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查自测 防微杜渐

时间:2022-05-27 05:32:58

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健康,注重养生。追求健康、远离疾病成为我们永远的话题。如何追求健康、远离疾病困扰呢?我们可参照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自身情况,才能打败疾病。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可怕的不是糖尿病,而是糖尿病并发症。充分了解了自身情况和并发病,才能与并发症对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因此,关爱自己、呵护自己,健康自查自测、防微杜渐是糖尿病患者治疗糖尿病,远离并发症“毒害”的有效手段。

皮肤

皮肤是身体最大的器官,复杂的神经系统能探测触觉、冷热、痛觉,还能将细菌、幅射、病毒等有害环境因子拒之门外。可以说皮肤是身体与外界的“防护墙”,代心脏承受了太多的危险。因此,皮肤是人体的“保护神”,是健康自查自测的一面有效镜子。正如中医所讲“病在里必形之于表”。

皮肤瘙痒,大概每个人都碰到过,但是有些是暂时性的、偶尔性的,但有些瘙痒是长期性的、反复性的。前者可以是因蚊虫叮咬、细菌或真菌感染而导致的局部皮肤瘙痒,然而有些瘙痒就不可掉以轻心了。

皮肤瘙痒与高血糖

糖尿病患者如果长时期血糖控制不理想,易引起瘙痒。这是因为随着人体内血糖的升高,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控制,肌体防御病菌侵袭的能力将大大下降,易受细菌和真菌的感染,使皮肤末梢神经受到刺激而发生瘙痒。另外,高血糖还可引起女性糖尿病患者阴道等局部皮肤瘙痒。

皮肤瘙痒与糖尿病肾病

患者出现皮肤瘙痒症状,除了高血糖的作用之外,还可能是因糖尿病肾病引起。这是因为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后,肾功能受损,甚至导致肾衰竭,原本由肾脏排泄出体外的有毒物质因肾功能受损不能正常排出而留在体内,随着血液循环遍布全身,导致全身皮肤瘙痒。另外,由于患者肾功能受损,体内也会产生某些蛋白质衍生物而引起瘙痒。

总之,无论哪种因素引起的皮肤瘙痒,糖尿病患者都应予以重视。有皮肤瘙痒的患者在生活中要多加注意细节,不可马虎大意,如果使皮肤破损,将难以愈合,不利于血糖的控制,更易引发其他并发症的出现。

1.患者应注意皮肤卫生,禁烟禁酒,不吃辛辣、油腻和高热量食物,积极控制血糖。

2.患者应适量洗澡,但不要用过热的水洗澡,以免烫伤皮肤,加重病情。

3.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糖尿病和皮肤瘙痒。

4.患者最好选穿纯棉质的内衣,不宜过紧,以有利于皮肤正常的“呼吸”。

5.最重要的一点是,患者切忌胡乱抓挠,以免越抓越瘙,导致恶性循环,同时使皮肤受到损伤。

体形

体型有胖瘦之说,是人体的线条轮廓,是给人第一印象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从专业角度讲,体型是对人体形状的总体描述和评定。体型与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其他机能、对疾病的易染性及其治疗的反应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在人类生物学、体质人类学、医学和运动科学中受到注意。体型主要由遗传性决定;而另一方面,包括人体对环境的适应和人的行为在内的后天影响也使体型发生一定范围内的变化。

同时,体型可能又与某些疾病有密切的关系。有的体型可能是某种疾病的征兆,也可能是某种疾病引起的非正常体型,也可能是某些疾病诱发的因素之一。

肥胖――糖尿病诱发高危因素

对于青少年而言,肥胖可使发育、智力、语言功能受到影响。同时还会引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育,同时还可使青少年诱发2型糖尿病,使青少年从小饱受糖尿病的“折磨”。因此,家长不可过分溺爱孩子,要让孩子合理饮食,同时多参加运动,降低因营养过剩或缺乏运动而导致肥胖的风险性,从而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性。

对于女性和男性来说,肥胖会使女性引发不孕、性冷淡、月经失调、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肥胖会使男性引发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痛风、脂肪肝等疾病。

可见,肥胖的危害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来说有不同的危害。为何肥胖会引起糖尿病呢?肥胖可合并许多代谢紊乱,包括糖耐量递减、胰岛素反应不敏感(胰岛素抵抗)及动脉粥样硬化等,这些代谢紊乱易诱发糖尿病,故肥胖与糖尿病“密不可分”,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消瘦――糖尿病是幕后杀手

有些人为了拥有苗条的身材便控制体重、缩衣节食。尤其对女性朋友们来说,苗条的身材可以使人赏心悦目。但是人们需要注意的是,追求苗条固然可取,但过分追求苗条不可取。非正常消瘦可能会是某种疾病的征兆。身材过瘦可能会是糖尿病、结核病、肠胃、口腔疾病等在作祟。

糖尿病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糖尿病起病比较缓慢,病程较长,初期无明显症状,目前无根治的办法。糖尿病的并发症较多,而且对身体的危害比较大,可祸及心、脑、肾、眼睛等组织器官。一旦患有糖尿病,一定要积极治疗,防范并发症于未然。

我们都知道,晚上睡觉时喝水,眼睛易水肿。然后经过一小段时间,水肿就会自然消失。但是糖尿病患者身体浮肿后很很时间难以消失,这时要引起高度警惕。身体浮肿可能是某些糖尿病并发症的征兆。总之,浮肿不仅给生活带来不便,也会影响身体健康。因此,糖尿病患者莫变“水肿人”。

身体浮肿

浮肿是人体血管外组织间隙中有过量的体液积聚形成的,大致可分为全身性水肿和局部性浮肿。浮肿是因什么引起的呢?浮肿可能是糖尿病合并心脏病的征兆。水肿先在下肢踝部出现,逐步向上延至全身,并伴有胸腔积水、呼吸急促等症状。另外,浮肿也可能是糖尿病肾病的征兆。糖尿病肾病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水肿、蛋白尿、血尿和高血压等症状。不过糖尿病患者应区分开正常生理反应的浮肿和疾病征兆的水肿。如经前期水肿、性水肿等等都属于正常生理反应的浮肿。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身体浮肿后,在饮食方面要多加注意。

1.平日多食用含丰富钙质的食物,如扁豆、豆腐等食物,排出体内由盐分产生的多余水分,另外,糖尿病患者还可吃些促进水分循环和利尿作用的食物,如鸡肉、粟米等食物。

2.糖尿病患者平日里应减少摄取使身体易受寒冷的食物、冷饮或增加胃负担的食物。晚上应减少食物,不应大量摄入水分,但也要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面部

脸是人的门面,也是显示一个人喜怒哀乐的“屏幕”。人们通常所说的“察颜观色”一针见血地道出了面部的重要性。面部除了显示人的喜怒哀乐外,还是自测自查疾病的另一面镜子。

人们往往将“满面红光”视为身体健康的标志,也认为满面红光是“春风得意”的象征。但是如果非正常的满面红光,将要提高警惕了,它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征兆。如果您是一位糖尿病患者,那就要监测血糖和血压,是否患了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为什么满面红光要警惕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呢?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早期大多无明显症状,但当病情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鼻出血症状,还可造成心、脑、肾、血管等器官的损害。那为何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会有“满面红光”的症状表现呢?这是因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可引起心脏扩大、心肌肥厚、心肌收缩增加,使心脏排出的血量增加,从而引起糖尿病患者头部和面部血管扩张充血,导致面部发红,即所说的“满面红光”。此时的糖尿病患者可能会伴有头痛、面部红热、耳鸣、眼花、心悸等症状。

因此,满面红光并不都是健康的表现,它可能是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征兆。另外,满面红光可能还是流行性出血热、风湿性心脏病、肺结核的表现。因此,当出现异常的满面红光时,要立即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一发现异常现象,应及时就医,及时治疗,以免贻误疾病的及时诊断和治疗。

眼睛

眼睛被誉为心灵的窗口,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欣赏外面的美景,还能帮我们洞察人类的心理,洞察整个社会。我们应该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糖尿病、糖尿病性高血压都可引起糖尿病眼病,出现眼底出血、视力下降、视力模糊等症状。当糖尿病患者出现眼底出血后,血液一旦进入玻璃体可能就会感到眼前好像拉了一张红色布,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程度因出血量和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另外,糖尿病眼病的治疗方式根据病情而有所不同。如果出血少可以自愈,一般采用止血药和促进血液吸收药物治疗,而有的糖尿病眼病患者需要进行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

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因工作劳累或睡眠质量差都易引起黑眼圈,变成一双“熊猫眼”。黑眼圈不仅影响一个人的外形,还可能是身体健康出现了问题。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有些并发症易引起黑眼圈。其中哪些并发症可引起黑眼圈呢?

糖尿病肾病可引起患者黑眼圈的出现。这是因为糖尿病肾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随着病程的不断恶化,可能会使肾功能受损,导致肾衰竭和尿毒的发生。当肾功能衰竭时可能会清晰地反映在患者的眼部。

另外,糖尿病性心脏病也可导致患者黑眼圈的出现。如果患者出现黑眼圈,并不是因睡眠质量或长时间劳累等情况产生的,而且长时间不消退时就要提高警惕了。尤其是当患者出现黑眼圈并伴有不时地呼吸困难,心脏部位有刺痛感时就要到医院就诊,进行全面的心电图检查和化验,检查是否发生了糖尿病性心脏病。

要消除黑眼圈,患者可按以下几点要求自己。一是药物补肾;二是补充维生素A,如花生、芝麻、胡萝卜、黄豆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可有助于黑眼圈的消除;三是使生活规律化。少熬夜,保证睡眠质量,戒烟戒酒,多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方式。

耳朵

中医认为,耳为肾所主,肾开窍于耳,心气也通于耳。耳部为宗脉之所聚,胃、膀胱、三焦、胆经等经气皆上通于耳,其病候也皆反映于耳。因此,耳朵与肾、心息息相关。当耳朵出现异常症状时,预报着身体某部位疾病的来临。

糖尿病有高血糖、全身功能紊乱、四肢无力等症状。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血糖迟迟处于高位,将会使心、脑、肾、眼睛等身体重要器官受损,同时会使身体出现异常现象。如耳鸣可能是糖尿病、肾病、心脏病出现的症状现象之一。

耳鸣是指人们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条件下所产生的异常声音感觉。耳鸣以短暂或持续性存在,如果是短暂性的耳鸣,一般是生理现象,患者可不必紧张;如果耳鸣持续时间长,尤其伴有耳聋、眩晕、头痛等症状时就要提高警觉,尽早就医。据相关的资料显示,耳鸣可能是冠心病的先兆。据统计,有耳鸣的冠心病患者中,86.7%的患者耳鸣比心绞痛先出现,8.6%的患者心绞痛和耳鸣同时出现。因此,当患者出现非生理性耳鸣应及时检查血脂、血压、做心电图、肾病检查等相关糖尿病检查项目。

笔者教几招预防耳鸣的方法:一是做到生活有规律,保证睡眠质量,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二是减少脂肪类食物的摄入量,戒烟戒酒;三是减少噪音对听神经的损伤,不要长时间听“随身听”,或在噪声大的环境下长久停留;四是慎用对耳神经有损害的药物。

嘴是口腔的门户,同时也是疾病的入口,即“病从口入”。由于人们饮食不合理给身体带来一些疾病,影响整个身体的循环。如果口腔出现异常,如口干、发出异味、口臭等,应尽早查找病因。

口干

口干,中医认为多由肝肾阴虚、津不上承引起,或由热盛津伤、煎灼津液所致。口干可能是多种疾病的症状表现。如糖尿病、干燥综合征、口腔疾病、慢性肺病等等疾病都易引起口干症状,多喝水也不能缓解。我们主要介绍一下糖尿病引起口干症状。大家都知道,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其中的多尿包括尿量增多和排尿次数增多。由于多尿,体内失去大量的水分,继而导致口干多饮。饮水量与血糖浓度、尿中失糖量和尿量成正比。

苹果样甜味

当糖尿病患者闻到苹果样甜味时就可警惕是否发生了酮症酸中毒。这是因为苹果样甜味是一种酮体的气味。酮体是脂肪代谢的产物,正常情况下人体形成的酮体随时可被组织氧化,但是糖尿病患者因种种原因会使体内胰岛素相对缺乏或绝对缺乏,糖利用减少,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加速,产生大量酮体,这些酮体得不到及时氧化和排出体外,血液中的酮体浓度将会明显升高,这时就会发生酮症酸中毒,便会散发出苹果样甜味。酮症酸中毒属于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一种,当出现苹果样甜味时,应及时采取一定的措施。

预防口腔疾病的两点建议:

1.糖尿病患者要十分注意口腔卫生,血糖高易引起口腔细菌感染,引发牙周炎、牙龈炎。患者每天早晚要刷牙,饭后勤漱口。患者需注意的是尽量使用质量好的牙刷,刷牙时不要用力过猛,以免使牙龈出血,引发感染。

2.有吸烟喝酒习惯的患者要坚决戒掉。在饮食方面,应以清淡食物为主,避免吃生冷、辛辣、油腻和不易消化的食物;多喝水,多食蔬菜水果及豆类;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保持心情舒畅;多运动。

胸部

胸腔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器官,即心脏。心脏将血液送到肺脏,送到全身。因此,心脏的作用不容忽视。有些人问这样说“怎么心口这么疼”?其实,心口疼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可能也是某种疾病引发的。因此,糖尿病患者当出现心口痛或胸口痛时就要查找病因。引起心口痛或胸口痛的原因很多,外伤、心血管疾病、炎症、消化道疾病以及肿瘤等因素均可使支配胸部的感觉神经受刺激而产生胸痛。胸痛可表现为压痛、灼痛、绞痛、刺痛、闷痛、窒息痛、隐痛、胀痛等等,可在咳嗽或深呼吸时加剧,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及出冷汗等现象。

心绞痛:为引起胸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典型表现为劳累或情绪激动时突然感到胸骨后绞痛或压榨性闷痛,患者面色苍白、气短、冒汗,并可放射至左肩、颈、左上肢及背部,一般持续时间不长,约1~5分钟,服用硝酸甘油l1~2分钟即可迅速缓解症状。少数患者疼痛较轻或左前胸部不适发闷,疼痛有时可在上腹部。

急性心肌梗塞:典型表现为胸骨后至咽部或在心前区呈绞榨样或压迫样疼痛,并会向左肩或左臂放射,常伴濒死感。疼痛时间一般会持续数小时,含服硝酸甘油能缓解症状。

胸痛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症状之一,欲识别胸痛的原因,必要注意观察胸痛的性质、胸痛的部位、疼痛持续时间、胸痛时的伴随症状等等。

1.从胸痛的时间看。吞咽食物时胸痛,则是食管病变的信号;咳嗽和深呼吸时发生胸痛,是患胸膜炎的表征;在身体转动或弯曲时引起胸痛,可能是脊神经后根刺激的结果。

2.从疼痛的程度看。如疼痛非常剧烈,使人难以忍受,多是自发性气胸、肺梗塞、急性胸膜炎的表征。

3.从疼痛的部位看。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应考虑为心绞痛、急性心包炎、心肌梗死、主动脉瘤、肺梗塞及食管疾病等。右下胸痛,可为肝脓肿、胆道疾患或肝癌等。单侧胸痛,可见于肺炎、急性胸膜炎、肋骨骨折、气胸等。疼痛沿肋骨之间传播,常为针刺痛和麻木感,常是肋间神经疼。胸部皮肤疼痛,一种是局部出现红、肿、痛、热,意味着胸部皮肤有浅表感染。一种是胸部皮肤上出现多个小水泡群,则有可能是带状疱疹。

四肢

手是全身中最复杂的部件,也是易受真菌感染或受意外伤害的部位。但有时会看到有些糖尿病患者的手抖个不停,甚至进餐时也不能将饭菜准确地送到嘴里。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可能是动脉硬化、中脑病变、小脑病变等疾病引起的。如当糖尿病患者患有动脉硬化时,可导致自主运动不协调,导致手抖。

“脚一痛,浑身痛。”脚被誉为人体的“第二心脏”,人体存在着复杂的经脉系统,无论哪个器官或系统出现疾病,就会反映在脚上。因此,脚也是人身体重要的部位之一。此文主要讲解足部溃烂的相关知识。当患者足部溃烂时,皮肤破损胀痛,伤口四周呈暗红色,旋即迅速蔓延成片。糖尿病足部溃烂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足病是周围神经病变(包括自主神经病变)、大血管病变和不良的足部卫生等诸多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各个因素所起作用的大小因人而异,并可能还因种族而异。与普通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的机会要高出15~40倍。在老年人中的危险性更高。但如果积极处理,大多数截肢是可以被避免的。

周围神经病变伴痛觉消失是足部溃疡最常见的原因,另外足部不良卫生也是导致足部溃疡的原因之一。周围血管疾病也能引起足部溃疡,易出现疼痛。周围血管病变是神经性溃疡愈合困难的主要原因。神经性溃疡发生于压力增加的部位,通常是足底面。临床最常见的是因鞋不合适而导致的发生在足趾背面的神经性溃疡,胼胝的形成也是这种压力的结果。

为使溃疡愈合,需降低局部压力(除去胼胝、穿合适的鞋子或用减压垫)。血管性溃疡好发生于趾尖和足跟。如血糖控制非常差,足部感染和溃疡可在无神经和周围血管病变的情况下因足部卫生差而发生。在这种情况下,糖尿病患者除了加强血糖的控制外,还要选择合适的鞋袜以降低足部创伤的机率。

另外,当患者足部护理不当,可能会导致足部溃疡,诱发糖尿病足。发生糖尿病足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下肢大血管由于粥样硬化而阻塞,加上微血管病变,导致双脚局部血液循环不良;二是神经病变导致双脚对疼痛、冷热等的感觉减退或丧失,故易受损伤且不易觉察;三是高血糖使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降低,因而足部感染不易愈合。

上一篇:“老汪头”和他的“血糖规划” 下一篇:杂粮,你今天吃了么