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程教育中增强学习适应性的思考

时间:2022-05-27 03:51:25

在远程教育中增强学习适应性的思考

[摘要]到目前为止,学习质量问题一直是困扰远程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本文试从分析现有的远程学生特点入手,通过完善学校管理机制、实现教师对学生的真正激励,以帮助远程学生增强学习的适应性,最终提高学习质量。

[关键词]远程教育;增强;适应性;提高;学习质量

自从1979年中央电大开展远程教育以来,学习质量一直是困绕远程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造成学习质量问题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但笔者认为,学习的适应能力是造成学习质量提高最为关键的原因之一。所谓学习的适应性(leaning adavtabilitv).是指个体超越学习情境中的障碍的倾向。或者说是个体克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倾向,也即学习的适应能力。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好,就能提高学习质量,也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相反,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不良,就会降低学习质量,最终导致学业不良。

应该说,学习的适应性问题是任何一种教育模式中都存在的,对每一个个体来说,也都有不同阶段的学习适应性问题。笔者对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工商学院的远程就读生作了调查,在被调查的382人中.有52.9%的学生仍然认为面授是自己最能接受、效果最好的教学方式,有66.5%的学生是很少或偶尔上网学习的,而在调查问卷中却有89.7%的学生在面对“是否适应远程教育”的问题时,仍胸有成竹地回答说:“适应!”。笔者认为,卷面的成绩并不能单一说明学生真正的学习质量,结论是我们的许多学生根本没能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远没能达到远程教育的目的。

有学者从远程教师对远程课程的评价来研究远程教育更适应于哪一类群的学生。经对40位教师、29位网站管理者、2个国际公共广播用户和1个学习中心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1)经优化设汁和组织的远程课件,其有效性与传统面对面课程一样,对学生产生同样的影响并获得同样的满意度;(2)远程教育以学生为,户心的便利性课程,使它们特别适合成年在职人员和要求更新、再训或再获认证的专业人士;(3)远程课程的有效性与个体学生的动机和个性特征有关,它更适合于成熟的、有内在学习动机和更自律(可自学或自我调整)的学习者;(4)远程课程不适合没有经验的学生或新生及不能自导、阅读能力差或没有先前的远程课程经历的学习者。对于以上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第一,这些资料是针对西方远程教育的学生的,中国有自己特殊的学生群体;其次,对于没有经验的学生或新生来说,潜在的适应能力不可低估,更何况许多早期的成年人是接受新事物的佼佼者。

所以,笔者认为:并不是说哪一类学生更适应远程教育,我们需要做的事情是怎样了解这些学生,分析他们的特点,从学校、教师自身出发,建立强大的学习支持、导学体系,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真正提高学习质量。

从笔者这次问卷调查的情况看:选择远程教育的学生的主要人群是在20-35岁之间(占68.5%)、中等收入(月收入为1000-3000元的占62.5%)的在职人员(占92.8%)。而这些成年人有一些特点必须引起学校、教师的注意:(1)因为尽管从划分类别上看大多数都是早期的成年人,但学生的构成比较多样,思维的方式不同,而且学历参差不齐。(2)因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比较强,学习专业课程理解比较快,但对知识的记忆差,一些记忆性的文化基础课学习比较吃力,但对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课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积极地进行网上浏览,进行BBS讨论。尽管有些学生没能通过考试,但表示的确学到了许多知识而感欣慰。(3)工、学、家矛盾突出,负担比较重。绝大多数成人在社会组织巾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通常承担着无法推卸的相应责任,或为了继续受聘和事业上得以提升,必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加班加点成为必须,所以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

对于这些成年人来说,尽管有许多选择远程教育的目的是进行学历补偿,但85.4%的学生是想通过学历补偿的同时,能够有更多实用知识上的收获。他们选择了他们认为可行的学习方法,但面对新型的教学模式的确有些措手无策。针对远程学生的特点,作为学校、教师应当做些什么呢?

应该说,远程教育多媒体技术是实现教学的基础,基于现代的技术,要有针对性地、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困难的是学校应当善于组织、教师善于教学。

一、完善教学管理机制

电大有一系列看似比较完善的组织管理机制。但真正对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起积极作用的并不多,在进行各级评估时所提供的材料中同样可以看出问题所在。由于教师数量的限制,一名担任远程教学辅导教师需要进行辅导的学生不下200名,而英国开放大学一直坚持一名辅导教师负责不超过25名学生的导学和作业批改:香港公开大学也一直坚持一名辅导教师负责不超过30名学生的导学和作业批改。笔者认为,学校应当把学生学习适应性的问题作为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不断交流,及时调整,校与校之间的资源进行整合,努力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增强学习适应性,提高学习效果的方法。再有,对导学的教师一定要有必备的条件和岗位规范。教师必备的条件和岗位规范不仅仅要成为制度,同时还要落到实处。最后,建立的教学反馈体系必须科学、严谨。学习的适应性会通过许多途径体现出来,如何反馈做及时调整,不妨借鉴心理学上的一些测定方法。

二、实现教师对学生的真正激励

教育过程的核心问题是个人之间也即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核心问题是无法、也不可能为教育技术所取代。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使教学系统由传统的“人――人”模式转变为“人――机――人”的模式,这种模式带来的师生分离是教师与学生的准永久性分离。试想学习者面对的是一个虽“近在眼前”,但从不注意自己、更不认识自己、只会重复那几句老话而且远在天边的人,如何能产生师生共鸣呢?单一、乏味的黑白文字;制作并不精良的CAI课件等只会降低学习者的适应能力。虽然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它的交互性,但目前受技术条件、学习者习惯、师资配备等因素的影响,交互的频度、广度、深度还有很大局限性。即使技术上能够做到双向视频交流,也会闲教师注意力有限而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再者,这种准永久性分离,使学习者得不到同步激励,从而使学习失去热情,降低自身主动增强学习适应性的动力。人类行为学研究表明人类活动的积极性与激励程度有关,1964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了期望理论,认为人类工作的积极性(动力)来源于对工作的满意评价(效价)和完成工作的可能性估计(期望值),即:动力二效价X期望值。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价”和完成学习的“期望值”,对于激励他们完成艰苦的学习非常重要。传统教学的优点在于教师在实时教学中可以及时地肯定、认同学习者的每一点进步,使学习者不断地看到自己的成绩以 及这些成绩所得到的社会承认,提高学习积极性。但是现代远程教育的“时空分离”、“师生分离”等会使学习活动失去重要的外部激励机制,学习者所谓的“自我学习”、“自我评价”满足不了人类本身的“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两大高层需要,降低了学习效价,从而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基本上有五类需要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生理的需要。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根据笔者的这次调查,只有41.6%的学生偶尔或时尔感受到教师鼓励自己努力学习话语,这非常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确立和学习适应性的提高。教师只有从传统教学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的“知心人”,切实从学生利益出发,尽心集中面授、认真对待网上信息的、多多关注学生的心声促进显性和隐性激励、积极地利用(指导利用)各种多媒体技术和手段,真正激发获得“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两大高层需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因远程教育造成的低的学习适应性和低的学习效率的问题。

教师这种“知心人”不仅仅体现在和风细雨式的方法上,在学生普遍学习适应性不良的时候,“牧羊人”的角色不可或缺。网站的利用率尽管每年都在提高,但总是让学校失望。无约束的知识提供和传递,对学生接受与否缺乏监控机制,会使本身缺乏自主能力的学生更加无从适应。英国远教专家伯纳狄特.罗宾森曾对中西方远程学生的适应能力做了简单比较,发现中国学生的整体特征表现为“缺乏自主性、独立性,缺乏自我控制学习能力”,因此在远程学习面前普遍缺乏必要的准备;而西方国家的学生则表现出了很多适应于网络学习的特征。这由不同教育文化昕决定,中国教育文化是面向社会而不是面向个体和个性发展的,学习的模式是在一个群体中面对面地学习,其结果是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的课程教学中面授占很大比例.多媒体技术运用的辅导与接受面授辅导的时间比例是3:1或4:1,而英国学生的自学和集中辅导的时间比例平均是30:1。因此,我国学生可能更习惯于集体授课那种有直接监控的学习方式.在本次调查中“52.9%学生认为面授是最理想的授课方式”也足以证明这一点。由于在这种特定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认知策略发生了变化,直接影响着学习质量,又由于此种“互动”与传统教学中直接会话、表情及肢体语言进行的互动有明显差异,也极易导致学习适应性的降低,注意力的下降及教学质量的滑坡。这无疑要求教育者在现今运用各种技术进行远程辅导、沟通中更多地、更好地进行学习监控、学习约束和督促、建议,这对增强学生的适应性,保证他们的学习质量很重要,甚至比课程内容本身和网上的辅导内容还重要。那么如何改变“开学一节课,期末一考试”的无学习监控状况呢。那就要对中央电大提出的“形成性考核”狠抓实处,“形成性考核”包括平时作业、每周学习记录、按时参加面授辅导课程、自测题、网上活动参与等内容。对于这些学生活动,不仅要对其完成质量有规定,而且对按时上交有明确的要求。而实时交互和网上课程学习,完全可以通过后台数据库精确地记录,未达标者自动转人形成性成绩。如果学生对这些考核项没有达到合格标准,将被取消参加课程考试的资格。但在实际操作中,学校教师为了兼顾学生工作、家务等问题,往往未形成强有力的监控制度。在监控乏力的情况下,非但没能使学生在应有监控制度下逐渐形成学习的适应能力,反而使远程学生认为“做与不做一个样、早做晚做一个样”,远程教育的教学目的无法得以实现。笔者认为,这一制度首先必须在所有教师中达成共识,在学生中大力宣传教育;教师在维护备课及教学内容时进行有益的表扬、警示;对于完成形成性考核突出、成绩优异的学生与其所在单位联络,形成书面嘉奖,起到表率作用,让其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楷模。

当然,就像每个人存在差异一样,适应性的培养决不能搞一刀切。远程教育有多种教学形式的支持,这就要求学校不能为使用新技术而用新技术,要注重与传统媒体的结合,因为我们对传统媒体的使用已经非常熟练,而更能发挥它们的优势。尽管计算机和网络被愈加广泛地运用到教学中,但正如英国开放大学的前任副校长黛安娜・劳瑞拉认为的那样,这些无法完全取代书本,计算机的使用仅是学习体验的一部分,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救星。特别对适应传统教学的学生更要在这方面予以鼓励。对于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开发出适合各类型远程学习者的课程和学习材料。英国开放大学的三类电子远程学习课程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不仅要开展网络教学,还要兼顾到不能上网、不喜欢上网的学习者的需求。要开发多种教学材料,提供灵活的学习方式,以真正满足所有学习者的需要。

上一篇:基于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模式 下一篇:汇编语言I/O子程序库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