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作品《陋室铭组画》解析中国茶文化与中国绘画之间的联系

时间:2022-05-29 08:25:13

通过作品《陋室铭组画》解析中国茶文化与中国绘画之间的联系

为了创作这组以园林景色为题材的美术作品,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其中包括文学方面的、美术方面的、园林方面的和茶文化方面的相关知识,想把这些资料作为创作的理论依据。通过学习,我对强调写意和抒情,提倡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审美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经过总结,我为我的作品取了《陋室铭组画》这个名字。

一、作品名字的由来

从作品的名字不难看出,这组作品的灵感源自唐代作家刘禹锡的作品《陋室铭》。我在上中学的时候学过刘禹锡的作品《陋室铭》,懂得了有德则馨的道理。后来知识渐渐丰富,尤其是学画之后,再读《陋室铭》便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型。”作者描述不但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而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描绘我国文人士大夫精神家园的精美图卷。他们不追求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的皇家气派,而追求娴静、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的小园景色。读到此处,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派“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的中式文人园林景色。于是我便有了创作一批以园林景色为题材的作品的设想。

二、园林艺术为创作提供素材

我国的园林(中式园林)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大体系。皇家园林集中在北京一带,以宏大、严整、堂皇、浓丽著称。而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私家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我的作品《陋室铭组画》即是取材于苏州园林。我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特别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是文人写意山水模仿的典范。园内庭台楼榭,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得以流畅、流通、流动。透过格子窗,广阔的自然风光被浓缩成微型景观。题词铭记无处不在,为园林平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涓涓清流脚下而过,倒映出园中的景物,虚实交错,把观赏者从可触摸的真实世界带入无限的梦幻空间。我感到这里有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园内的每一个角落都是一幅精美的图画。

就技法来说,借景或把园外的美景,通过精心选择和剪裁,收纳到园林中来,这称为远借;或用一处景致映衬另一处景致,这称为互借。这样不仅极大地扩展了欣赏者的空间感受,而且符合这和中国画所提倡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方法。我的作品中出现了太湖石、芭蕉叶、院墙等东方园林景物特征,为了表现的需要,也出现了风筝、青花瓷瓶、窗格、功夫茶具等带有中国特色的元素。这时候,我还是感觉到画面缺少点生气,于是增添了一只黑色的鹩哥,增添了一些情趣。

三、茶道艺术为创作增添情趣

茶道又即茶文化,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艺术。茶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功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它运用小巧的茶具,喝茶时需细细品味。初尝清苦,细品则清香甘甜,品茶就像是在品味人生——经历过酸甜苦辣才懂得人生的真谛。于是我把功夫茶具移到了我的画中,意在表达对艺术,对生活的品味。

四、工笔为技法,写意为精神

写意精神是中国画创作的精髓,即使是工笔画也是处处体现着写意性。追求工笔画中的写意性,把抽象与具象的结合,写实与写意相溶,把浪漫主义的、象征的物象与写实的具象物体溶于同一画面中,使两者尽力的统一谐调以显示画面的生命与活力,从而避免了物体的每一部分都用写实的手法画出来而使人有一种过紧的感觉。“笔工而意写”,不仅是“应物象形”,而且是意象的写实性,在能动的观察与写生的基础上,经过艺术的再创作,追求传神写照,是工笔画抒情达意、构筑意境的艺术语言与绘画法则。我在创作的时候,并不是完全参照劲舞景物中的一草一木的具体形态进行描摹,而是进行了一定的抽象变形处理,只有工写结合,才能形神达意;避免由于画面太工整而出现的腻烦、刻板、呆滞,使绘画元素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画面当中,从而追求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上一篇:浅谈如何让公益广告更有效 下一篇:企业衍生金融工具的内部控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