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要素”假说浅述丹参的药性

时间:2022-05-27 06:48:06

【中图分类号】 R9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325-01

1“三要素”假说的理论

何谓药性,从字面意义来讲,即药物的性质、属性。药性一词,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序列》:“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煎膏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酒汤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这是指药物适宜制剂类型的性质。中医理论中药性所涵盖的范围很广,其核心内容包括气味、归经、升降浮沉、配伍禁忌等等。那么,如此庞大繁杂而又系统完整的药性理论是从何而来的呢?通常的说法,药性理论是先民们在长期与自然疾病的斗争中,通过无数次的实践积累而成。2007年国家基础发展研究计划(973计划)将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列入中医理论专项研究的重点支持方向,强调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多学科手段和方法,以中药性味理论为核心,重点研究药性的物质基础及其运用规律,揭示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如何进行有中药应用特点的药性实质研究,已经成为中药学术发展的关键问题。张冰等根据当前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认为药性不仅涉及药物化学成分,又包括了中药活性成分在特定机体状态下的综合生物学效应。据此提出了中药药性构成“三要素”的新研究理念,即应从药性与化学成分、机体状态以及生物学效应“三要素”及其间的关联关系进行整体系统探讨。药性表述的假说:“中药药性是中药作用于不同状态机体的、与化学成分相关的生物学效应的概括和归纳”。基于此假说,本文将对丹参的药性的做一浅述。

2丹参的药性分析

本草考证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和根茎,本品形似人参,皮丹而肉紫,故又名大红袍、红根、赤参、紫丹参、血参等,是我国常用的中药之一。丹参药用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丹参味苦微寒;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聚,破除瘕,止烦满,益气。”列为上品。但该书中未见有对丹参形态、分布、生境等方面的描述。

2.1“三要素假说――药性与化学成分要素

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肝二经。具有活血化淤,凉血消肿,清心除烦的功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中收载,丹参功效为祛淤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肿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心绞痛等症。丹参植物为多年生草本,全株密被长柔毛及腺毛,触手有粘性。根肥壮,外皮砖红色。羽状复叶对生;小叶3~5片,卵圆形或椭圆状卵形,上面有皱,下面毛较密。轮伞花序组成假总状花序;花萼二唇形;花冠紫色,管内有毛环,上唇略呈盔状,下唇3裂;能育雄蕊2,药室为一长而柔软的药隔所远隔,上端的药室发育,在下端的药室不发育,小坚果长圆形,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北、华东、中南、西北等,西南部分省区也有分布。

丹参中的化学成分主要分为两类:脂溶性的二萜醌类化合物和水溶性的酚酸类成分。自从20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中尾万三首次从丹参中分离得到丹参酮类成分到现在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从丹参及其同属植物中已经分离得到几十种丹参酮类化合物。丹酚酸是从丹参中提取的一类既有咖啡酰缩酚酸结构又有新木脂素骨架的水溶性成分。最早发现的是丹参素,是各种丹酚酸的基本化学结构,丹酚酸类化合物还包括丹酚酸A、B、C、D、E、F、G、H、I,迷迭香酸,紫草酸等。它们都具有很强的抗脂质过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其中含量最高的两个成分丹酚酸A(SalA)和丹酚酸B(SalB)活性最强,对脂质过氧化引起的细胞膜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近年的研究进一步表明,丹酚酸在抗肝肝损伤、抗动脉粥样硬化及细胞凋亡等方面也有着显著活性。

2.2“三要素”假说――机体状态及生物学效应

丹参酮是丹参发挥抗肿瘤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近年来,不少学者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了丹参酮的抗肿瘤作用,结果表明丹参酮是通过对各种肿瘤细胞的杀伤、诱导分化及诱导凋亡等机制来发挥作用的。

(1)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Ryu SY等从丹参根部提取物中分离出18种活性成分,它们对5种人肿瘤细胞系均有细胞毒作用,这5种肿瘤细胞株分别是A549(非小细胞癌)、SK-OV-3(卵巢癌)、SK-Mel-2(黑色素瘤)、XF498(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HCT-15(结肠癌)。用这18种活性成分处理上述细胞48 h后,每种肿瘤细胞系的增殖均显著受到抑制。

(2)对肿瘤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

袁淑兰等在体外细胞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细胞形态学、细胞增殖动力学、癌基因的表达及裸鼠成瘤性的研究,观察了丹参酮Ⅱ-A对人宫颈癌细胞株(ME180)的体外诱导分化作用,并以全反式维甲酸(ATRA)作对照。结果表明经无毒剂量的丹参酮Ⅱ-A和A-TRA处理后,细胞形态趋向良性分化,生长减慢,集落形成率和3H-TdR掺入率明显降低,细胞RNA斑点杂交发现,其C-myc、Ha-ras癌基因表达明显降低,在裸鼠上的成瘤时间延长,成瘤能力明显降低。经统计学处理丹参酮Ⅱ-A和A-TRA对ME180细胞均具有较好的诱导分化作用,两者差异无显著意义。推测丹参酮Ⅱ-A对ME180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机制可能是对细胞增殖有关的癌基因表达的抑制。

(3)抗炎

过去众多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丹参酮对炎症的第一、第二期以及急性和亚急性炎症有良好疗效。在炎症第一期模型上,对组胺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蛋清、角叉菜胶和右旋糖苷所致急性关节肿胀有抑制作用。在炎症第二期模型上,对明胶所小自鼠的白细胞游走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亚急性甲醛性关节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近年来,有学者对其抗炎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由以上的论述可见,通过对“三要素”分析丹参的药性,得出丹参的起作用的物质基础是它的有效成分,可以针对不同的病态机体做出不同的药效,可以是杀死癌细胞,可以诱导癌细胞分化等不同的功效,最终生物体的反应就是康复。因此丹参的药性满足“三要素”理论。

作者简介

1张瑾(1970-)女,山西阳泉人,山西省阳泉盂县中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预防保健。

上一篇:三伏天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哮喘缓解期50例临床观... 下一篇:《黄帝内经灵枢.师传》有关中医心理治疗及谘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