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新秧歌运动

时间:2022-05-28 08:05:37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新秧歌运动

抗战时期兴起于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的“新秧歌”,是中国现代文艺史上一朵瑰丽的艺术奇葩,其全新的表现形式和充满时代气息的鲜明主题,对鼓舞抗日根据地军民团结抗战发挥了无以替代的作用,也为今天繁荣文化艺术事业留下了宝贵遗产。

一、传统秧歌:表现民众生活娱乐的民间说唱舞蹈

秧歌是汉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据传始于春秋时期,有迎神驱邪的意义。秧歌在陕北这块黄土高原上曾广泛流行,是年节期间民众娱神并且自娱的歌舞杂耍的民俗文化活动。就其表现的内容讲,主要有诙谐风趣、引人逗乐的秧歌,反映田园乡村生活的秧歌,表现爱情生活的秧歌。周扬在《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看了春节秧歌以后》中提到的秧歌剧《杨二舍化缘》后这样评价:“那里面对于爱情的描写细腻与大胆,简直可以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媲美,使人不能不惊叹于中国民间艺术的伟大和丰富”。①当然,传统表现爱情题材的秧歌,其思想内容往往夹杂着封建、色情和庸俗化的成分,或反映男女之爱的“酸曲”,被群众称为“骚情秧歌”。老百姓都说“旧秧歌是酸的,我们不爱看”。

二、革新:新秧歌运动的兴起

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日救亡成为时代的主题。在这种情况下,改造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秧歌,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崭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成为文艺工作者一项重大而迫切的任务。

在“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的号召下,广大的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收集整理当地流行的各种民间文艺作品,认真向劳动人民和他们创造或者喜爱的艺术学习,积极改革创新秧歌这种民间戏剧形式,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和艺术魅力。以鲁迅艺术学院师生1943年春节创作演出的《兄妹开荒》为标志,陕甘宁边区新秧歌运动迅速兴起,并呈现出繁荣之势。

《兄妹开荒》在枣园演出时得到了的肯定,他看后满意地说:“这还像个为工农兵服务的样子”。这一秧歌剧的成功演出激起了人们对于秧歌的浓厚兴趣和普遍重视,也激发了工农兵群众的创作热情。随后,鲁艺的秧歌队连续在杨家岭、中央党校、文化沟,联防司令部等多处表演,推出了一大批新内容、新形式的节目,把新秧歌运动推向一个高潮。一些机关、学校纷纷组织业余的秧歌队,各地秧歌队如雨后春笋建立起来。据统计,1944年春,全边区各类秧歌队有949个,平均每1500人就有一个。

三、艺术魅力:“表现新的群众时代”的新秧歌

1.新秧歌的艺术生命,首先表现在题材上反映的是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思想感情,因而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如以反映边区大生产运动为首要主题的新秧歌,“1942年至1945年间,解放区的秧歌剧共有169篇,涉及生产劳动的秧歌剧初步统计有64篇,占总数的38%,其中直接涉及开荒的有《开荒》《开荒前后》《兄妹开荒》等”;②反映边区社会对二流子改造的剧目有《文二起家》《钟万财起家》《动员起来》《一朵红花》《刘海生转变》等;反映边区民众政治生活的曲目有《选举法》《破除迷信》《神虫》《减租》等;反映民众家庭生活、新型家庭关系的曲目有《二媳妇纺线》《一朵红花》《妯娌要和》《买卖婚姻》《算卦》等。另外,新秧歌在歌颂军民关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如“鲁艺”排演的《拥军花鼓》,风靡陕甘宁边区,唱遍了全中国。还有《牛永贵挂彩》、《刘顺清》等,都以饱满的热情,歌颂了鱼水情深的军民关系。

改造后的新秧歌剧所反映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普遍具有朴素、明快、生机勃勃的特色,一些作品还含有幽默的意味和喜剧的情调,渲染了一种热闹红火的氛围,勾勒出一幅幅欢乐的画面,使秧歌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融入了大量现实生活中反映真善美的东西,起到了宣传进步思想,反对封建迷信,密切军民关系和鼓舞人民抗战的巨大作用。周扬在看了春节秧歌以后写的《表现新的群众时代》一文中说到:“这些节目(指秧歌)都是新的内容,反映了边区的实际生活,反映了生产和战斗,劳动的主题取得了它在新艺术中应有的地位”。

2.新秧歌的艺术生命,还体现在它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上。陕甘宁边区的新秧歌,继承了陕甘宁边区传统秧歌的风格,采取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小戏的形式,所唱的歌曲也都是各地民歌和民间小戏中常用的乐曲,因而为群众所熟悉,被群众乐于接受。新秧歌在继承传统秧歌风格的同时,又进行了新的艺术创新。传统秧歌里丑角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在秧歌队末尾往往都要设置蛮婆、蛮汉等一批丑角人物。“新的秧歌取消了丑角的脸谱,除去了调情的舞姿,全场化为一群工农兵,打伞改用为镰刀斧头,创造了五角星的舞形,这些都是被文艺家阐释为斗争秧歌的鲜明的标志”,③呈现出与旧秧歌截然不同的艺术表现特点,“实质上已是和旧的秧歌完全不同的东西了”。④新秧歌无论在人物的塑造和舞蹈、曲调、演唱上都有所改革。这种改革,从艺术表现形式到题材内容做到了有机结合,对后来的戏剧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为发掘、改造和发展民间文艺形式,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注释:

① 周扬.表现新的群众时代[A].刘增杰,赵明,王文金,王介平,王钦韶.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及各抗日根据地文学运动资料[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

② 安荣银.对旧秧歌的改造与利用[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3):31.

③ 张庚.秧歌剧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

④安荣银.“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的新秧歌[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3):18.

上一篇:浅议小戏创作 下一篇:“走进新榆林”陕西省文化系统文艺工作者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