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提琴的科学发音与系统训练

时间:2022-05-29 09:38:47

谈中提琴的科学发音与系统训练

提起中提琴,早在十九世纪中期,柏辽兹就指出了中提琴的特点:“它像小提琴那样灵活,它的低音弦的声音具有独特的辛酸感。高音显得极为向上。总之它的音色充满着深深的忧郁,显然与其他弦乐器音色大不相同。”

柏辽兹说了上述这番话后130年,哈恰图良对中提琴的表现力又作了不同的评价:“中提琴是声音很美,是有效果、风格独特的乐器。它的声音有某种女性因素――温柔、可爱、抒情。它的表现力非常丰富,绝对的无所不能。”

但是,所有这一切为人赞誉的印象效果,都是建立在中提琴的科学发音基础与系统的训练手法之上的。充分了解这一点对于客观地反映中提琴的声音面貌,尽可能地发掘发挥中提琴的演奏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不少人对中提琴演奏有一些误解,甚至偏见。不仅在理论上混淆中提琴与小提琴的不同演奏技术,而且不分折演奏差别。本文仅对此谈点粗浅的看法。

卡尔・弗莱特指出:“发音基本上是运弓产生的效果,它和运弓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而运弓,则是通过演奏者的右手动作来实现的。所以如何使演奏者的右手各部分与弓子协调动作便成了发音的先决条件。

肩膀,是演奏者在运弓中的最高部位,为使琴体正常振动所需的力量顺利地传到弓上,肩关节必须非常放松。仿佛一个牵着摇柄的轴心,随时可以按重力作用转动。

常见的毛病一是缺乏肩关节的积极感;二是过分加强关节的作用,造成肩关节及大臂的肌肉紧张。

肩与大臂的肌肉紧张和缺乏肩关节的积极感对演奏能力的削弱在客观上是一样的,甚至会对肘部以下的部位动作带来不良影响。虽然始终在肩关节处保持主动意识并充分分解大臂,对于更好地沟通力量的流动,平衡运弓时手部的具体动作是很有益处的。应该注意的是,这种肩关节的主动意识绝对不可能夸张使用。如前所说,它仿佛是一根摇柄的轴心点。

手腕是中提琴发音中比较关键的部位。小提琴家们对这个部位不作阐述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只需要灵活的状态,就可以演奏明亮、鲜嫩的声音。但中提琴家们长期以来不充分注意演奏中的右腕状态却是件遗憾的事。

与小提琴相比,中提琴演奏中的右腕的任务更为艰巨。它担负着由大臂下传的力量输送至手指并融汇到弓行的每一瞬间去的工作。而后者的过程尤为复杂。在演奏一些难度较大的乐曲时演奏者的右腕不仅是重力的集中点,而且还是技巧的直接启动机关。

之所以说中提琴演奏中的右腕比小提琴的右腕重要,表现在两种乐器对力量的不同需要上。

中提琴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它需要相当的力度才能使自己充分自然地振动。这个原动力必须大于小提琴。很明显让一个刚成功地演奏完小提琴的人马上用同样力度拉中提琴,就会发现演奏出的声音是那么的不堪入耳,其原因正是缺乏正确的力度。

有人说演奏中提琴其实无须花多大的力量,这种说法要么是他并未奏出像样的中提琴声音,要么就是在演奏中保持了充分的右腕高度,所以才感到轻松自如。不可能有其他的解释了。

任何人都知道,水往低处流是地势的缘故。而牛顿的苹果不朝别处飞却直接落到地上是重力的作用所至。那么中提琴演奏者的右手部位同样唯有始终保持这种“地势差”及“重立作用”,方能源源不断地将自己所需的力量传至琴上。

因此,怎样让演奏者的右腕过高或过低还能得到良好的音质呢?加上现代作曲家们越来越要求中提琴演奏与小提琴同样华丽的技巧。中提琴演奏者对与自己的右腕的每一细微的调整就不能不进行严格的考究。

触弦点,是实现正确音质、理想音色的重要部分。这个问题卡尔・弗莱什年代就经常被列为弦乐演奏法中的要点。但至今不少演奏家并未将足够的注意力移到指板与琴码间最靠近琴码的那段弦上,只是近几年来许多国外演奏家带来晶莹而又响亮的音质后,一些人才开始大胆尝试。

中提琴,作为现代音乐的一名开拓者,更多采用的就是这种弦弓接触点靠近琴码的音质。在这个点上发出的声音明亮、挺拔、具有理想的穿透力。为现代音乐中将中提琴放在独奏的位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浅谈赣南采茶戏之由来 下一篇:群众合唱价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