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侵蚀工资”背后

时间:2022-05-28 06:28:59

“利润侵蚀工资”背后

背景

29岁的李环刚拿到这个月的工资条,心里埋怨工资涨得太慢。这位湖南某烟草公司的普通职工,目前的收入仍接近于五年前年薪6万元的水平。尽管这已令同城的白领望尘莫及,但他认为,和烟草行业利润的增长相比,他的年薪至今应有与GDP持平的增速。

即使是亚洲最赚钱的企业――中石油的基层员工,亦在抱怨目前的工资太低,且近年来几无增长。而与这些具有垄断优势的国企“巨无霸”相比,那些效益较差的企事业职工及蓝领工人,其处境和抱怨可想而知。

近日出版的《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7)》,其中涉及这一问题的数据引起各界广泛关注。这份由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编写的企业蓝皮书称,从1990年到2005年,我国收入占GDP结构变化趋势中,劳动者报酬所占比例从53.4%降低到41.4%,而企业同期营业余额占GDP比例从21.9%增加到29.6%,“企业利润的大幅度增加在相当程度上是以职工的低收入为代价”。

对照来自《美国经济评论》2002年的一份报告,美国和英国经济在过去50年中,劳动收入占GDP比重在65%到80%之间波动。

《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7)》认为,“利润侵蚀工资”现象不仅表现在非国有企业员工收入长期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且表现在国有企业大量使用临时工等体制外员工,以降低用人成本。

与此相关联的一个现象是,来自亚洲鞋业协会的信息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广东已有近千家鞋厂及相关企业倒闭,其中劳工短缺被视为主要原因之一。某些上规模的企业,正将部分生产线向成本相对偏低的越南或内地转移。 而工人因工资太低,选择“用脚投票”恐怕是一个重要因素。

显然,国民收入分配向资本所有者倾斜,直接带来了职工低工资与企业高利润的畸形对称。若换之以公众最朴素的话语表述,正是那句经典的民生感叹:“什么都涨,就是工资不涨。”

为什么中国一次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收入比重,在最近的十年时间里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等专家的一项研究,将此归纳于三大因素:

其一,经济结构的改变。过去十年以来,中国的资本投入量显著提高,而资本量的大量、快速累积,需要较高的资本回报作为支撑。同时,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相对落后,这使得中国一次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收入比重下降;其二,利润率的上升意味着资本所得比重的上升,同时使得劳动者在企业内部收入分配问题上的谈判权下降,以至于劳动者取得利润分红的能力不断下降;其三,近年来政府税收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GDP增速,导致税收尤其是生产环节征收的税在GDP中的比重提高比较快,这也挤压了劳动者收入在GDP中的比重。

《财经》特约经济学家、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亦表示,低工资和高资产价格使得中国劳动力和资本成本极低。由此带来的成本优势,让中国在效率并不高的体制下依然取得了高增长,这就是中国经济奇迹的奥秘。

工人工资的基础是劳动生产率,即每小时或每年一个工人创造的价值。那么,中国工人理想的工资标准是多少?专栏作家薛涌根据联合国的世界各国工人劳动生产率数据算了一笔账。根据联合国的数据,美国工人一年创造63885美元的价值,居全球之首;按小时算居第二,每小时创造35.63美元。在中国,工人的年工作时间高达2200个小时,年均创造的价值为12642美元,是美国同一数值的八分之一。美国工人2005年的平均工资是40409美元,相当于其当年人均创造价值的39%左右。若以此比率换算于中国,大致折算出每名工人年均应得38950元,月均约3200元。而2006年中国在岗职工年工资为21001元,月薪才1750元。

目前,一个毋庸讳言的现象是,相对于资本的强势,劳动者的地位在持续下降。全国各地为了加强引资力度,不断采取各种优惠政策,保护投资者利益,而对劳动的保护却不尽如人意。在社会保障方面,劳动者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险。国家法律、法规与政策明确规定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的劳动保护,客观上得不到真正的落实。

有专家认为,随着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工资与物价水平联动、企业利润在劳资双方中进一步分配是必然趋势。正如上述蓝皮书所说,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如果劳动力成本长期低于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甚至低于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成本,一个国家的产业将难以维持竞争力,更难进行产业升级。当中国企业职工工资的增长与企业利润的增长形成良性循环之时,才是中国企业竞争力提升进入新阶段之际。

上一篇:身份与幻觉 下一篇:大中争购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