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例儿童消化性溃疡诊治的临床分析

时间:2022-05-27 06:48:40

150例儿童消化性溃疡诊治的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与腹痛的危险因素及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50例反复腹痛患儿的临床资料,分别统计发病年龄、发病数及分析临床特点,并行电子胃镜检查,将检查结果分为家庭不和组、学习成绩差组、HP阳性组、吃冷食组,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食管炎3例,浅表性胃炎47例,消化性溃疡21例、十二指肠球炎10例、未见异常69例。结论 吃冷食和感染幽门螺杆菌(HP)为儿童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危险因素,上消化道疾病是儿童反复腹痛的主要原因,少年儿童消化性溃疡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临床表现不典型,腹痛多无节律性及周期性,而较易并发出血及幽门梗阻,诊断仍以胃镜检查为主,抑酸治疗有效。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腹痛; 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R72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5-157-02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典型的心身疾病,以学龄期儿童发生率最高,可能与父母对儿童期望值过高,儿童学习负担过重,长期压抑等因素导致患儿精神紧张有关[1]。其发生与幽门螺杆菌(HP)密切相关。随着纤维胃镜检查及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的广泛应用,对RAP病因进行探讨,发现RAP患儿中慢性胃炎(CG)占50%~70%,消化性溃疡(PU)占20%,HP检测率达57.7%[2] 。因此关注儿童的心理发育,减轻儿童的学习压力,帮助儿童释放紧张情绪,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促进溃疡病的治疗。本文回顾性分析150例儿童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过程,探讨消化性溃疡与腹痛危险因素的分析,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2009年12月在本院儿科就诊的反复腹痛患儿150例,男85例,女65例,男∶女=5.6∶1。年龄最小6岁,最大10岁,平均8.2岁。所有病人均做血常规、大便隐血及胃镜检查。各年龄发病情况:6~8岁年龄组100例(占84%),8~10岁年龄组50例(占16%),前者与后者之比为2∶1。根据发病原因分为:家庭不和组25例,学习差组69例,HP阳性组35例,吃冷食组21例。

1.2 临床表现

病程2周~3年,其中2周~3个月57例,4个月~3年93例。就诊时有上腹隐痛65例(其中剑突下压痛53例);有规律性上腹痛31例,无规律34例;脐周痛23例;部位不固定9例;无腹痛28例。腹痛性质多为钝痛,少数为隐痛、痉挛痛,发作与饮食无关。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者共117例(93.6%),显性出血106例:其中腹痛伴呕血或黑便51例,呕血、黑便无腹痛22例,仅有黑便33例;隐性出血(大便隐血试验阳性)11例。150例均曾经654-2解痉止痛、阿莫西林抗感染、思密达保护胃黏膜等治疗,症状均可缓解,但仍反复发作。91例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血红蛋白下降:轻度(90~109)g/L 14例,中度(60~89)g/L 58例,重度(30~59)g/L 19例,中、重度占85%。

1.3 胃镜检查

150例均行胃镜检查,采用日本奥林巴斯EVIS240型电子胃镜,参照小儿纤维胃镜检查操作常规和小儿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镜诊断标准操作及诊断。患儿检查前日晚间起禁食,术前5~15min口服盐酸利多卡因胶浆10mL,检查前取得患儿同意。患儿口腔及咽部较小,尽量单人操作通过咽部,自食管至十二指肠球部依次观察,注意操作迅速、动作轻柔、尽量少注气。十二指肠溃疡(DU)135例(占90%),胃溃疡(GU)8例(占7.3%),幽门管溃疡2例(占1.3%),球后溃疡1例(占0.7%),复合性溃疡1例(占0.7%)。以DU最多,9例并发幽门梗阻。出血的117例中DU 101例,占86.3%,在114例DU中占88.6%。

1.4 治疗方法

以常规的抑酸治疗效果较好,治疗1~2d出血停止,止血快,根除HP能治愈消化性溃疡,并预防复发。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不同组间反复腹痛患儿胃镜检查结果见表1,慢性浅表性胃炎47例(占31%)和消化性溃疡21例(占14%)多见。食管炎3例、十二指肠球炎10例、未见异常69例。其中家庭不和组、学习成绩差组的消化道疾病检出率低于HP阳性组和吃冷食组(P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发病特点是性别差异大。男孩易发生消化性溃疡,可能与男孩子活动量及食量较大、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引起溃疡有关。而女孩子因雌激素分泌较旺,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其发生溃疡的几率较低。小儿消化性溃疡的疼痛部位与成人不同,无典型的饥饿痛和夜间痛,为非特异性,以脐周或中上腹反复疼痛为常见。诊断时需与肠痉挛、胆道蛔虫症、肠蛔虫、阑尾炎、腹痛型过敏性紫癜、腹型癫痫等疾病相鉴别,避免误诊和漏诊。有的症状患儿诉说不清或因症状轻微而被忽视,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困难。因此胃镜检查是儿童消化性溃疡诊断的主要方法,应尽早施行。但由于患儿对胃镜检查有恐惧心理,加之其父母皆有惜儿遭痛之心,难以接受胃镜检查,难在少年儿童中适时实施。故应耐心细致做好工作,劝其及时行胃镜检查,尽早尽快明确诊断,以正确进行治疗。儿童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因素、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与成人接近。笔者发现少年儿童球部溃疡更易于发生球部变形及幽门梗阻,其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少年儿童胃十二指肠黏膜娇嫩、受胃酸等攻击后局部损伤重、组织充血水肿明显及易于形成瘢痕有关。

反复无规律腹痛患儿爱吃冷食、HP的感染、家庭不和导致对儿童的生活照顾不周以及学习成绩差,导致心理压力大等危险因素,与消化性溃疡性腹痛的发生密切相关。有研究发现,消化道溃疡的HP感染阳性率为92%,半定量抗HP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提示HP感染与溃疡病的确存在密切关系,且溃疡穿孔病例的HP感染较为严重。儿童是HP的易感人群,而且HP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多数HP感染者并无症状(部分感染者发展为症状性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HP感染是小儿慢性腹痛的重要原因之一[3],HP感染导致消化性溃疡的机制,目前尚末完全阐明,根除HP能降低消化性溃疡病的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病率[4]。

儿童消化性溃疡DU易并发出血,出血前常无先兆,患儿多以呕血、乏力、头昏甚至昏厥就诊,而黑便或贫血易被忽视,易造成诊断困难,出血量较大,80%以上为中、重度贫血,有不少为大出血,生命体征不稳定及贫血重而需要紧急输血治疗。儿童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以常规的抑酸治疗效果好,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阻滞剂,经1~2d治疗后,均出血停止,加用胃黏膜保护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加对HP有效的抗生素治疗,根除HP,能够治愈消化性溃疡及预防复发[5,6]。

总之,我们建议对有腹痛的儿童应作HP筛查,有条件者进一步做胃镜检查,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减少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从而减低儿童腹痛的发生率。儿童消化性溃疡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性多发,临床表现不典型,腹痛多无节律性及周期性,而较易并发出血及幽门梗阻,确诊的可靠方法以胃镜检查为优,制酸治疗效果好。

[参考文献]

[1] 褚福棠,吴瑞萍,胡亚美. 实用儿科学[M]. 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271-272.

[2] 王茂贵. 小儿再发性腹痛的诊断思维程序[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 15(3):154.

[3] 刘风霖. 儿童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的探讨[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1):23-24.

[4] 王晓蔺,张感. 211例反复腹痛患儿纤维胃镜结果分析[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1,6(3):138.

[5] 米宏瑛,段琼安,吴莉. 120例再发性腹痛患儿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治疗[J]. 临床儿科杂志,2000,18(3):148-149.

[6] 许春娣. 小儿纤维胃镜检查操作常规(试行)[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23(4):219.

(收稿日期:2010-03-30)

上一篇:腮腺切除术与术后面瘫的关系 下一篇:短期胰岛素强化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