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师应注重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5-27 08:38:42

物理教师应注重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

学生都反映物理难学,关键是难在审题上.他们听老师上课讲的头头是道,以为什么都懂,但一旦自己去解题就不那么容易了,真可谓“一听就懂,一做就错”.在讲评试卷时或找学生谈心时,经常听到学生把自己做错题的原因归结为粗心、看错题什么的.尽管也有运算出问题的,但大都还是学生审题出问题.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在审题时常出现的情况有:一是心浮气躁,看题如走马观花,一目十行,不问青红皂白,盲目做题;二是惧怕读题,尤其是字数较多的信息题,有的学生一拿到就晕;三是读题抓不住要领,不能有效筛选信息;四是不能有效地进行信息转换,不能将文字或图像信息有效转换成相应的物理情景、物理语言和物理模型.学生怕审题,但又不能不做题.学物理的人,做一定量的习题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通过做题,才能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才能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素养.

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审题能力,是摆在我们物理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永恒课题.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1 增强审题意识,克服浮躁心理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不论时间有多紧,都要把题目看清楚,要弄清题目已经告诉我什么,又需要我去做什么,从题目本身去获取“怎样解这道题”的逻辑起点、推理目标以及沟通起点与目标之间联系的更多信息,这样才能确定从何处下手、向何方前进的信息与启示.越是时间紧,越要沉住气,仔细审题,理清思路,才能让自己少走弯路.尤其是当今江苏高考的模式下,语数外挤占了学生几乎所有的空余时间,物理学习时间得不到有效保证的条件下,更要注重解题的正确率,提高物理学习效率,因此也更要注重学生审题意识和审题能力的培养了.

2 强化审题训练,注重方法指导

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审题能力实际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也涉及严肃认真、全面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这需要在课堂上和在实际教学中反复训练和指导,让学生形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最终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能力.

2.1 审题要指导学生咬文嚼字

一道物理题目一般包括三种信息,即条件的信息、目标的信息和运算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有的是显性的,一眼就能看出来,有些是隐性的,它隐含在文字的字里行间,需要我们反复品读和挖掘.

2.1.1 抓住关键词语,正确理解题意

物理题目的叙述中,总有一些关键词语,或是一些限制性语言,或是对题目涉及的物理变化方向的描述,对变化过程的界定等等.如“光滑”、“刚好”、“匀速”、“绝热”、“缓慢”、“平衡”等,这些关键词语隐含着实质性的物理现象、模型和过程,是我们解题的重要信息.比如“刚好、恰好”这些字眼往往涉及临界问题;“匀速、静止、缓慢”往往告诉我们物体所处的状态;“光滑、不计质量”给出了一些理想化的模型;“最大、最小”往往与求极值相联系等.如果我们对这些信息视而不见,轻者导致审题走样,重则瞎子点灯白费蜡,枉做无用功.

2.1.2 由表及里,挖掘隐含条件

物理试题的题设条件大都属于“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类型.例如“一定质量的气体经历一缓慢的绝热膨胀过程.设气体分子的势能可忽略”这句话的内涵和所蕴藏的信息需要我们反复挖掘:一定质量的气体、绝热膨胀、气体分子的势能可忽略是关键信息.进一步深挖又可获悉:一定质量的气体由于其分子的势能可忽略,这应是理想气体,可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求解,其内能的变化宏观上仅由温度来表征;绝热表明系统与外界无热交换,即Q=0;膨胀指体积变大,即系统对外界做功,W

例1 (2011年全国卷Ⅰ)装甲车和战舰 采用多层钢板比采用同样质量的单层钢板更能抵御穿甲弹的射击.通过对以下简化模型的计算可以粗略说明其原因.质量为2m、厚度为2d的钢板静止在水平光滑桌面上.质量为m的子弹以某一速度垂直射向该钢板,刚好能将钢板射穿.现把钢板分成厚度均为d、质量均为m的相同两块,间隔一段距离水平放置,如图所示.若子弹以相同的速度垂直射向第一块钢板,穿出后再射向第二块钢板,求子弹射入第二块钢板的深度.设子弹在钢板中受到的阻力为恒力,且两块钢板不会发生碰撞不计重力影响.

解析 题目中“光滑桌面、不计重力影响”,隐含着子弹和钢板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即可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求解.

“刚好能将钢板射穿”,隐含着子弹与钢板的相对位移为2d,此时子弹与钢板恰好有共同的速度.

子弹在钢板中受到的阻力为恒力,又由于阻力与相对位移的乘积等于机械能的减少量,因此它隐含着机械能的损失与子弹射入钢板深度有定量关系,这就将前一种情况与后一种建立了内在的联系.

2.1.3 排除干扰因素,捕获有效信息

高考命题专家在命制试题时,往往在题目中设置一些干扰信息和陷阱,诱使考生上当.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审题中,能从众多数据、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来.

例2 一个运动员在百米赛跑中,50 m处的速度是6 m/s,16 s末到达终点时的速度为7.5 m/s,则整个赛跑过程中他的平均速度的大小是多少?

解析 该题中干扰的因素是50 m处的速度和到达终点时的速度.只要我们明确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总位移比上总时间,就能排除干扰,找出有用信息.

2.2 解读图像要做到点、线、面结合、图文结合

物理图象是数与形结合的产物,是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体现,它能够直观、形象、简洁、生动地展现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清楚地表达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因此,在高考中往往利用图像来检查学生对所学过的物理规律理解和应用的熟练程度.这就要求我们要能从题目所给的图像中获取有效信息.

例3 利用传感器和计算机可以测量快速变化的力的瞬时值,如图7所示是用这种方法获得的弹性细绳中拉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实验时,把小球举到悬点O处,然后放手让小球自由落下,由图线所提供的信息可以判断

上一篇:中国式“魔术”:偶像变雕像 下一篇:对运动轨迹中“拐点”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