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实验原理与方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5-27 07:35:10

《植物实验原理与方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本文分析了《植物实验原理与方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合理统筹安排课程内容、案例法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变实验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与探讨,以期提高《植物实验原理与方法》教学质量。

【关键词】植物实验原理与方法;教学;问题;对策

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能力,提高素质,突出特色”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农科专业应培养掌握现代作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它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现代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农业科技人才。随着农业科技的迅猛发展,新仪器、新设备的问世和测试手段的进步,农业科研工作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植物实验原理与方法》是提高学生科研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科研思维素养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以后的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和科研大有裨益。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惧怕本课程的学习,究其原因是因为该课程难理解、难记忆,课程中知识点太多,内容错综复杂。因此,如何提高农科专业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如何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1 《植物实验原理与方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植物实验原理与方法》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本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有限的教学课时”与“庞杂分散的课程内容”之间统筹安排的矛盾

本课程涉及试验测定指标的设计与测定方法选择,涉及田间采样与室内分析,涉及作物形态、生长发育、生理生化、营养状况方面多个指标的测定原理与方法,内容庞杂,知识点分散。教师要在40个课时里把所有这些东西都讲清楚很难。

1.2 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由于课时少、知识点多,课堂教学中教师多以纯粹的理论和具体操作为重点,造成课堂教学枯燥。同时,现代植物实验测试技术发展迅速、技术不断革新,而课程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没能及时反映科技发展的新成果,满足不了学生对现代植物实验测试技术知识的需求,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气氛难以活跃,直接导致教学效果差。

1.3 教学方法和手段有限,教师的教学质量不高

传统教学多以黑板板书的讲授法为主,学生难以获得对仪器、设备、测试流程的感性认识。虽然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教学基建水平的提高,多媒体教学已是一种普遍的教学手段,但目前多媒体课件多数情况下仅仅作为板书的另一种形式,没有发挥应有作用[1]。

1.4 实验教学理念落后,实验教学水平不高

本课程强调的是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所以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应该采用开放式的理念,进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但是传统的实验课教学大都是验证性的被动式教学,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动手能力以及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2 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

2.1 在有限的学时内合理统筹安排课程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应以知识体系讲授为主。如在“作物营养品质指标的测定”一节中,应结合作物营养品质的含义重点讲解不同用途作物营养品质优劣衡量的关键点、并针对各类型作物构建其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具体指标测试部分,讲解每个指标常用的几种测定方法,把重点放在每种测定方法的原理,并引导学生比较这些方法的优缺点,例如在学习植株蛋白质含量测定时,重点讲解比较了凯氏定氮法、双缩脲法、紫外吸收法和考马斯亮蓝法等常用方法,让学生明白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以便学生可以根据实际灵活选用。这些内容应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讲解,而对于各种方法具体的操作步骤则作为学生课下自学的内容,这样教师才能在有限的学时里将重点和难点知识讲透、讲明白,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2 案例法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化难为易。采用案例法教学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学生很难对单纯的理论产生兴趣,而通过案例,尤其是教师的科研案例以及与各个同学毕业设计相关的案例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讲解“作物抗逆生理指标的测定”一节时,以一名学生的毕业论文“小麦花后抗氧化酶活性对水分胁迫响应的基因型差异”作为案例进行了分析。一方面让学生们切实体会到了本课程与他们的学习息息相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从学生熟悉的案例入手,激发了他们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的热情,提高了教学效果。

2.3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具体教学过程中,应该综合灵活应用讲授法、案例法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任务式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同时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当今高校多媒体教学已是一种普遍的教学手段。应切实提高多媒体教学课件质量,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相结合的优势,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动态化,给予学生感官刺激,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除了多媒体教学之外,还应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如利用相关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等进行辅助教学。通过教学手段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2.4 改变实验教学理念,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实验教学中,应转变传统实验教学理念,打破原在教学模式,从设计原则、案例来源、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入手,为全面推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3],并据此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能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例如在“不同施肥量水平下玉米群体结构比较”实验教学中,可采用“学生自学-课堂提问-学生实验-讨论和总结-撰写实验报告”这种实验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设计调查玉米群体大小、分布、叶色、长势、长相及其动态变化等相关指标。同时让学生自己确定测定方法,如在叶面积指数调查中,学生可以自已选择比叶重法、改良比叶重法、长宽系数法、叶面积仪测定法等。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程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语

针对农科专业《植物实验原理与方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采用合理统筹安排课程内容、案例法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变实验教学理念等措施来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安排授课内容,不断充实与更新教学内容,多下功夫去准备相关案例,多思考在授课时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多考虑开设哪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积极探索,不断进取,这样才能提高农科专业《植物实验原理与方法》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下转第20页)

【参考文献】

[1]秦福利.谈高校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论坛,2005(5):107-110,139.

[2]蔡肯,梁晓莹.浅谈案例和启发式教学法相结合在高校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7,(23):238-239.

[3]钱洁,房健民,陈志宏.生物技术专业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207-210,224.

上一篇:大学生新技术、新媒体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下一篇:驾驶室内人体热舒适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