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模式研究

时间:2022-05-27 02:03:00

贵阳市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模式研究

作者简介:杨 平(1984―),男,苗族 贵州贵阳,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

摘 要:本文以低碳交通发展模型计算贵州省贵阳市2000年至2009年的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和不同交通类型的碳排放量,经过对比分析不同交通类型的碳排放量和折合的计算方式,选出贵阳市低碳交通发展模式。通过计算分析得出,2000年至2009年贵阳市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显逐年递增的趋势;贵阳市民用汽车碳排放量占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的76%,公共交通碳排放量所占比例很小。基于贵阳市城市的特点,贵阳市低碳交通的发展模式应该大量发展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交通;发展模式;贵阳市

中图分类号:F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088-01

低碳经济源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其特指CO2低排放的经济模式[1]。城市是导致城市变成一个碳排放的集中地,而城市交通在城市碳排放总量中占很大比例,低碳交通发展对未来低碳城市实践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2]。

ケ疚耐ü以下公式折算城市交通碳排放量。城市交通CO2排放量=∑ni=1KiEi。

ナ街校Ki为能源与CO2排放强度指标。根据国际标准,汽车每燃烧一升汽油排放量CO2量折算系;Ei 单位里程汽车的能耗量。

1. 贵阳市交通发展状况

ヒ桓龀鞘械慕煌结构一般由城市公共交通和民用交通2大部分组成。本文基于贵阳市2000年至2009年机动车拥有量状况(详见表1),分析贵阳市的交通结构发展变化。

表1 贵阳市机动车拥有量统计表

资料来源: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1~2010年)

おご颖1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09年贵阳市机动车辆每年以平均速度以12.53%的速率在增长。其中,在这10年中,增长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私人汽车量、其他民用汽车量、城市出租汽车量和公交运营车量。它们增长的速率分别为40.07%、10.41%、6.32%和4.10%。从各类型的车辆来看,民用车量是公共车量的69倍。可以看出,贵阳市的私人车拥有量远远大于公共汽车拥有量,并且仍然继续拉大差距。

2. 不同的交通方式碳排放量比较分析

ネü以上公式和表1,可以折算出贵阳市不同交通方式的碳排放量,见图1和图2。从图分析可知,贵阳市城市交通CO2排放总量主要由民用交通引起。为了更明确各类型的交通在贵阳市城市交通CO2排放总量所占的比重,及各交通方式碳排放量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

ィ1) 各交通方式占贵阳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的比重

ゴ油1和图2可以看出,贵阳市城市交通CO2排放总量主要由民用汽车引起,其中私家汽车CO2排放量占城市交通CO2排放总量的21%。其他民用汽车CO2排放量占城市交通CO2排放总量的76%。由此可以看出,贵阳的民用汽车CO2排放量是城市交通CO2排放量的主体。减少城市交通CO2排放量,应该控制民用汽车的使用量,适当的增加公共汽车的数量。

ィ2) 假设全部由公共交通承担城市运输能力的交通碳排放总量

ゼ偃缑裼闷车的运输量均由公共汽车或城市交通运输全部由轨道交通承担,其交通CO2排放量对比分析结果标明:如果贵阳市民用交通的运输量均由公共交通来承担,2000年至2009年城市交通CO2排放量平均下降约67.47%。如果贵阳市城市交通的运输量均由轨道交通来承担。其CO2排放量下降达到90%以上,平均下降约95.78%。

ヒ虼耍基于贵阳市城市的特点,贵阳市低碳交通的发展模式应该大量发展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为了提高居民的个人生活质量和汽车业拉大经济的发展,鼓励提高民用汽车量的同时,也应该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污染大气气体和室温气体的排放。

3. 结论及建议

ネü以上贵阳市城市碳排放量的分析,计算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和各种不同的交通方式,包括城市公共汽车、公共租车、私家汽车和其他民用汽车碳排放量,它们在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中的比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ス笱羰谐鞘薪煌ㄌ寂欧抛芰恐校私家汽车和其他民用汽车碳排放量的比重最大,分别为21%和67%。这与贵阳市的交通状况有很大的关系,因为私家汽车和其他民用汽车占据贵阳市机动车辆的主要部分。

ス共交通的发展,特别是公共轨道交通的发展,对于减少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具有明显的优势。对于贵阳市周围群山环抱、城市范围较小、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大的城市特点,发展公共交通,对于减少交通压力、交通拥堵程度和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都有很大的作用。发展公共交通,特别是公共轨道交通是贵阳市最佳的交通发展模式。

げ慰嘉南祝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探索中国特设的低碳道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89.

[2]朱守先.城市低碳发展水平及潜力比较分析[J]. 开放导报,2009,4:10-13.

上一篇:城市吸引力的可持续发展――创意旅游 下一篇:从供应链角度分析零库存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