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施文本补白领略无限风采

时间:2022-05-27 08:47:19

【摘 要】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自古以来,文学作品普遍存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共性,这就给观文者在“披文入情、沿波讨源”时留下了艺术想象的空间,同时为发展他们的个性化思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元素。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师应当通过“写意”教学,在引导学生体会语句特点和创设美妙意境中品味幽美、回味清香,以不断培养他们的感受力、鉴赏力和感悟力。本文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立足于“补白”教学的策略构建与运用角度,试对此做出抛砖引玉之论。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言文字教学;补白策略构建;实践与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2-0057-02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感受力、鉴赏力和感悟力,并非依靠教师“讲”出来,而是由教师“激励、唤醒、鼓舞”而来的。这正如第斯多惠所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然而,由于应试教育及其惯性力量等因素的影响,大家习惯于“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阅读模式,对作品进行精讲细析、全力肢解,几乎是把学生的阅读空间填满,不给他们留下品味、感悟和体会的机会,以至于他们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了一种惰性和依赖心理,并使阅读教学长期处于高消耗、低收益的低层次发展态势。“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于无穷。”清代李渔这一信条式命题为“补白教学”提供了理论来源和有力佐证。

什么是补白教学法?有什么价值意义呢?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以切实地应用呢?笔者不揣简单与浅陋,试对此做出简要阐述。

一、简析补白教学法的基本内涵及其价值意义

什么是“补白教学法”呢?这是一种“嫁接”式的形象性说法,有时又称“写意”教学法。通俗地讲,它是指在Z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多元化的互动活动,把与文本有关却没有写出来或直接写出来的“留白”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补充、解释、说明,使之更加周密、清楚、完整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在反思、想象与创新中更好地理解、感悟、体会文本,从而达到曲径通幽并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何为“留白”?顾名思义,就是留下空白之处。这是中国传统书画中的一种技法,意在讲究着墨疏淡,以留取空白来构造空灵韵味,起到“无形胜有形”的艺术效果。这是中国画的一种布局、智慧与意境。如果画得过满过实,就会在构图上失去灵动与飘逸,整体上显得死气沉沉;有了空白,则能给观赏者留下遐想和发挥的空间。比如,观齐白石的虾,让人感受到水的清澈;赏徐悲鸿的马,让人体味到风的速度。再如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整个画面中只有“一叶扁舟、一人独钓”的景象,虽然没有一滴水,却令人有一种“烟波浩渺,满幅皆水”的美妙之感,正所谓“无物胜有物,无声胜有声”。

同样的道理,语文教学犹如绘画书法,也需要教师留下“空白”并引领学生进行“补白”。如此而为,非常有利于学生在“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状态下自觉主动地探究,并且乘上想象的翅膀,用已有认知和个性体验去演绎创思、从无到有。在新课标教材中,许多课文在各处都留下“空白”,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空间。教师善于运用“补白教学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解读、鉴赏与超越文本,而且有利于他们在触摸、感悟中表现情感,不断提升语文素养。

二、对补白法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俗话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从背景、情节、表演、画面、音乐、标点和结尾等处,认真按照“适口、适时、适当”的基本原则,积极实施“补白”艺术性策略。

1. 善于从写作背景处补白,让文本教学更加走向完美

“文章无背景不立,无背景不深,无背景不远。”写作背景既赋予文本深刻的时代内涵,又是“缀文者”创作的直接根源与动力因素。尤其是对于时空跨越的文本而言,如果不把与之相应的写作背景显现出来,就无法让学生产生深层次的理解,并从中体会到应有的激情和价值。只有把解读文本归朴到一定的时代背景中去,才会让它的灵魂和意义大放异彩。这就是对写作背景的必要性“补白”。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这是作者鲁迅为了表达对儿时生活学习乐趣的怀念而在1926年9月18日写下的一篇佳作。时值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无论是在1924年女师大事件中还是在1926年“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一边,与反动势力进行斗争,因此遭到了诬陷和通缉,被迫离开北京去厦门大学。正值暑期,学生尚未开学,他在回忆中创作了这一散文。既是对心灵的自我慰藉,又隐含了对现实的许多不满。有了对这一写作背景的“补白”,就会让学生与文本之间、与作者之间更好地展开内在的对话和交流。

2. 善于从生动情节处补白,让文本教学更加走向完美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为了追求谋篇布局和合理表达的艺术,作者往往在内容情节叙述的时候做出删繁就简,把一些“空白”情节留给“观文者”去发挥想象,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正因为如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如果不把这些情节“空白点”找出来,并且引导学生从进一步挖掘中予以合理的想象和补充,就会难以走向完美,甚至会因此产生有失偏颇之虞。以林海音笔下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为例,教师若是仅把文本的烦琐知识点授予学生,如人物的语言与心理以及伏笔等,就很容易让学生有“置身事外”之感,也就难以真正地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与之相应的是,教师组织并引领学生对内容情节的生动精彩之处进行补白,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爸爸与英子在不同时段的不同心理,从而在阅读与感悟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如此而为,就能让学生深切体味深沉的父爱,并且感受到主人公英子在面对家庭变故发生时所表现出来的镇定和坚毅,从而凸显人物性格的完美。

3. 善于从文末结尾处补白,让文本教学更加走向完美

自古即有“编筐编篓,贵在收口”的说法,意在强调――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收尾工作做得不好,就会落得个前功尽弃的下场。做文章同样讲求这个道理,好文章的结尾总是耐人寻味的,往往会给人传递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美妙之感。有鉴于此,“观文者”如能对它进行相应地填空、延伸和补充,就会使得文章因此而更加的丰富多彩起来。比如法国作家莫泊桑笔下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虽然教材中的故事结束了,却犹如余音绕梁,留给我们无尽的回味。“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对于这种避而不见的做法,小约瑟夫的心情如何?他以后的生活态度又会如何呢?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这样的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对文本结尾进行“补白”,并且开展同伴之间的交流、讨论和共享等活动。无论他们讨论的情况如何,都能把文本的深远意义完美地展现出来,这对于学生的思想成长和情感发展必将产生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4. 善于从标点符号处补白,让文本教学更加走向完美

有人说,留白是文本作者“不可点破的韵外之意,只可意会的弦外之音,不可言传的独具匠心”。在文本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通过合理阐述、适时穿插、适度灌输和激励唤醒等手段,引导学生适时地补白,让教学“为有源头活水来”;适度地补白,让教学“看似寻常最奇崛”;适情地补白,让教学“拨开云雾见天日”。以破折号留白为例,在法国作家都德笔下的《最后的一课》教学中,韩麦尔先生说:“我的朋友们啊,我――我――”这里的破折号是“表示停顿”之意,然而让学生仅仅了解其基本用法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以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说话断断续续的原因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切体会他在听到教堂钟响之后将要结束这“最后的一课”的悲痛之情:正是这种“情到深处、欲说不语”的极度悲痛,让他还想最后对学生们说上几句却无以说辞,只好用破折号把韩麦尔先生那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出来。这种补白,能够抓住作者没有点破的言外韵致,把文本的灵性激活,从而有利于学生能够丰满而又立体性地感悟人物形象及其内在的强烈情感。

以上是笔者对于初中语文补白教学的简要实践与思考。综上所述,对文本进行“补白”还有许多方法。作为一种优化教学的艺术方法,只要我们积极应用、勇于实践、善于反思,就能在言意转换、自然融合中逐步攫取“于无形处见真形、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成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留白”艺术的运用[J].学苑教育,2012,(19).

[2] 林子英.语文教学导言的“境”、“情”、“趣”、“疑”[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0,(05).

[3] 钟家宝.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留白”艺术[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12).

上一篇:在初中政治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下一篇:SPECT―CT与MRI在鼻咽癌早期颅底侵犯方面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