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提琴演奏中的两个辩证问题

时间:2022-09-30 01:11:35

论中提琴演奏中的两个辩证问题

作为提琴家族中的中音乐器,中提琴因其厚实、温暖而丰满的音色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熟知,所喜爱;越来越多的人怀着满腔的热情投入到中提琴的学习当中。20余年的教学经验使本人对中提琴的演奏技法有了较为独特的理解。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本人最为重视的就是中提琴演奏技法当中的几点辩证关系。这些观点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即存在于中提琴的演奏技法中又存在于对情感的表达中。

只有从宏观的角度去阐述和论证中提琴教学实践中所存在这些观点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学生对中提琴的演奏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才能从整体上去把握中提琴的演奏技法,并通过技法深刻的表达出作品的情感,从而在对中提琴的学习中能够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一个清晰的思路。

一、“松”与“紧”的问题

1、力度的“松”与“紧”

“松紧有度”是万事万物所应遵循的原则。过松则显得消极、不紧密、不严格;过紧则显得急躁、紧迫、压抑。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音乐演奏中。对于中提琴的演奏而言,松紧适当是非常重要的。

演奏中的放松与自然状态下的放松有些许区别。自然状态下的放松是极度的放松,软弱无力,所拉出来的音色松散毫无张力,没有弹性。演奏中所强调的放松是指在有控制的、积极的状态下,肌肉的弹性充分被调动起来。力度在肩膀、胳臂等关节中自由流动,从而流畅的传到琴弦上,达到控制音色、强弱、快慢等演奏技巧的目的。适度的紧张在演奏中是必然的。它会使整个演奏富有流动性、生命性以及表现性。但初学中提琴的人在“紧”这个问题的理解上会有偏差。他们总会出现紧张过度的问题,尤其是提到“用力”二字,学生往往会变成左手死死的按住琴弦,右手紧握弓子,并出现提气、架肩等问题。造成音色呆滞,不流通,音乐失去了活力。同时演奏者的肌肉因为持续的紧张而变得乏力、酸困。松紧的问题从表面上看二者是相对立的,然而深度的分析松紧问题则发现他们是相互统一的。松与紧在演奏的过程中是相互交替的,肌肉在演奏的一瞬间突然发力然后立刻放松,并保持力量的持续和稳定性。比如左手触弦的力度问题。当左手的手指触弦时,应该仅用手指自身的力度准确的落在需要的把位上,然后迅速的将力量减轻并保持,使得手指得到充分的休息并能较好的为下一个音的动作做准备。右手的运弓的技巧也同样需要松紧适度。当我们需要拉出带音头的音符,就需要弓子在接触琴弦的时候是有力的,且力量是集中的。只有这样才能使琴弦充分的震动,音色集中富有穿透力。但需要音色持久的保持流动性则需要在弓毛挂响琴弦之后右手迅速的减轻对弓子的压力,让声音流动起来。通过上例我们发现中提琴的力量是遵循着先发力、后放松、再发力、再放松的顺序,而且这样的动作是非常迅速的,几乎是一气呵成的。如果能够将这一套动作不断的交替重复于整首作品中,不仅可以长时间的进行演奏而不乏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对技法控制的能力。所以如何将这“松”与“紧”自如连贯的运用是中提琴演奏中学生需要学习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巧。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了解了演奏中“松”与“紧”是缺一不可的。为了能够充分表达乐曲的内容就需要用力,而为了使得音乐更加的流动则需要放松。可谓是松中有紧,紧中有松。学生如果能够较好的掌握“松”与“紧”的关系便能够自然的、流畅的拉琴继而获得理想的艺术效果。

2、心理的“松”与“紧”

松紧适度的问题不光体现在演奏技法上,同时也体现在心理层面。对于演奏的心理学已经是学术界公认的一门专业的学科。尤其是当学生深入学习后会发现心理因素对于提琴学习和表演是至关重要的。

(1)自信心的建立

一个优秀的中提琴演奏家不仅具有卓越的演奏技巧,同时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建立一个放松且平和的状态对于我们无论是平日的学习还是上台表演都是非常重要。本人认为这是向成功迈出的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在任何学习过程中我们都会遇到来自外界的打击和自身懦弱的干扰,很容易对自我进行否定失去自信心。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决定了中提琴的学习之路将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笔者经常对学生说:“学习中提琴的演奏首先需要的就是勇气。要勇于尝试,勇于面对困难,面对来自外界的各种压力。”在面对困难的时候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放弃,只有少部分人选择了继续坚持。纵观古今的演奏大师,无一例外都是经过了数十载的持之以恒才最终走向了事业的顶峰。所以拥有强大的自信是我们迈向成功的重要保证,对于学习中提琴的人来说时时刻刻都需要自信来帮助自己克服困难。

很多学生在面对考试、演出等重大场合时,因为自信心不足造成心理的负担加重,从而影响了演出的效果。平日里非常熟悉的作品到了舞台上因为紧张出现了音准不够、拉错音符、忘记音乐处理甚至是忘记谱子的问题。紧张最容易造成就是表演者的呼吸不自如的问题。呼吸看似与中提琴的演奏毫无关系,其实至关重要。人们正常的呼吸是自然、通畅的、稳当的。但如果表演者在上台前自身压力过大,则会造成提气、憋气的现象。这样会造成演奏者的肢体呆板、僵硬,造成运弓的动作不流畅,而这种感觉会直接的被传递到琴弦上,拉出来的音乐也会是不通顺、不舒服的。所以平时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上注意言辞的使用。即能指出问题所在又不至于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努力的创造轻松自如的课堂环境。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拉近同学生的关系,并采用探讨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自我教学的过程中。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心里负担,同时还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最大程度的调动起来。本人还经常鼓励学生主动寻找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类比赛以及社会活动,让学生从中得到技能和心里的锻炼。在不断的总结经验的同时还建立起强大的自信心,让学生们能够在公共场合更自然的表演。

(2)积极的演奏状态

前面分析了自信不足所造成的过“紧”的问题会影响演奏效果;而过“松”则会造成音乐软弱无力、毫无激情、没有弹性等问题,同样也会影响音乐的表现力。当遇到快速的、激烈的作品时,需要演奏者迅速的进入到音乐当中。速度、力度不光是演奏技法的问题,更多的是依靠表演者用自己情感来带动的。这种用心去演奏的状态就是积极的状态,所演奏出来的音乐则更富有穿透力和感染力。即便是在弱奏的情况下,也需要我们用“大”力气来演奏“小”音乐。这里的“大”不是说力量的大小而是说我们的状态、精神面貌和思想都是积极的、向前的。不要因为需要弱音、需要慢节奏就采用消极的状态去演奏。用什么样的状态去演奏,音乐便会反映出这种状态。所以在演出前,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精神状态。要在平和的心情当中采用积极的状态去演奏。

二、“以情带声”和“以声带情”的问题

音乐自诞生起就拥有了表达情感的作用。我们将音乐用于祭祀场合表达对神明的敬仰之情,亦或是用音乐表达男女之爱、亲情之爱和对故乡之爱。没有思想性、情感性作品只能被称为是各种声音的集合体,甚至是噪音。而当这些声音拥有了情感才能称之为音乐。人的演奏亦是如此,没有情感的弹奏只能说是拉琴的机器,富有感情的弹奏才能称得上是演奏。所以情感性是我们在演奏中要强调的。而长久以来音乐表演究竟是先技巧还是先感情是一个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

中提琴作为一个独奏的弦乐器来说离不开技巧的有力支持。没有正确的演奏方法,完整地表现音乐就成了不切实际的梦。古今中外这些中提琴的演奏名家无一例外的都拥有了精湛的技巧。比如尤里·巴什梅特被誉为“中提琴界的帕格尼尼”,再比如旅美华裔中提琴演奏家白明,我国著名的中提琴演奏家苏贞等。这些活跃在当今舞台上的中提琴音乐家们获奖无数,或被认为是天才,又或是被称赞为最伟大的中提琴音乐家。这些荣誉都是基于他们拥有精湛的中提琴演奏技巧。中提琴的发展已有百年历史,但是在教学和演奏方面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技巧的问题。对于一个中提琴的初学者而言,首要任务就是能够顺利的演奏作品。这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刻苦学习。但是先解决技巧问题,尤其是技巧问题被长时间的强调往往也有它的弊端。学生们往往只重视技巧,或认为技巧是优先于其他表演因素的,甚至他们认为技巧就等同于艺术表现。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拉琴的机器,他们的演奏毫无思想性和情感性。笔者认为在学习一首新的曲子的时候首先要明白技巧磨练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提高演奏技巧而学习作品,还是因为要表现更高的艺术境界才刻苦的磨练技巧。这个目的一定要清楚。因为在长时间技巧问题的学习中,学生甚至是教师都会迷失方向。他们上课的内容或许只有技巧,平日的练习也只在乎技巧。他们认为能演奏超高难度的技巧性的作品就达到了中提琴演奏的最高境界。他们忘记了我们的旋律永远是服务于内容,永远是内容的表达形式。

如何才能够较为完整的体现音乐的思想性?

1、深入细致的研究作品

音乐能够成为艺术,他必定包括了情感的因素。《乐记·乐本》中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说明音乐是发自人的内心的,而内心的情感则又通过音乐的形式外在的表现出来。演奏一首完整的作品讲究的就是“情”和“神”。当我们拿到一首新的作品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认真研究这首作品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然后在通过提琴和演奏技巧将感情表达出来。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作曲家的思想和感情结晶。只有深刻研究作品,仔细的去体会作品的感情,并努力像听众展示出来,与听众产生共鸣才是中提琴演奏的最高境界。深入的研究除了对作品基本的背景知识了解以外还需要对作品的旋律线条的发展、和声等做细致的分析。并结合背景知识了解作者需要的艺术处理效果。这样才算比较完整的认识了作品,才能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思想。

2、全心投入音乐作品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说:“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意思就是拨动琴弦还没有形成曲调的时候,感情就已经流露出来。可见感情并不是音乐开始的时候才有的,而是在演奏前演奏者的形态、神态就已经投入进音乐的世界里。在从另一个方面而考虑如果能够全情投入,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技术的缺失。如果在演出的时候能够排除杂念,全心投入也能够克服紧张的情绪,达到良好的演出效果。

虽然我们一直强调音乐是服务于内容。但是音乐的内容和技巧应该是放在同等地位上,两者是不能被割离的。也就是“声情并茂”。只有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才能堪称完美的音乐表演。太注重技巧则失去了音乐的生命力,而技巧的缺失则没有办法去完整的表达音乐的思想性。所以在除了注意平时的技术训练以外,还要注意对作品认真分析。将技巧和感情合二为一才能有正确的情感表达。

结语

中提琴作为提琴家族中的中音乐器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关注的背后则是对中提琴演奏技法越来越严格的要求。除了要有精湛的技术以外,还要能够通过技术表达音乐的思想感情,从而感染观众。在学琴的道路上只有弄清了各个要素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才能够更加快速的、有效的提高中提琴演奏的技艺。上述关于中提琴的演奏的技法是众多的提琴演奏技法要素中最为基本和关键的两点。希望通过本文,能对中提琴的演奏者和初学者提供些许参考,为中提琴的教育和发展做出一份绵薄之力。

上一篇:中小学优秀音乐教师群体调查及启示 下一篇:音乐课堂教学语言的探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