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干预的研究

时间:2022-05-28 05:33:54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干预的研究

摘要:采用实验法和问卷测量法进行调查,证明团体辅导对于改变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对被试进行分组,并对实验组实施8次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结果发现,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水平的提高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不仅能够显著地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自信心和生涯决策能力,还能帮助他们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进而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9-0078-03

问题的提出

由于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根据教育部官方网站的数据,高校毕业生的待业人数逐年攀升。笔者认为,导致高校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很复杂。第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我国的经济结构主要以低端的加工制造业为主,真正能够吸收广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端企业尚未发展成熟。于是在这些年便出现了农民工“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现象,但是转型非一日之功,就业压力却由来已久。第二,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开始实施高校扩招计划,2012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680万。第三,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大学生对待职业和工作的态度也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从以前将工作看作求生的手段变成现在将工作看作自我实现的平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重视自我实现。但是由于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不合理,对工作的各个方面的信息了解还不够全面,年轻的他们不能客观地分析现实的情况,这种认识和准备的不足使得他们在择业的时候显得格外小心翼翼、犹豫不决,甚至会浪费许多好机会。第四,高校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目前有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就业服务较为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

笔者拟从学生工作的角度,探讨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对提高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促进作用。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指对个人自身条件的了解和对职业生涯各个发展阶段的规划,主要包括充分和准确的自我认识、设置合理的职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路径。较为普遍的职业指导教育方式是授课,使学生获得一般的职业规划理论和知识。少部分资源较好的学校可以为部分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方面的个体咨询,这是效果较为理想的指导方式,但是会受到教育资源和范围的影响。笔者的研究采用的是团体辅导形式,团体辅导是指在团体的情境下对组员进行辅导的一种形式,是通过团体内部人们之间的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观察、学习、体验,学习合理的处事态度和行为方式。为了促进学生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知识运用于实际操作,团体辅导应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以及对理论方法的使用和训练。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研究者在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用海报的方式招募自愿参加团体辅导的大学生,最终确定24名大学生组成研究被试,并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男生6人,女生6人)和对照组(男生6人,女生6人)两个组。两组成员在SCL-90量表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量表得分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研究工具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量表。本研究采用的量表是由国外学者奥西波夫、卡内伊和巴拉克(Osipow,Caney & Barak)于1976年编定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量表。最先由陈金定于1987年改编,之后再由台湾学者林香君于1992年修订而成,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60。(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方案。本研究主要是依据团体动力学理论及职业生涯规划的匹配理论进行设计的,后者主要包括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霍兰德的类型说和施恩的“职业锚”理论。这三种理论都认为每种职业都有与之匹配的人,每个人都能够找到并且做好某一个职业,他们都提出了个人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的特点进行匹配的原则。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思路主要来自于帕森斯的理论模型,而霍兰德的类型说及职业兴趣自评量表对于本方案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团体辅导方案中,我们的辅导内容主要包括:认识自我、探索职业兴趣、认识职业、职业与自己的匹配及时间管理的基本技巧。

研究过程 在该研究正式开始之前,需要提前设计好该研究的实施计划,包括:被试招募的时间、宣传方式、报名表及初步筛选访谈提纲;团体辅导的内容设计;前测和后测所需问卷;团体活动中需要用到的材料等。在团体辅导开始之前,将24名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接受团体辅导的干预,控制组不接受任何干预。并要求实验组和控制组成员填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量表和SCL-90量表。对实验组的12名被试进行团体辅导干预,每周一次,每次100分钟,共8周。对该团体实施结构化、发展性团体辅导,中途不允许他人随意进入。在第8次团体辅导结束后,要求24名被试再次填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量表,并采用spss17.0分析其差异。

研究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比较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问卷前侧中的得分进行比较,发现两组在职业生涯规划水平各项指标中得分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如表1所示)。因此,此次两组被试的选取是同质的,可以进行后续比较。

实验组前、后测差异比较 通过对实验组前测和后测结果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实验组在接受干预前和接受干预后,被试的各项因子的得分及总分均有差异,总体而言,实验干预后被试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要高于实验前,且在总分、自我认识、生涯目标和生涯决策维度上差异显著,说明被试的自我认识、生涯目标和生涯决策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如表2所示)。被试实验前和实验后的自我信心维度得分在统计学角度上差异不显著,但是也有一定的提高。

对照组前、后测差异比较 通过对对照组的前、后测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对照组被试的前、后测之间在总分、自我认识、自我信心、生涯目标得分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异(如表3所示)。

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差异比较 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之间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自我认识维度上,两组的差异不显著;在总分、自我认识、自我信心、生涯目标、生涯决策上,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结果显著(如表4所示)。从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团体辅导在提高实验组生涯规划水平上具有明显的效果。

分析与讨论

团体辅导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自我认识的深入进行 自我认识是指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对个体身体、心理、社会特征等方面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个体通过观察、分析外部活动及情境、社会比较等途径获得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简而言之,自我认识是指人对自己及其外界关系的认识,也是认识自己与对待自己的统一。G.H.米德认为,只有将社会反馈与自我觉察结合起来,才能帮助个体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本研究中的实验组在接受职业规划团体辅导之后,自我认识维度的得分显著增高,而对照组在该维度的得分无显著增加,这说明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经过团体辅导干预后得到了显著提高。夏海燕于2006年在关于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的研究中指出:团体辅导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提高是通过提高个体自我认识水平实现的。团体辅导是帮助大学生形成客观正确的自我认识的有效途径,在团体交往过程中,互相信任、真诚与理解的交流环境能够促进大学生听取其他成员的反馈和建议,而且成员之间也有机会将自己心目中的“我”与他人眼中的“我”进行比较,调动起自我探索的积极性。另外,团体辅导中也有关于自我认识的针对性活动,如“一周大事分享”、“20个我是谁”、“我的自画像”、“放弃练习”和“自我探索”等都可以有效地形成成员的自我认识。雷雯于2007年在关于团体辅导对人际交往的研究中,也发现团体辅导能够提高个体的自我认识水平。

团体辅导活动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一种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是一个人内在“自我”的核心部分,是保证完成某项活动的主观条件。在团体辅导过程中,领导者对于每位成员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并且引导每位成员对于其他成员进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就使得在团体中无论是什么样的观点和行为都会得到尊重,正是这种相互尊重、支持的团体气氛,可不断地提升成员的自信心。本研究中实验组前、后测自我信心维度的均值差大于对照组,而且实验组自信心提高的程度达到了显著的水平,就可以说明问题。

团体辅导可以明确大学生的职业目标定向 团体辅导中有一些根据职业理论设计的活动,使得团体成员能积极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和潜在能力。例如,“我的岛屿计划”的理论依据是霍兰德职业生涯类型说,霍兰德根据其研究将绝大多数人分为六种类型:自然型、学术型、艺术型、社会型、管理型、常规型,每个人都是一种或几种类型的结合。同样,霍兰德也将主要的职业分为六种大的类型,每个职业都是一种或几种类型的有机结合。通过本活动可使成员初步把每个人的性格类型与对应的职业相匹配。“生涯幻游”通过在放松的情境下带领成员想象每个人未来10年的生活内容,并且通过自由作画的方式来表达,这一活动可使成员的职业生涯目标更加明确。“生涯拍卖活动”通过模拟人生选择,可以明确成员在生活中最为重视的价值观,了解自己最希望拥有的生活状态。在本研究中,团体成员在良好的自我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生涯探索活动,对自身的职业理想和目标进行了更加准确的定位,实验组成员在生涯目标维度上的得分更是有了显著的提高。

团体辅导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决策能力 生涯决策的概念最早源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理论,指一个人选择目标或职业时,会做出选择使得自己获得最高的报酬,并将损失降至最低。由于在团体辅导中,成员的自我认识更加清晰,分析了自己拥有的资源,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可使成员更容易做出符合实际的决策。在本研究中,只有实验组的生涯决策得分显著提高,也就是说,经过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的干预之后,被试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本研究的实验结果与姜旭于2005年、张菊红于2011年进行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是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效形式,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参考文献:

[1]雅罗姆.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M].李敏,李鸣,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陈春辉.试论当前招工难和就业难现象的原因及对策[J].科技广场,2011(12):113-115.

[3]夏海燕.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4]张菊红,杨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的干预研究[J].教育探索,2011(4):144-147.

[5]姜旭.团体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5.

[6]雷雯.团体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改善的实验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7]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

黄晓清(1988—),女,硕士,广州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

上一篇:四摄法与教学模式转型研究 下一篇:项目教学在中职网站综合实践的组织和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