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新鲜人

时间:2022-05-29 05:04:59

创业一般而言是属于年轻人的专利,但现在五十多岁退休之后才开始创业的人不在少数。

称他们为“五十岁创业家”似乎不是很贴切,姑且称为“银发新鲜人”吧。

清明前夕,回台湾扫墓,与许久不见的亲戚们碰面,顺道闲话家常。家族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所在地点也不同,共同的话题都谈到台湾现在经济不好,很像日本趋势专家大前研一谈到的“M型社会”,中产阶级一直在减少,社会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类似的话,在这一趟扫墓之行中,不断被提起。

我的家族成员,就是一个M型社会的缩影。

三位同是公务员、在不同单位服务的叔叔,于五十多岁的壮年,先后选择退休。他们的小孩都已大学毕业开始工作,或者准备到海外留学,他们觉得为家庭该负担的责任已告一段落,接下来该是花时间经营自己的人生。这三位叔叔都有大专以上学历,在他们成长的那个年代属于稀缺资源,也因此能考上公务员捧着俗称的“铁饭碗”,一路干到退休,并且领到一笔可观的退休金养老。

另外一位姨妈则不同。在40年前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读到高中就没再往上读,而是到工厂工作。半年前,她刚被雇用她三十多年的工厂辞退,因为这家工厂搬到大陆。这使她失去固定职业,只有偶尔的一些零星工作可做。过去10年,这种例子在台湾的制造业很普遍,因为成本关系而把工厂关闭迁往他处。姨妈很乐观,也很节俭,把希望寄托在两个还在念书的儿子身上,希望供他们上大学。另一方面,她则是花钱去学做菜,并通过测试考上厨师执照,准备自己摆小摊子做餐饮,搞个小生意,开始人生的第一次创业。

至于前面谈到的那三位叔叔,退休下来也没闲着,除了安排四处旅游看风景,也在找机会做投资,参与别人的新事业,甚至自己下来当老板。这倒是出乎我的意料。三个工作稳定的公务员,以及一个生产线的主管,这些人过去和创业是没有关系的,现在却是由于不同原因,而可能走上创业之路。我想不到一个准确的词来描述他们。称他们为“五十岁创业家”吗?好像不是很贴切,就称为“银发新鲜人”吧。

创业这件事,与承担风险有关,一般而言是属于年轻人的专利,随着年龄上升,承担风险的能力跟着下降,越接近退休年龄越和创业无关,但现在来看已经不对了。它更多像是和你所积累的经验,以及技能有无更新,还有手上可以运用的资本有关。我原本以为我的家族或许是特例,但后来和几位朋友聊到这个现象,发现他们身边也都有类似案例。这让我想起最近和三星中国研究院院长朴胜虎闲聊时,他也提到同样的事。

韩国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许多大企业像三星、现代、LG和大宇,都被迫重整和裁员,过去学习日本商社所提供的“终身雇用”保障,已无法兑现,许多中壮年员工突然失去工作,在重新就业无门的窘况下,被迫自行创业,这也打破了韩国过去都想进大企业工作的传统,开始有创业风气形成。此后,影响逐步扩大,甚至韩国的大学毕业生,也开始有自行创业的例子。当组织无法再维持终身雇用的承诺,对工作者来说十分残酷,却因此释放整个社会的创业能量。放大来看,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摧毁了亚洲当时正在成型的中产阶级,影响了一代人的职场工作生涯,却也开启了中壮年创业之门。不管出于自愿或被迫,中壮年创业都应受到肯定。他们离开原有熟悉的环境,投身新领域重头开始,除了学习新技能之外,还要有相当的勇气。他们以自己的工作机会为代价,让社会资源有被重新组织和和用的可能。这让终身学习不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成为每个人从工作第一天就要实践的事。没有任何组织能承诺终身雇用,也没有任何工作者能承诺终身为一家公司服务,这里头牵涉主观意愿和客观条件配合。人与组织的关系,建立在双方的结合是否都为对方创造更大价值的基础上,如有一方未能做到,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终止。这话说来残酷,却非常实际,不独在亚洲如此,只是亚洲发展市场经济的时间比欧美短,才正在经历。

这趟回台湾,到处看到在教人做菜、煮咖啡和做创意提案的补习班,报名者大多是为自己当老板作准备。经济低迷不可怕,反而可能激发整个社会的创业斗志。今年是亚洲金融风暴10周年,如果真有什么应该纪念的事,我认为这一条绝不应该被漏掉。

上一篇:全球化了怎么工作? 下一篇:iPhone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