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配套政策与服务体系

时间:2022-05-27 08:43:41

构建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配套政策与服务体系

摘要: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新理念和新思维,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的一种实践和行动,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亟待解决的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政策、法规体系、推进机制和强化服务等问题。本文旨在从政府配套政策与产业服务层面分析浙江省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差距与发展瓶颈,并从六个方面提出构建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配套政策与服务体系,供政府决策部门参考。

关键词:循环经济;模式;政策;服务;政府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1-0000-02

浙江作为典型的资源小省和经济大省,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比较明显。为了实现2010年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2020年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必须在确保资源环境容量基础上保持浙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促进资源高效利用,环境逐步好转。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的可持续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将成为浙江突破资源约束、缓解环境压力的必然选择和惟一出路。

一、建立健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在严格遵守我国已经颁布实施的《环境保护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基础上,根据浙江省情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明确界定“可循环资源”的概念并促进回收,明确政府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职责、强制重点企业实施循环经济和规定消费者义务。近期浙江省可重点进行以下几项法规制度的建设,如《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促进法》、《浙江省工业废弃物回收和再资源化法》、《浙江省废旧计算机和家用电器回收使用法》、《浙江省城市生活废弃物分类处理和再资源化法》、《资源综合利用管理条例》、《食品循环利用法》、《容器与包装材料循环利用法》和《汽车循环使用法》等。

二、完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金融、价格和财政政策

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研究设立征收生态材料税、垃圾填埋和焚烧税,对不易回收的大宗再生资源回收处理实行收费或押金制度;在增加环境(污染排放)税、资源使用税的同时可以对企业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实行税收抵扣,对污染治理设备、环境监测仪器以及环境无害化技术等进口产品减征关税,对清洁能源以及获得环境标志的产品减征消费税和关税。逐步建立以税收标准量化项目准入的招商引商制度,尝试建立以“税收门槛和地价浮动”为杠杆的供地机制,对占地达到一定规模的项目,分期供地、限期建成,供地价格随项目建设进程按期逐步调整,引导企业形成理性的用地需求。

多渠道筹措资金,可通过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金融工程设计等金融工具的综合运用,创新投融资方式,探索推行BOT、TOT、BLT等多种方式,也可以尝试将建设和运营分开招商的BT、OT等灵活形式,吸引社会资本、私人资本和境外资本投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快形成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交易市场

在正确处理流域上下游之间利益关系的基础上,明晰初始用水权,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相应建立水资源使用登记制度,防止因水资源交易对第三方和环境造成损失;建立与完善直饮净水、中水回用和海水利用市场,形成中水、海水替代自然水源和自来水的成本补偿机制与价格激励,使自来水、污水、海水及回用水间形成合理比价。结合《京都协定书》的生效,允许并鼓励企业之间进行排污权市场交易,逐步建立企业排污账户,定期公布排污权交易信息,进行排放富余指标的登记、交易以及划转等工作,交易过程由受让方委托环评单位对排污权交易进行可行性评估,并监督交易合同履行及排污指标执行情况。加快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试行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引导和规范农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适时建立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建立统一土地管理市场,完善城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推行土地招标拍卖;进一步培育和规范采矿权、海域使用权等产权市场,推行矿业权招标拍卖、海域资源有偿使用等办法。

四、制定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消费的标准规范及相关制度

对全省的水、大气等环境容量进行科学、准确的核定测算,并以此为指导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以及对污染企业进行合理布局;制定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以及强制性水耗、能效标识、绿色标识和再利用品标识制度;制定高耗水、高耗能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和环境准入制度,排污单位要做到依法持证排放,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建设项目设置环境准入门槛,并相对集中布局在环境容量较大的地区;积极探索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对经济密集地区、生态敏感地区,实行分类指导、分类考核。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垃圾强制回收处理和利用体系,由政府出资给予补贴。

五、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内容纳入政府责任与考核体系

探索建立环境资源成本核算体系和以绿色GDP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资源节约利用与环境保护情况加以量化,纳入政府官员政绩考核重要内容,各地各部门的主要管理者要成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考核的对象和责任的承担人。责任与业绩考核标准应体现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当地政府对中央政府各项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法规政策的落实情况;二是对当地新型工业化的政绩作出评判,包括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原材料、能源、水资源、土地等资源消耗强度、污染物排放强度等进行考核;三是形成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问责制”,将公众环境质量评价、空气质量变化、饮用水质量变化、森林覆盖增长率、环保投资增减率、群众性环境诉求事件发生数量等指标,纳入到政府官员考核标准体系。

六、增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配套服务能力

研制和生产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环保产业名牌产品,形成产品结构合理、适销对路、技术含量高的环保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烟气脱硫、机动车尾气治理、城市废水资源化、城市垃圾资源化、生态环境保护、清洁生产设备、环境在线监测仪器仪表、环保材料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机械设备等,建立环保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试验基地,建立环保产业服务体系,规范和培育环保产业市场。由于污水处理、垃圾填埋、中水回用等环保基础设施投资需求较大、资金回收期长、收益率低,具有准公益经营项目性质,可由政府授权或委托专业公司统一负责建设资金的筹集、使用、偿还,保证企业保本微利运行。

循环经济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还需要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深入研究,目前学术界讨论最多的仍停留在理论层面。然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各地发展情况千差万别,政府对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仍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从政府视角进行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配套政策与服务体系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一领域也逐渐被一些专家、学者所重视,并在学术上引起争鸣。浙江省是个传统意义上的资源小省,同时又是经济和人口大省,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所面临的问题非常具有典型性,其相关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很大参考意义,本文只是作一些初浅探讨,仍有待深入研究。

上一篇:智能建筑集成控制系统设计分析 下一篇:对计算机病毒及其防范措施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