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时间:2022-05-27 05:43:53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前段日子有幸听了李佧佳和莫兰两位老师上的公开课《囚绿记》。听后感受颇深:李老师的授课严谨而有内涵,其对文本的解读深刻而有张力,注重挖掘文本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和人物品质,听后一种情愫冲击我的胸怀,迫使我拿起笔来姑且说说自己对《囚绿记》、对生命本质的肤浅感悟。

陆蠡笔下的一株常春藤被其赋予了深厚热切的情感:绿色,是生命,是希望,是安慰,是快乐。正因为如此,作者生出一N囚绿情怀,于是乎将绿(常春藤)囚禁起来了。然而,绿终究是不能够被囚禁的,被作者囚禁的绿(常春藤)仍旧固执地向着窗外的阳光生长着,即使失去清苍的颜色,即使变成柔弱,即使是枝条变得细瘦好像生病了的孩子,仍永不屈服黑暗朝着阳光生长。读到这里,不觉为这株常春藤永不屈服的精神品质所感动。

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难道文本中真正打动人心的仅仅是这绿向着阳光生长的不屈情怀吗?咀嚼文题《囚绿记》:绿,生命也;囚绿,囚禁生命也。生命被囚禁了,还能有自由吗?然而这给人希望、向着阳光、不屈向上生长的绿,作者又为何要将之囚禁?这仅仅是缘于作者对绿的一种超乎常人的热爱?如果是,那么这样的热爱岂不是一种违背人性、违背自然的自私之爱吗?我想,不是的。这囚绿,必定有作者深层的不可言说的复杂情感,作者应是将自己无法用语言直接表达出来的情愫借绿表达出来了。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应是有一种他人无法理解的悲苦深痛萦绕心中,不能释怀。其实,如果我们品读文字再细心些、更动情点,便会感知到“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卢沟桥事件发生了”“不能再流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这些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所承载着的一颗沉重而痛苦的心。

是的,这是一颗在日本铁蹄践踏蹂躏之下愈发坚强不屈的心,这是作者自身的隐喻,这是中华民族永不屈服于黑暗的象征。这样理解,便不觉对绿心生敬意,更对陆蠡心生敬意,对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心生敬意。同时,我们还可以感知到:作者对绿是怀有深深的敬意的,对蹂躏中华大地的日本帝国主义怀有深恶痛绝的仇恨之情。正因如此,作者才十分“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让绿重获自由,重新生长在阳光下。这一“释绿”行为,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作者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呢?我想应该是可以的。

绿,重回自然,获得自由,获得阳光,展现出绿之本色。而作者呢?作者拥有自由和光明了吗?没有。作者失去了自由,失去了阳光,被囚禁到敌人黑暗的囚牢中去了。然而,即便作者的生命被囚禁了,没有了自由,没有了阳光,可作者的思想仍旧朝着有阳光的方向生长着,灵魂仍旧不屈地崇尚着光明和自由,自由之魂和生命之光在陆蠡的文字中悲壮而凄美地流淌着。所以说,文字是有生命力的,文字呈现的生命之美是永恒的。陆蠡的《囚绿记》字里行间散发着一种悲壮的凄美的摄人心魂的力量,这力量、这凄美、这悲壮融进我们的血液和骨髓,让我们在品读文字之时不知不觉地走进了作者的内心,触摸到了作者心灵深处的某种情愫,感知到了作者的悲伤、作者的痛苦、作者的倔强和爱国情怀。

生命可以被囚禁,但思想不可以被囚禁;生命可以没有自由,但精神不可以被囚禁,灵魂不可以被囚禁。生命需要自由,生命崇尚阳光。呈现健康、自然、绿色的生命是幸福快乐的。当人的生命失去自由和健康时,其痛苦又怎能被旁人所知道所了解?所以生命中的深痛只有自己知道,也只能由自己去承受。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市第十五中学】

上一篇:老师,我也行 下一篇:指向生活积累 考查理性思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