西院有当时总揽全省邮政权力的总邮务长瑞典人海兰的住宅,东院是掌握全省邮务财政命脉的副邮务长住宅。从布局上看占地十分广阔,佣人房屋中夺。两座住宅的南面是大型西式花园和网球场地。南面开三座门与经三路相通。

大厦平面基本呈“凹”形,沿经二路北面的中间与两端稍作突出,分成五段,最终成为短的“山”字形。一层为营业厅及邮件处理室,二、三层(阁楼)为全省的邮务管理办公室。仅有部分设地下室为暖气锅炉房。主路口北向,中部楼梯设在南面,西式铁花栏杆,直抵二层屋顶,再通过一个木制楼梯通往四柱望楼。侧楼梯栏板为砖砌,仿西洋古典装修。二层中间凹入部分为外廊,联系各房间。南立面装修粗糙简单。北立面和东西侧立面装修考究。灰色清边蘑菇石墙基,花岗石踏步,浅红色清水砖墙。墙角、檐口、门廊和门窗边均以水泥砂浆压光踢毛,墙角处抹面作隅石状,墙面仿西洋古典装修,十分精致。整个北立面采用对称手法,为法国古典主义五段式处理,手法严谨,庄重而华丽。两翼凹入部分饰有精致西洋柱式的小门廊为次入口。而中间主人口则在高大的石级上做大门廊,左右各立一根爱奥尼克柱式的石柱,气魄华丽。用不同的手法处理主次入口,不仅掩盖了中央造型的突兀,而且对立面的虚实对比、凹凸变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顶部突出的望楼为巨大的四坡盔顶,上置旗杆,作为整栋建筑的构图中心。造型别致、四面中间各缀以绿色带形琉璃花饰的红瓦盔顶具有很明显的标志性。建筑通高30米,为当时济南商埠地区最高大的建筑物之一。

该建筑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济南时曾被作为日军的军政机关,山东省邮政局迁往经二路纬六路。抗战胜利后,为第二绥靖区公署。1948年济南战役中,这里是山东省政府主席王耀武的“第二绥靖区”司令部,院内外工事密布,共有1 00多个机枪火力巢和千余个步枪射击孔,他们妄图以这座建筑为屏障挡住人民的攻势。1948年9月22日,中国人民战士英勇的冲上了这座商埠区最高建筑物的最高层,肃清商埠的守敌。战斗中,山东省邮务管理局大楼西端屋顶被炮弹炸毁。1950年前后为北海银行用房,后又曾为山东省总工会办公用房。1958年才归济南市邮政局使用。虽然其院落和建筑多有修改,但沿经二路立面仍为原貌。

德华银行旧址

位于市中区大纬二路与经二路交界处的东北角,市中区经二路191号。

19世纪末、20世纪初,独霸山东的德国,使用各种手段,对山东和济南进行经济侵略、文化渗透。山东铁道公司(胶济铁路)、山东矿物公司和德华银行就是当时德国设立的三大资本输出机构和对山东进行经济掠夺的重要工具。德华银行的总部设在德意志帝国首都柏林。德华银行以德意志中央银行为后盾,凭借雄厚的资本打入济南的经济领域,发展成为控制济南乃至山东经济命脉的外国银行。济南的金融财富通过各种渠道最终源源不断地流进了德国帝国主义的国库,使山东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德华银行建于1901年前后。该地最早是修建胶济铁路的德国总工程师办公处。建筑位于道路的交叉口,为适应地段形状,在经二路纬二路的转弯处,建筑的西南角退回去一间,并做成八边形的塔楼,临街留有足够的面积作绿化。平面按功能要求采取非对称的自由布局。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其屋架结构设计巧妙,颇有特色。南立面东西两伴楼和西立面南北两伴楼的山墙底各有一根钢筋,分别由南至北拉到外墙,使屋架下的下弦交织成十字网状。各钢筋在南墙和西墙上外露的结点被做成铁制的“十”字状,既起到结构的加固作用,又丰富了立面的装饰。建筑施工质量上乘,外墙的砌石嵌缝平整细直,面砖粘贴工整坚固,虽历经百年磨难,但大部完好无损。原建筑北部有行长的府邸。其风格也属欧洲近代别墅建筑,由于城区改造,现不复存在。

20世纪末,济南市拓宽大纬二路,为保护该建筑的完整性,当时的济南市主要负责同志从文物保护大局出发,特批道路在此改道,留下保护文物的佳话。 德华银行建筑原使用单位为德华银行,现使用单位是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营业管理部。该建筑是济南今存近代建筑中保存最好、形体最完整的一座,是济南近代城市建设史和建筑史上标志性建筑之一。

济州交通银行旧址

位于经二路东段路南,现使用单位为山东省人民银行。

原济南交通银行大厦始建于1925年,由我国著名建筑师庄俊(1888~1990年)设计。地上主体为三层,局部四层,没有地下室。平面呈矩形,北临路的主入口位于经二路。进门中部的营业厅直贯三层,底层中央设外凸的马蹄形营业台,二、三层绕营业厅周围为环廊,空间高大宽敞,十分气派。底层西为经理室、会客室、文案室等;东为办公室、钞券科和楼梯间。中间营业柜台后面为营业科和出纳科。二层为总经理办公室,沿环廊还布置有俱乐部、棋室、图书馆,以及仆人用房和厕所等。三层称为隔层,层高较低矮、是工作人员的寝室层。顶层为总经理的寝室、大会计室和宴会厅等。地下室东侧为锅炉房。西侧为三间金库,进入金库程序严密。金库外砌厚厚的耐火砖墙,内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内墙,地面为加厚的现浇混凝土,结构十分坚固。内部大厅为磨光人造石地面,高级柚木柜台。一般的办公室皆为木地板、木门窗贴面。

建筑北立面装饰考究,东、西、南立面较为简单。建筑立面完全对称处理,其风格基本上为早期美国仿希腊古典复兴形式。横向分为三段、东西两翼为三层,石墙基,红色清水砖墙。中间全部为混水仿石作法,对比十分强烈,主次相当分明。十级济南白碴石合阶之上迎面为高大的柱廊,六根希腊爱奥尼克式柱子直抵三层。柱廊以上为横额,上刻“BANK OFCOMMUNICATIONS”。水平檐口联系东西两翼。再向上为高出的四层,也是水泥仿石磨面,上书“交通银行”。高大的女儿墙矗立着旗杆,使中间部分更显得高耸突出。东西立面皆为石墙基,红砖清水墙,门口处作人造石装饰。南立面为建筑的背面,一切从简。东西各附一木质外廊,为地下室的入口。建筑装饰的主次、繁简分明,看得出银行家的治业精明。

整个建筑气势宏大,构图严谨,体现了业主炫耀财富、追求气魄的商人心理。院内东厢是一个木构的两层楼房,外廊单面房间,红砖木柱廊,也是早期美国仿古典形式。

德国领事馆旧址

位于市中区经二路193号(原),现使用单位为济南市人民政府。

1904年山东巡抚周馥、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袁世凯奏请清朝政府批准,将胶济铁路沿线的济南、潍坊、周村三地自开“华洋公共通商之埠”。1906年举行了开埠典礼。自此,外国资本开始渗入济南府。帝国主义列强为了维护本国侨民的利益,在非殖民地的济南府商埠区强行自开领事馆。为首的是德国人。1905年6月德国人向山东巡抚部院提出在济南设总领事馆的要求,当局以济南为自开商埠,并未与任何国家签订条约为由,而未予同意。同年9月,德国人贝斯在其已建房舍外突然悬挂德国领事馆府匾和德国国旗,并宣布德国在济南正式设领事。软弱的清政府竟默然认之,从而拉开了各列强在济南设领事馆的序幕。

济南德国领事馆坐落在经二路纬二路西侧,正面朝向经二路。建于1 901年,由东西两座楼组成。东楼为办公兼宿舍用,两层加屋顶阁楼层,里面三段式,对称布局。平面南部基本呈一字形,东西为两连廊连接的两栋外廊式的二层小楼,建筑组合为开口向北的“凹”字形平面。双坡红瓦屋面,波形阶梯状阁楼山墙,与纬二路东侧的德华银行隔街相望,形式十分协调。

西楼为领事办公室与府邸,两层带阁楼,有地下室,采用自由式布局。坡屋顶,东、南、北三个立面均有波形阶梯状阁楼山墙,构成与东楼以及再东面的德华银行相协调的整体环境氛围。西立面则以一个突兀而上的八角形蒜头形穹顶为主,既活泼了建筑的整体造型,又标示出主入口的所在。入口前为防风门斗,进门门厅木质楼梯可及上层,内部设有办公、接待、储藏和卧室等,空间丰富。楼梯、地板、高墙裙、门窗贴面全部为细木装修,做工精细,纹饰古朴典雅。外墙一层窗台下为蘑菇石砌筑,地下室采光窗半露地面。墙面粉刷,所有的窗台面、阳台、柱头、柱座皆用镂直线的石料作成。小巧的柱廊门斗,交错的红瓦屋面,部分稍稍凸出的窗户、二层转角部的空廊,尖阁楼以及西立面半于墙外的木构架等,使整幢建筑协调、美观,是一栋典型的日耳曼别墅式建筑。东、西二楼间为花园,树木茂盛,环境十分幽静。今东、西楼均为济南市政府的办公用房。

山东省民生银行旧址

位于市中区经二路168号,原使用单位为山东省民生银行(1932年~1939年)、日商横滨正金银行(1939年~1945年)、山东省银行(1945年),现使用单位为济南市京剧院。

山东省民生银行,是1932年由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筹设的官商合办的地方性银行。原山东民生银行行址,位于经二路纬三路交叉口的东南角,建于1932年。该行除经营一般的银行业务以外,还负责发行经办山东省库卷等。

该建筑坐南面北,北面临经二路。原为两层,东南部设有石砌的地下室。平面近于方形。北面的七个开间分为三部分,中间五间为主体,有六根巨柱式的壁柱,从地面一直贯通到檐口。柱身为矩形,刻有凹槽,柱头为爱奥尼克式。六根巨柱之上顶着三角形的山花。厚厚的檐口横向凹进去三间,是铭刻银行名称的部分。东西两端各为一开间,平顶,形式简洁,借以烘托中间五开间主体部位。屋顶女儿墙做成栏杆形式。北立面贴花岗岩,侧面为水泥抹面拉毛,窗的比例修长。二层为半圆券窗,一层为矩形窗。整个建筑上繁下简,以竖向手法为主,挺拔有力。中央大厅上下六根圆石柱组成两层通高的共享大厅。大厅的东部和西南部各有一青石板楼梯可及二层。大厅为井字钢梁结构,平顶,上入屋面。今又在其上面增建了一层而成为三层。金库位于南部,是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1938年济南沦陷后,日本侵略军攻入济南,因原济南日本总领事馆已毁,山东民生银行成为济南日本领事馆驻地。1939年9月,该行又成为日商横滨正金银行济南出张所。抗日战胜利后,被中国银行接管。据说该处还曾作过北四行之一的大陆银行(北四行:大陆、中南、盐业、金城银行)的用房。

20世纪50年代,曾作为中苏友好协会济南分会办公场所。自此以后,又有济南市文联和济南市亚、非、拉友好协会、济南市文化局、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等单位陆续在此办公。现使用者为济南市京剧院。

小广寒电影院旧址

位于市中区经三路路南48号(原),现使用单位为济南市小广寒电影院博物馆。

随着济南府商埠区的建设,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服务业和娱乐业也逐渐发展起来。电影院这个20世纪的新生娱乐方式也传到了济南,小广寒电影院就是济南最早建成的电影院。

该影院约建于1914年,规模很小,只能容纳不到500人。铁柱支撑的木屋架结构形式,瓦楞铁皮屋顶,没有换气通风设备。进大门后大厅很狭小,放映室在一层,大厅西侧有楼梯上不大的楼座。一层观众厅没有坡度,不做地面升起,而且厅内有柱子遮挡部分观众的视线,其视线设计是低水平的。为了获取最大的商业效益,坐席排列十分拥挤。楼上有一安全出口直通室外的楼梯。

建筑位于经三路与经二路交叉处的西南方,坐南面北。利用道路转弯处的地段特点,影院与方形四坡红瓦屋面的变电室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小广场,作为影院门前的人流集散场地。变电室与影院之间的平房是售票室,以影院观众厅的北山墙作为主要立面。底层是一个矩形的大门,二层是四个并列的平圆券窗,再向上的山尖做成叠落的曲线形,有着欧洲巴洛克建筑的影子。建筑的西部向上突出一个扁平的蒜头状铁皮穹隆顶,颇有东欧建筑的风韵,但与主立面毫无内在的关系。该影院不大,但建筑手法混杂,是营造商根据业主的要求,掺杂上自己的喜好拼凑出来的建筑,设计水平不高,难以与当时青岛、烟台等山东沿海城市高水平现代化的电影院相比。

经文物保护部门批准,小广寒电影院旧址,现已辟为“济南市小广寒电影院博物馆”。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济南分行旧址

位于市中区经二路路南、纬二路路西,原使用单位为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现使用单位为中国银行济南支行经二路办事处。建于1919年。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私营银行,总部在上海,为著名的“南四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和新华储蓄银行)之首。1919年11月在济南设分行。该行的经营业务比较广泛,尤其重视小额往来账户的业务。在日伪时期和抗战胜利后,业务均未终断。1952年该行撤销,业务并入济南市人民银行。后曾作过济南市工商银行华侨服务部(1989年左右)。

建筑坐南面北,两层,平屋顶。一层层高较高,是营业厅;二层层高略低,为办公用房。营业厅内的柜台装修相当讲究。建筑立面处理简洁明快,均为现代建筑的手法。

德国诊所旧址

位于市中区经三纬二路南46号(原),现使用单位为山东省总工会用房。建于20世纪初。

坐落在今大纬二路、经三路交叉口东南角的山东省总工会宿舍楼,据调查原来是德国人在20世纪初期所建的一个小诊疗所,原有形式相同的两幢建筑并列在一起,今仅存一幢。建筑坐南面北。平面为南北略长的矩形,进主路口北门后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内走道,略有曲折后直通南面门。在建筑的东南角设有卫生间和东便门。木楼梯位于建筑的西侧。木楼板、木地板、木门窗贴面包边。高石墙基,砖墙面,红瓦坡屋面。建筑体量不大,但形式独特,主入口的一左一右是两个六边形的三层阁楼,高出建筑的二层主体。阁楼顶部是一个六边形的红瓦盔顶,在大纬二路上自北向南看去,与阁楼墙上的两个圆形窗洞夹着一个长圆券形的窗子,俨然像两个带着草帽的雪人,望着南来北往的行人,很是吸引人。

建筑保存较好,现使用单位将它整修洗刷一新,是大纬二路上现存为数不多的一处近代建筑。

济南纬二路现存的这些近现代建筑,作为近现代建筑群于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建筑作为建筑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现实意义与价值不容忽视。济南作为黄河下游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典型的中国北方传统城市,这些留存下来的颇具特色的近现代建筑遗产,是其寻求地区文化发展与城市特色建设的重要资源。济南市有关部门,拟将济南经一路、经三路、纬一路、纬五路围合的区域列为特色街区,予以重点保护。济南近代建筑较为集中的经二路、经三路地区、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区和颇具特色的近代传统民居等区域,已被济南市划分为重点保护街区,并出台《济南市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无论是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还是提高济南的整体形象,都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昭通聚颜坊:迷惘中前行 下一篇:天水润泽美妆:低利润背后的大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