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驱动教学法在《工程经济学》课程应用探析

时间:2022-09-17 01:54:37

项目驱动教学法在《工程经济学》课程应用探析

摘要:通过项目驱动法在《工程经济学》中的教学实践,旨在探索以项目为核心的项目驱动教学方法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探索了应用型大学培养综合素质能力人才的新途径。

关键词:项目驱动;工程经济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9-0107-02

《工程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的经济知识课程,它紧密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实际及工程经济学的发展成果,对有关经济现象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方法进行分析,对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经济意识及运用工程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分析工程经济问题的能力起着关键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现代工程项目呈日益复杂和庞大的趋势,且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技术、经济和管理等都是紧密联系的。为了在工程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专长和履行职责,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较强的经济意识与观念,能够熟练运用工程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去认识、分析和处理工程项目实施各环节中面临的经济问题。笔者拟针对《工程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在教学中如何应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加以探讨。

《工程经济学》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随着工程经济学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对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不断查找,教学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加之缺乏有效的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使得该课程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此课程原理性的内容偏多,但大部分的原理都来自于工程项目的实践,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没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本科生来说,显得过于抽象,如果在工程经济学的教学中仅采用“讲概念——分析概念——例题讲解——习题”的方式,学生用“书本+耳朵”进行“学”,其信息的获取主要依赖于书本上的记载和教师的讲解,那么这种“填鸭式”单向执行模式(如图1所示)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很少,学生“做”的很少,互动性不强,就可能导致学生听不懂,没有学习兴趣,出现了上课时精神不集中甚至旷课的现象。特别是各高校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时间已大大增多,自主学习效率是决定学习成绩和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因素。

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利用好自主学习时间,如何引导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为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不断深化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突破传统的教学实践模式,构建“以项目为驱动”的教学实践模式,与传统模式比较最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大转变:“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较好地解决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于一体,是培养学生知行统一的良好途径。

项目驱动法简介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协作、创新的一种教学模式。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是将几个典型的大型项目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把每个项目再分解成若干个子项目,采用循序渐进、逐渐深入的方式一步步完成整个项目,即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隐含在项目任务之中,以项目的构建过程为线索安排教学步骤,整个教学进程由项目任务来驱动。项目驱动教学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通过独立或合作来完成一个具有明确目的性的项目而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但是,不管独立完成还是跟其他人合作完成,都必须不定时地在指导教师的参与下进行分组讨论和专题研究,在经验分享和问题探讨中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般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施分为项目设计、创建学习资源和协作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完成项目和项目评讲等过程。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

(一)《工程经济学》项目驱动教学方法的基本结构

根据《工程经济学》课程特点,结合项目驱动法原理,从学生必须学习的重点知识,参加的实践环节,进行项目实践模拟来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建立《工程经济学》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基本结构图(如下页图2所示)。

(二)项目驱动法在《工程经济学》中的具体实践

基本结构图阐述了由项目任务引发出的教学内容,再由点到面地演练整个项目的评价过程,通过项目活动来培养学生掌握工程项目评价方法知识的应用,实现整个《工程经济学》教学内容。具体实践步骤如下:

结合学生特点,精心设计经济评价项目 指导教师的任务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水平和兴趣以及课程需要来选取适合学生的项目,使学生置身于探索知识的情境之中,即在真实世界中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例如收集典型的某房地产项目、某政府投资项目、某工业项目等大项目,根据课程中的每章知识点分为若干个小项目,每一个项目又由一个或几个小问题组成。这些问题尽量覆盖预定教学目标的各个知识点,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项目群,每个项目必须具备实际性、实用性、完整性,其规模不宜过大,并且应该有明显的主题或突出的重点。

创建学习资源和协作学习环境 教师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资源。针对每个项目,教师给出所需的背景知识、参考资料、师生交流平台、项目要求、相关案例、注意事项等指导学生。根据项目评价内容组成5人左右的学生团队,创建协作学习环境,学生自主决定任务分配和角色定位。

引导学生分析项目并提出问题 每一个项目中都包含着新、旧知识,学生接受项目后首先思考如何去完成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也是他们想知道的知识点,此时,教师再将新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给出项目后不要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讨论、分析项目,提出完成项目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引导学生完成评价项目 在学生完成任务中,教师不再是知识和理论的简单灌输者,而是发挥着导师作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实践中消化理论,应用理论,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把任务布置给学生以后,学生看到案例的背景资料和较多的数据后有恐惧心理,所以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帮助,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有勇气接手任务和完成任务。学生按照《工程经济学》项目驱动教学法实施方案顺利完成项目市场调查与预测、项目财务评价、项目经济评价、项目不确定分析、项目综合评价等任务,在完成过程中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结点评 一是项目完成的各个阶段,都要进行阶段性总结点评,学生遇到的问题大部分是一些细节问题,学生想出很多解决办法,但还是被难住,所以要组织学生及时交流经验,教师对出现的共性问题要及时予以讲授和点评。二是指导教师根据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定学生,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对自我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三)项目驱动教学法在实践中需注意的问题

必须把好项目设计关,在《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项目”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项目”设计与编排非常关键,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项目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师必须从讲授、灌输,转变为引导、互动的角色。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应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工程经济学》是工科学院最早开设的工程管理类课程,如果学生适应了《工程经济学》的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在将来学习《土木工程概预算》、《房地产开发与投资》和《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时再使用此方法,只需选择更适合课程所需要的项目,便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唐艳娟,江煜,王英,石磊,王蕾,姜曙光.浅谈工程经济学的八种教学技巧[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12).

[2]王伟伟,杨秀丽.互动式教学理念的新思考[J].辽宁教学研究,2005(4).

[3]李锋,孙莉.任务驱动式方法在离散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计算机教育,2006(3).

[4]唐艳娟,江煜,曾晓云,金瑾,陆红梅,夏多田.西部高校培养工科创新人才改革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5(12).

[5]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以实践为向导的教学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唐艳娟(1977—),女,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工程经济与管理方面的教学。(本栏责任编辑:宋佳)

上一篇:项目式教学在《模塑工艺与模具结构》教学中的... 下一篇:谈汽车电控发动机台架远程测控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